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1999-2019年289个城市的高校新建校区与各行业从业人口规模数据,对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扩张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高校新建校区提高了城市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口密度,促进了二、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升级。三重差分结果表明,高等教育资源增加促进行业人口集聚的作用随着行业研发水平的提高而增强,验证了高等教育促进知识密集型行业人口集聚的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专科院校新建校区的作用大于本科院校新建校区;新建校区在东部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作用相对较高。建议加强对高校人才留驻院校地的吸引力,积极促进高等教育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中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校扩招后,部分本科院校由于办学资源紧张选择到城市郊区新建校区.本文以此为研究契机,在区县一级的微观层次重新讨论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这一经典议题.本文使用国内主要城市的148个区县19年的面板数据,基于多期DID模型、事件研究和合成控制法进行分析,发现新建校区对所在区县整体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经济活动影响最为明显.高校融入所在地的经济增长存在时间滞后性,但随着时间的延长,高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断扩大.新建校区的影响效果存在一定异质性,中西部地区新建校区的促进作用更大,而已有老校区的存在有可能削弱新建校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校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对近些年来的城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借助新建校区这一相对外生的政策冲击,基于北京市土地和住房微观交易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的方法探讨大学对于房地产价格(地价和房价)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第一,新建校区对其周边5 km范围内的商服和住宅用地价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新建校区数量越多,距离市中心越近,地价相对上涨越多;第三,公办本科新建校区能够显著提升3 km内的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民办本科与专科新建校区则不存在显著影响。新建校区的运行应该形成高等院校、地方政府、社会力量等多主体参与和互动的长效机制,将新建校区规划与地方经济增长紧密联系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校区的迁建,关注院校质量提升,推动大学新建校区与迁入地之间进行更为良性和可持续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2007年到2014年的重庆38区县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各区县间经济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高高聚集、低低聚集现象显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解发现产业结构、交通密度和政府规模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有负的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加快重庆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需加大物质资本的投资,并增进重庆五大功能区间的经济互动。  相似文献   

5.
在以公立教育为主的国家,增加教育财政支出是增加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在我国跨省就业规模较大的现实背景下,研究省级教育财政支出对本地劳动力人力资本的贡献有利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力人力资本存在显著的省域不平衡,并呈现较强的以经济距离为权重矩阵的空间相关性;全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省级教育财政支出对本地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影响不显著;基于地区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中部省级教育财政支出对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正向促进效应最显著,其次是东部地区,而在西部地区不显著,验证了省级教育财政支出促进本地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的效应与跨省就业规模密切相关的研究假说。因此,为提高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省级政府除统筹扩大教育支出规模以外,还需要完善劳动力就业市场和就业环境,形成合理的工资定价机制,吸引人才到本地就业。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校的扩招,多校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对大学新建分校区的大学文化建设做了实证研究及比较后,从微观层次提出了目前多校区大学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部分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3—2019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分析研究生人力资本时空分布特征,识别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对经济增长的本地直接效应、时间滞后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研究生人力资本全局空间相关性先降后升,局部空间相关性主要呈正相关,表现为高高和低低集聚模式。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本通过要素积累机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本地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通过技术模仿机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向时间滞后效应;分地区看,东中部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本的技术创新效应显著,西部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建议优化创新型博士研究生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规模、结构和质量,着力提升研究生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因地制宜调整研究生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8.
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因此,探究教育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对于制定教育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教育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机制,发现教育不仅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升级,还推动各次产业内部升级。从投入角度看,各级教育生均经费对产业结构升级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于产业转型升级,高等教育生均经费的影响效应更为明显;对于产业内部升级,中、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显著驱动了第二产业内部升级,高等教育生均经费还显著推动了第三产业内部升级。从教育产出看,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第三产业内部升级。从作用机制看,教育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升级需求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着力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形成高质量人力资本,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畅通国民经济双循环。  相似文献   

9.
赵红霞  朱惠 《教育研究》2021,42(11):138-150
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深入挖掘教育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经济效益尤为重要.基于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以产业结构升级为门槛变量的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教育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教育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其作用大小又受到产业结构升级的约束;时间异质性表明,2013年后,第三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教育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存在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加速门槛效应得以激活;区域异质性表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使教育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强,东部地区较弱,且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门槛约束下,教育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经济效益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型"非线性特征.据此提出各地区因地制宜稳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建议,以最大程度发挥教育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探讨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基于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除了西藏和港澳台),通过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分析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通过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线性路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两者都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分别为10.93%和24.78%,门槛效应表明生产率和城镇非私营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单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我国数十年持续增加的教育投资究竟带来了多高的经济回报,教育投资的回报是否比基础设施、设备投资等物质资本投资显著更高,这是关乎教育事业长远发展亟待回答的重大问题。通过把教育投资类比于宏观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探析全社会每增加一单位教育投资带来的长期经济增长回报的宏观教育回报率发现,1978—2020年,我国宏观教育回报率为20.7%,取得了较高的投资收益。当前,我国高中、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宏观教育回报率分别为27.1%、20.9%和21.6%,显著高于201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的中国经济5%的物质资本投资回报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教育投资有效对冲了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得益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互补性,宏观教育回报率没有出现边际递减现象,并显著高于物质资本投资回报率。相较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基础教育普及所产生的宏观经济增长效应最为显著。未来,我国应持续增加教育投资,提高教育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尤其关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通过引导社会压缩一部分低效的物质资本投资,促进政府投资向教育...  相似文献   

