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原遗址为西周王朝的圣都,自2009年以来陆续发现的众多西周人工池塘、沟渠,水域等,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通过结合遗址周边自然河沟、湖泊等进行分析,认识到周原地区丰富的水资源为西周人通过开渠引水、建塘蓄水、挖沟供水等系统工程,为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优越条件。约在西周早中之际兴建的这一水利工程,使周人基本摆脱了对河道等自然水源的依赖,大型宫室、作坊区和其他居址迅速向原区纵深发展,成为周原聚落大范围东扩的契机和水资源供给的良好保障。周原遗址的引、蓄、供水系统的建设,代表了西周时期都邑建设中水资源利用的巨大进步,以及大型聚落规划、设计的重要成就,并对后世的都市建设、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13年12月,陕西周原遗址贺家村西发现一座铜器窖藏,共出土文物102件,种类包括车马器、乐器和工具三大类,时代为西周中晚期。车马器共计95件,种类有车、车、轮牙束、轭首、轭脚、车軎和马镳等;乐器为编钟1件;工具包括铜斧1件、铜铲5件。这是周原遗址首次发现的以车马器为主的铜器窖藏,丰富了周原遗址铜器窖藏的类型。绝大多数车、车均镶嵌绿松石,工艺精美,亦是西周考古中首次发现。相当一部分车马器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当是经过长期使用所致,其所装备的车在当时应为实用车。这一发现为研究周原遗址铜器窖藏的类型及西周车马器、西周车制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3.
岐山县周原博物馆近年新入藏了一批西周青铜器,为研究周原青铜器及周原遗址的墓地分布提供了新的资料:2010年7月9日,京当镇礼村村民在村南刘家沟西岸发现铜鼎1件,该鼎为球形腹、蹄形足,形制与毛公鼎接近,时代为西周晚期;2010年9月13日,京当镇王家嘴村村南台地上发现铜甗、铜盆形簋各1件,二者出自同一座墓葬,时代为西周早期。王家嘴村周围以往发掘的西周墓葬多位于村北,本次发现的墓葬与1953年发现铜器的地点距离相近。王家嘴村南与村北各有一处西周墓地,就目前所见的资料而言,两处墓地的时代均集中于西周早期。  相似文献   

4.
周原遗址新见凤雏三号西周夯土建筑基址的宏大体量,及立石、铺石等特殊设置,明显具有宗教祀典场所的特征。发掘者推断为社祀遗迹应较可信,但比较发现与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的夯土之社,形制特征等有明显不同。后者为西周时期齐国卿大夫采邑之社,与文献记载周人封土为社吻合,前者显然属立石为社的典型,以文献推求可知与殷商文化的关系密切,参照以往周原等地考古发现情况,可知西周早期有以微氏家族为代表的贵族和手工业作坊工匠等大量的殷商移民迁居周原,故其应该是周王朝为了安抚人心、发展经济的需要,允许商遗民所建之社及社宫。但环围于建筑之内似有贬抑的含义,当属于文献记载的亡国之社,名称应为学者已论证的"亳社"。  相似文献   

5.
2014年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的周原考古队发掘了一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基址位于岐山县凤雏村南,北距原凤雏甲组基址约40米,编号为2014ZYIIC4F3(凤雏三号基址)。基址平面呈"回"字形,四面为夯土台基,中间为长方形庭院;总占地面积约2180平方米,是迄今发掘的最大规模的西周建筑遗址。三号基址庭院中发现了一处特殊的立石和铺石遗迹;外围出土了金箔、绿松石、原始瓷器残片等贵重物品。基址始建于西周早期,中期前后曾大面积失火;庭院中的立石、铺石遗迹在西周晚期彻底废弃。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周原遗址2014年发掘的凤雏三号基址(F3)和以前的凤雏甲组建筑、云塘—齐镇建筑群、召陈建筑群,从建筑组合的类型学分析,三大建筑群在周原遗址聚落变迁中的位置,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创新等角度出发,论证凤雏甲组的始建年代应为西周早期。指出周人的早期大型建筑基址(凤雏建筑群)应是对商代建筑形式的模仿与学习。结合西周铜器铸造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可发现大型建筑也遵循着同样的过程,即西周早期的凤雏建筑群秉承商代建筑特征,中期的召陈建筑群体现周文化特征,晚期的云塘—齐镇建筑群,此后秦马家庄宗庙建筑延续其风格。最终推测凤雏建筑群的设计者的族属为商人,而其使用者身份的为周王或其在周原的代理人。  相似文献   

