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彭卫国推荐)《辞海》(第六版)彩图本新版<辞海》由夏征农、陈至立担任主编。其篇幅较第五版略增,总字数约2200万,比1999年第五版增加约10%;总条目近12.7  相似文献   

2.
“征农”是谁?夏征农先生也。追溯他的一生,只见“一片春光,一片火焰”。他是1926年的老党员。他参加过南昌起义,经历过皖南事变。在他一百零五年的传奇人生中,曾任新四军政治部民运部长、苏中军区军政委员会秘书长、山东省委副书记、华东局宣传部部长……“文革”结束后复出,又曾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上海市文联主席、《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辞海》主编…“天下谁人不识君”?可偏偏有人不知“征农”是谁,说来你也许不信,此人竟是叱咤文坛的茅盾先生。  相似文献   

3.
据《新民晚报》报道,近日,上海书城六楼来了一群特殊的明星——99版《辞海》的主编和编委们。这是新版《辞海》问世以来,学者们首次集体为读者签名售书。 这次前来的有主编夏征农、副主编谈家桢、蒋学模、马飞海、巢峰等。尽管事先未多加宣扬,但他们的出现还是引起了读者的热情关注,现场顿时排起了长  相似文献   

4.
舒新城、陈望道、夏征农,这三人的名字在《辞海》至少会出现两次,正文中,故去的他们成为词条,附录中,他们是《辞海》的历任主编。  相似文献   

5.
2月19日,沪上百岁革命老人夏征农在其寓所中向特地前来的市档案馆工作人员捐赠了一批珍贵的个人档案资料。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吴辰、市档案馆领导刘南山、顾林生出席了此次捐赠式。市档案馆馆长刘南山对夏老的捐赠义举和以百岁高龄为市档案馆题词“记录历史,昭示未来”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并向夏老颁发了馆藏证书。刘南山馆长指出夏老把这批极具社会教育意义的珍贵个人档案资料托付档案馆永久保存是对上海档案工作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上海市档案馆又收藏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夏征农同志是我党一位德高望重的世纪老人,他长期从事党…  相似文献   

6.
1994年1月12日,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杨祖希的心脏停止止了跳动。尽管他年过古稀,早已退休,但是直到脑溢血病发之日,他仍在为上海辞书出版社审读稿件。从1957年进新知识出版社当编辑开始,他把自己后半辈子的精力全部奉献给了编辑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为辞书编辑树立了楷模。 1958年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成立(1978年改名为上海辞书出版社),他调入该所工作,自此与《辞海》结下不解之缘。从修订《辞海》的筹备工作开始,直到《辞海》未定稿、1979年版和1989年版陆续问世,他参加了全过程。在此期间,他执笔起草了《〈辞海〉收词范围和各学科收词比例》、《〈辞海〉1979年版修订方案》、《〈辞海〉1989年版合订本汇编方案》、《〈辞海〉分册总体结构方案》等文件,经《辞海》编委会讨论修改定稿,成为指导《辞海》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相似文献   

7.
1936年版《辞海》载有中华书局创办人和当时的总经理陆费逵(伯鸿)先生撰写的《编印缘起》,开头的一段说: “民国四年(1915年)秋,《中华大字典》既杀青,主编者徐鹤仙先生元诰欲续编大辞典,时范静生先生源廉长编辑所,亟赞成之,遂商讨体例,从事进行,定名日《辞海》。”  相似文献   

8.
我是复旦大学的一名退休教师。在20世纪80年代,我的老师谈家桢先生推荐我参加《辞海》的工作,从此我与《辞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参加了第四版(1989年版)、第五版(1999年版)和第六版(2009年版)的工作并担任了生物学科的主编。  相似文献   

9.
朋友告诉我说,《辞海》每出一版,对原先参加过编写工作的人员名单都有增加。为了解潘光旦当年参加《辞海》工作的情况,我竟然注意起《辞海》末尾的编纂人员名单来。1999年版的新《辞海》又出版了,先是从电视上听到消息,然后在海淀书城中国书店看到了新书,最后在学校图书馆工具书阅览室也上了架。仔细看过之后,真像这位朋友所说的那样。《辞海》是1979年正式出版的。我在1979年  相似文献   

10.
1984年3月4日,我曾给上海辞书出版社办的《辞书研究》杂志写信,全文如下: 编辑同志: 我是一位业余研究世界上古史的青年。我发现1979年版《辞海》的“曼涅托”条目释文有错误,特函告贵刊,并请转告“辞海编辑委员会”,以便再版时纠正。“曼涅托”条目释文说:“(Manetho,公元前四世纪末、三世纪初)古埃及历史学家,祭司。……他划分埃及古史为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三个时期和三十或三十一个王朝,这一划分大体上为后人所采用。”(1979年版缩印本第1398页。) 我认为这样解释至少是不准  相似文献   

11.
《陕西日报》二月十一日第二版《轮奸哑女国法难容》的报道中有“凌晨一时”之称;二月十四日第一版“秦瞭望哨”栏末之内又有“深夜凌晨三时”之称。这样使用“凌晨”一词不妥。《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均是:“凌晨”,即指“天快亮的时候”。它与“拂晓”的含义相同,与“黎明”的含义相似(《辞海》注释“黎明”:“天将亮末亮时”)。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写的《采地黄者》诗中有一句说:“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据注释:凌晨,即天将亮时;薄暮,  相似文献   