12.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提升高等教育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和效率,既是教育领域落实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本文以2000—2019年中国31省份面板数据为依托,通过构建高等教育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互补效应模型,基于“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技术、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传导链条分析高等教育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及其实现机制。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贡献,且这种经济效应表现出显著的地区异质性。高等教育对经济质量贡献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投入边际收益递减、产业转移以及教育政策支持等因素共同促使了高等教育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较强的提质增效作用。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高等教育能够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推动技术创新以及发挥与产业结构的互补效应等路径多维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报告指出,具有大学或学院学位的人口所占比例,在所有工业化国家中现居于领先地位。1992年,在25—64岁年龄段中,24%的美国成人完成了学院水平的教育。另一个国家——荷兰达到此水平的人口比例为21%,占该国上述年龄段人口的1/5强。在大多数 OECD 成员国中,半数以上的成人人口已完成高中学业。德国、挪威、瑞士和美国完成高中学业的成人人口比例为25—64岁成人人口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宁德市中学教师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宁德市中学教师体育人口为16.8%,男教师比例大于女教师,并随年龄增长比例增加;准体育人口比例为80.5%,其中参与层面占64.9%,意向参与层面占15.6%;影响体育人口比例的主要因素是每周体育锻炼的频度;准体育人口的意向参与层面参加体育活动须解决的主观问题是对体育的认知问题;客观问题则主要是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有人指导,其次是有同伴和经济条件许可.  相似文献   

15.
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急剧扩张以来,高校办学资源日趋紧张,很多高校难以达到“生均一分地”的办学标准,不得不建设新校区以拓展办学空间。新建校区的出现对高校经费运行系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本文基于1998—2016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经费数据的研究发现:第一,虽然新建校区高校的生均总支出和生均总收入均显著高于非新建校区高校,但生均总收入的增长速度略慢于生均总支出,无论是财政性的基建拨款还是自筹收入都跟不上基建支出速度,且尚有较大规模的银行贷款收入和还本付息支出未纳入统计,收支不平衡为高校债务危机埋下了隐患。第二,新建校区高校的经费筹措规模整体扩大,但未能实现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其中财政拨款主要为教育事业费和基建拨款,自筹收入主要为事业收入。第三,新建校区对不同高校生均收入影响具有异质性,“985工程”院校生均总收入显著高于非“985工程”院校,统一入驻当地大学城能显著缓解高校经费筹措压力;相较于年级型,学院型布局模式会加大高校经费筹措压力。因此,建议我国高校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经费自筹能力,积极开拓经费来源渠道,减少对政府经费和事业收入的依赖;另一方面应尽可能优化新校区建设模式和布局模式,从降低成本角度减缓经费筹措压力。  相似文献   

16.
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力资本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赋予人力资本新内涵,提升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力资本要从教育型人力资本和技能型人力资本这两方面共同推进。当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教育型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升、结构持续改善,教育型人力资本存量提高,而城市人口是劳动年龄人口教育型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同时,在技能型人力资本方面,劳动年龄人口的互联网技能型人力资本和工作专业技能型人力资本显著提升,但通过技能培训来提升人力资本的可能程度在不同行业间存在差异。为提升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力资本,需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技能培训中的作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统筹推进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对2012—2021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布局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布局结构总体上呈现出整体均衡而区域内部非均衡的特征;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集聚效应明显;区域人口规模对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的影响较大。未来,应继续向西南和西北等地区实施倾斜政策;因地制宜,创新合作发展模式;统筹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利用对2013届大学毕业生调查数据,考量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检验职业认同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对就业满意度、起薪、人职匹配度均有显著影响,但对人组织匹配度影响不显著;职业认同在人力资本与人职匹配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人力资本与就业满意度、起薪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多校区办学的过程中,高校的人、财、物、办学空间等都有了显著的增加,这为高校扩大办学效益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由于规模与效益的非线性关系,如何控制办学规模已成为多校区办学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对于多校区办学的大学,同样也存在规模效益,当在校生人数在20000人左右时,其规模效益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呈现规模经济,且其规模效益的增加主要靠人力资源的提升。但多校区办学所带来的成本增加较快,特别是不可控的可变成本或边际成本大幅增加,过大的规模将会引起规模不经济,应合理控制办学规模。  相似文献   

20.
师范生乡村从教不仅事关个体就业及其生涯发展,也对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基于人力资本异质性视角,考察本科师范毕业生毕业后从教、乡村从教和乡村从教获编的样态及异质人力资本的统计效应。调查发现,样本就业形势严峻,从教率与乡村从教率相对较低,从教难和乡村就业不充分矛盾凸显。实证研究分析表明,控制其他因素后,人力资本类型对不同层次从教选择的效应呈现多样化。通用人力资本与专用人力资本积累越多,毕业后从教与乡村从教获编的概率越大;通用人力资本与专用人力资本积累越多,乡村从教概率越小;与通用人力资本相比,专用人力资本对乡村从教概率的负向效应明显;在专用人力资本中,学科竞赛参与对乡村从教概率的负向效应最显著。研究结果并不完全吻合人力资本影响师范毕业生从教的一般机理,折射出当下国别或省域的教育劳动力供求及制度安排的特殊性。促进优秀师范生尽可能从教并顺利成为乡村教师,需要职前优质培养与职后妥善安置统筹兼顾,实现人力资本提升与人职匹配优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