7.
2014年秋冬季,周原考古队在陕西周原遗址发掘了一座西周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形制独特,内涵丰富。本文从基址的形制和有关设施出发,结合文献记载,论证此建筑是西周时期居住在周原地区殷遗民所建的亳社。对该建筑性质的上述判断,可以将它与著名的凤雏一号基址、凤雏甲骨、微氏家族铜器窖藏等重要遗存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可以证明今凤雏村一带在西周时期是殷遗民的居邑,为深入研究周原遗址的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契机,而且可以证明周原遗址就是西周的都邑"周"地所在。  相似文献   

8.
2013年3至4月,为配合官庄遗址的发掘与研究,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组织人员对荥阳官庄遗址及其周边临近地区开展了全覆盖式的系统考古调查。此次调查以官庄遗址为中心,覆盖面积19.05平方千米,共采集了包括陶片、石器、骨骼、土壤在内的大量遗物标本,其涵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晚商、西周、东周及秦汉时期,为深入了解该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探讨郑州西北郊一带史前至汉代的聚落和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此次简报公布了调查所发现的部分重要遗迹和遗物标本。通过此次调查,对郑州西北郊荥阳一带两周时期考古学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竖河遗址和大张遗址大量西周早中期遗物和遗存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本地区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西周晚期偏晚阶段官庄城址的兴起及其周边一系列两周之际至春秋时期遗址的调查和发现,表明官庄城址已经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区域中心。  相似文献   

9.
2019年,晋阳古城考古队在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下部文化层中发现一处作坊遗址,发掘了1处房址、63处灰坑及部分灶址、水池等遗迹,出土有坩埚、低温釉陶、瓷器等遗物。根据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判断,该遗址为作坊遗址,使用年代在唐代中期,主要冶炼和加工铜、铁等金属。此次发现的作坊遗址对了解晋阳古城不同时代的布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龙山岗遗址位于豫西南丹江下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于2008年5月至2012年10月,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本次发掘不仅发现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还发现有西周等时期遗存。西周遗迹主要有灰坑、沟、墓葬等;出土的典型器物主要为陶鬲。从器物的特征来看,遗存的年代涵盖了西周早期、中期和晚期。西周早期的陶鬲,颇具商文化特征;西周早中期之际的陶鬲,表现出了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如陶系为夹砂红陶,鬲足为柱状等;西周中期后段以后,出现了明显为"二次包制"的柱形鬲足,属"楚式鬲"的典型特征。这些发现为早期楚文化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1.
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莒市”铭漆耳杯证明,山东地区于西汉时期存在“莒市”这一机构。但有关“莒市”的具体情况,如地理位置、机构设置、所属职能、延续时间等问题并不明确。莒县城区近年出土了一批陶文,并发现4处规模较大的手工作坊遗址。这些发现推动了“莒市”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根据现已发现的资料可知,“莒市”位于今山东省莒县县城南部,延续时间约为战国早期至西汉中晚期,其性质为大型手工作坊聚集区,所涉手工业门类至少包括制陶、漆器制作、骨器制作、冶金铸造、铸币等五种。“莒市”遗址的发现直接证明,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官市不仅具有货物贸易职能,还是进行手工业生产的场所。官市内的手工业生产活动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与产业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河北藁城台西遗址是一处承前启后的重要商文化遗址,该遗址的居址与墓葬所出陶容器和铜容器可重新分为7组,年代相当于二里冈上层时期至殷墟文化第二期。在台西遗址重新分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遗存的空间分布,可复原台西遗址的聚落发展过程。在台西遗址的主体堆积阶段,居址与墓葬均集中发现于发掘区之内,呈现出"居葬合一"的遗迹空间分布形态。台西遗址并非孤例,殷墟遗址的洹北花园庄东地和王裕口南地也存在同样的分布形态,实际上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殷墟遗址的遗迹空间分布形态,在周原遗址西周时期的殷遗居民点也可见到相同的分布形态,应是商文化的重要特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2010年9月,周原遗址王家嘴村南发现一座铜器墓,出土一批青铜器残片和牙璋、卜骨等文物。铜器目前可辨器形者包括鬲、尊、觚、爵和斝,年代有早晚之别,鬲、斝、觚三器的时代为二里岗上层期,爵的时代为殷墟一期,尊的时代为殷墟二期偏早。综合判断,该墓属商文化京当型。铜尊为京当型商文化中首次发现的器形,其造型、纹饰与长江流域的铜尊有相似之处。将铜器砸碎埋葬的葬俗亦不见于以往发现的京当型商文化铜器墓。这批资料有助于推进学界对京当型商文化葬俗、周原遗址京当型墓地的分布及周原遗址聚落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堰台遗址是位于淮河中游南岸的一处典型台形遗址,200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基本摸清了该遗址的聚落布局,并根据出土遗物判断遗址的年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简报重点介绍了堰台遗址的地层堆积情况及构成聚落的环壕、墓葬、房址等重要遗迹概况,展示了部分具有分期意义的遗物标本。  相似文献   