12.
《辞海》精神“发扬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的《辞海》精神,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而努力!”这是江泽民为《辞海》1989年版所作的题词。这一题词,以凝炼的语言表达了党和国家对《辞海》的评价和期望。是对《辞海》修订工作所有参加者的鼓舞和鞭策。  相似文献   

13.
胡风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文艺理论家、诗人,而且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报刊编辑,先后主编过《七月》、《希望》等著名杂志。虽然他很少从事过严格意义上的新闻报道工作,但曾经为《国民日报》和《新华日报》编辑过文艺副刊,对新闻媒体的运作深有体察。另外,作为一位忧国忧一位忧国忧民、关心时事的知识分子,诚如他自己所说,报纸“是一直在看,所积的感想自然不少”。他关于新闻报道的一系列观点颇具特色,值得我们珍视。一1942年,胡风已经是一个成名的编辑,常有年轻编辑向他询问“有没有什么当编辑的秘诀”这样的问题。根据…  相似文献   

14.
辞海人生     
在共和国50华诞之际,《辞海》终于又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1999年版《辞海》如期出版了。透过《辞海》一版又一版的纸墨,我们能感受到,一代接一代的学者,呕沥心血,播扬文化,淀积已知,嘉惠来者。辞海人生,虽沧海一粟,却亦弥之千秋。世间多有写家子,半片悲欢加一份“感悟”便能冲出一大壶“香茗”,但那些对宇宙、人生、真谛进行穷究的辞海人,则苦心孤诣,绝不肯浅尝辄止。他们的工作如抽丝剥茧,艰苦卓绝,共同构建中国辞书史上的里程碑。《辞海》中的每个条目,都是经过专家和编辑反复讨论和推敲。从发稿到印制成书,所有  相似文献   

15.
《辞海》由中华书局出版于1936年。1957年毛泽东主席于上海接受《辞海》主编舒新城先生的建议,决定对《辞海》进行修订。不久,党中央、国务院把这项任务交给上海。1958年于上海成立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78年后改为上海辞书出版社),1959年成立辞海编辑委员会,专门从事《辞海》的修订工作。50余年来对《辞海》修订了5次,1965年出版第二版(未定稿、内部发行),  相似文献   

16.
《辞海》(1989年版)即将问世之际,江泽民同志在1989年3月15日欣然命笔,为《辞海》题词:“发扬一丝不苟、字斟句酌、作风严谨的《辞海》精神,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而努力。”他把《辞海》编纂工作中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概括为《辞海》精神,予以肯定和提倡,这对《辞海》编纂人员是很大的鼓舞和鞭策,对整个出版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回想三十多年前,1957年9月17日,毛  相似文献   

17.
编辑忽视校对之弊大约有三:一是易出现差错,造成讹误;二是见于报端,则易以假乱真,使读者受惑;三是影响报纸信誉。若偶而出错,也应及时公开更正.但事先疏于认真核对铸成讹误,事后又未更正者,仍不乏见于报端.今年一月份我浏览过的21种报纸中,曾发现167处讹误,不知其作者、编者事后是否核对过,是否知其有误?至今未见有何更正。现举几例: “生于1895年3月20日(光绪二十年,属羊)”(1月3日沈阳日报一版《欣逢盛世晚年乐》)。1895年是光绪二十一年(辞海)。“轱辘吱吜”(1月4日人民日报八版《龙年》)。其中的“吜”字读何音,是何义?《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均查不到。作为象声词,有“吱喽”一词(辞海),而无“吱吜”。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虽冠以“人类”之名,其研究对象却局限于原始或落后地区的人类及其活动。我们先来看一看中文辞书对“人类学”下的定义的微妙变化。1915年版《辞源》:“研究人体构造或心理或有理性动物之科学。”1980年版《辞海》则去掉“有理性动物”一句,谓“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倘若1980年版《辞海》“人类学”词条的撰写者认为“人类”  相似文献   

19.
1998年,我写出了14万字的<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的书稿,想请老前辈给我题写书名.我先找到王维老,王维老再三推辞,他给我介绍了夏征农.就这样,我认识了夏老.以后,每逢夏老生辰,我都会前往向他祝寿.可是,2008年10月4日,革命老人夏征农走完了他"半是战士半书生"的人生路,永别了我们.  相似文献   

20.
“象把大山搬开、让尼罗河改道那样,萨达特总统把海卡尔从他那《金字塔报》大厦的宝座上拉下了马,将他作为共和国宫里的一位新闻顾问而束之高阁。”这是13年前萨达特解除海卡尔《金字塔报》主编和金字塔出版公司董事长职务,改而任命他为总统新闻顾问后,黎巴嫩《事件》周刊主编萨利姆·劳齐发表的评述中的一段话。海卡尔被迫离开《金字塔报》,不仅轰动了阿拉伯世界,也在国际新闻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泰晤士报》为此发表的一篇社论说,“除了萨达特总统本人辞职以外,他对他的班底作出的任何改变都不可能比解除海卡尔的《金字塔报》主编职务更引人注目。”许多新闻机构纷纷刊发报道和评论,它们对海卡尔的称呼,使用了“埃及头号主编”、“金字塔之王”、“20年来埃及最有势力的政治物之一”等等……的确,海卡尔不仅是个出色的新闻记者,而且是位显赫的政治活动家。穆罕默德·哈桑宁·海卡尔出生于1923年,毕业于开罗大学新闻系。他从19岁起正式从事新闻工作,很快就显露出非凡的才干,先后在《埃及新闻报》《最后一点钟》和《鲁兹·优素福》等报刊任职。1957年,纳赛尔总统任命海卡尔担任《金字塔报》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