15.
梁带村墓地是近年来周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发掘者认为,该墓地为芮国墓地,年代从西周晚期一直沿用到了春秋早期。笔者综合目前已经发表的材料,认为该墓地并未见到西周晚期的遗存,已经发掘和公布的材料,年代均集中在春秋早期偏早阶段;而且仅有南区的带墓道的大墓与芮国相关,从出土遗物来看,北区大墓与芮国没有直接的联系。南区大墓中,M27组是芮桓公和两位夫人的墓葬,是芮伯万返回芮国之后,其父母芮桓公和芮姜被驱逐到梁带村一带的结果,M28墓主是芮桓公到达梁带村之后,新立的下一代国君;而北区发现的大墓性质复杂,与南区大型墓葬关系不明。  相似文献   

16.
2018-202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及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山西西吴壁遗址开展了三年五个季度的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丰富的史前及其后多个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本文主要简报发掘所获东周遗存,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文章指出,西吴壁遗址东周聚落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包含居址和墓葬。已发掘的东周遗存皆为居址,时代多属战国,另有少量可早至春秋晚期,文化面貌与侯马新田遗址同时期者基本相同,属晋文化范畴。这些遗存丰富了遗址的考古学文化编年,为研究遗址的堆积结构、聚落变迁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丝绸是中国之瑰宝,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国丝绸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1958年,在浙江吴兴县(今湖州市)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乙区第四层发掘到一批四千七百年前的丝织品.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三根丝束合股加捻而成.这表明当时的丝织技术已有一定规模,并处于世界纺织技术领先地位.1984年,河南省在发掘荥阳县青台村一处属仰韶文化遗址时,发现了公元前3500年前的丝、麻纺织品.这两处考古文物说明,在距今约五千年之前,我国大江南北都已有蚕桑丝绸的生产,也就是说,我国蚕桑丝绸生产的源头可以定在距今五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8.
殷墟的族群纷杂。丙、戎、史、卷、息等居住在殷墟的族群只有核心家庭的规模,并无独立的邑落。作为族邑模式认识基础的“族墓地”的判断存在问题。孝民屯墓地存在多个核心家庭或扩展家庭一级的族群,总体上而言是公共墓地。“族邑模式”对认识殷都布局的适用性有所局限。殷墟的手工业作坊遗址规模大、分布密集,作坊等操作链类遗存与居址、墓地等生活类遗存往往共存,形成7个居住、生产与埋葬等共存于同区域的考古情境,是当时基层社会组织“工、居、葬合一”的体现,可用工业作坊区模式来指称当时这种聚落形态及基层社会组织。工业作坊区在商王族(包括多子族)控制下,以超血缘关系的人群从事手工业生产活动。这是殷墟作为晚商都城区别于其他次一级聚落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2017年秋至2018年夏,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联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在河南荥阳官庄城址手工业作坊区进行了大规模发掘。除获取大量春秋时期遗存外,还发现了多座汉代的铁器窖藏,出土了不少保存状况良好的铁器及其他汉代遗物,部分铁器类型较为少见。所见汉代遗迹主要可分为两类,其中的砖砌窖穴属于铁器作坊的持久性储藏设施,而灰坑中窖藏铁器则为作坊被突然废弃时有意识掩藏的结果。从所发现铁器以及其他伴出器物的形制特征来看,窖藏坑形成的年代大致在东汉中晚期,其所对应的铁器作坊的年代或可上溯至西汉时期。荥阳地区是最重要的汉代铁器生产中心之一,此次发现对研究这一区域的铁器工业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1月5日,湖北《宜昌报》以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题为《中堡岛、朝天嘴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标题和文内都说:这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化遗址。人民日报1月22日三版发了一条消息,标题是《西陵峡两处古文化遗址发掘再次证明,长江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摇篮》,文内也说“在朝天嘴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目前长江中游地区……。电头是“新华社武汉1月20日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