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共领域是民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空间,它的形成是公民平等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媒介成为人们发表意见的载体,而电视媒介因为同时具备了"公共性"和"批判性"的特质,对社会舆论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所以电视是可以积极拓展公共空间的一种重要公共媒介.  相似文献   

2.
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与媒介素养教育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一方面让人们享受到便利地获取、利用和传播信息的福音,一方面又因个体媒介素养的缺失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其中,与其他年龄段人群相比,在媒介文化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拥有特殊心理特征的青少年群体所受到的负面影响和冲击更为严峻.就此,本文从人类普适性的终极追求--"真、善、美"三个角度出发对媒介素养进行了解读,并提出要从技术、艺术、道德三个维度来提升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公民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3.
欣文 《新闻界》2004,(6):31-31
本报讯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报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沛篁教授和蒋晓丽、吴建教授主编的《媒介素质教育论集》,已于近日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媒介素质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所传播信息的选择、理解、认识、利用和评估的素养与能力,也包括正确运用和驾驭各种媒介的能力。提高全社会公民的媒介素质,将大大有利于公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进步。该书汇辑了高校教师、研究生及党政部门、新闻媒体和科研单位工作者研究媒介素质教育的新成果,从不同角度论述…  相似文献   

4.
李政 《东南传播》2011,(4):44-46
我国已进入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其原因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有关.媒介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同时扮演着"政府稳压器"、"社会稳定器"的多重角色,并形成了多元的报道框架,大众传媒也是能够满足人们宣泄需求的有效栽体和手段.然而,由于媒介的政府代言人角色具有强势地位,同时,市场的强大力量挤压了媒...  相似文献   

5.
路鹃  杨宁  陈洪梅 《青年记者》2016,(23):25-26
理论背景与研究问题 媒介依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桑德拉·鲍尔一洛基奇和梅尔文·德弗勒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存在的变动和冲突越多,个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也越多.不确定性促使人们搜寻多种信息,来了解社会生活正在发生些什么.个体需求的满足和自身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社会提供的资源,而受众对资源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①1989年,二人进一步拓展了媒介依赖论,将媒介系统、受众系统、社会系统看作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6.
孟伟 《现代传播》2006,(2):54-56
信息社会媒介传播体现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具有小众传播的特征.这种小众传播以"族群"传播理念为核心,"族群"更强调传受主体之间所建立起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解释当代传播行为的一个核心因素.当代"族群(group)"①传播理念,既指实体意义上分化的小众和小众化媒介所应用的媒介理念,也指目前在传统大众媒介领域中,在节目内容选择、编排方式等方面可以推行实践的"族群(group)式"传播理念,两者一显一隐.目前广播领域中的"族群(group)"传播理念应用,一方面体现在类型化电台中,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其他综合电台中,强调节目呈现出一种小范围的私人交往的氛围.  相似文献   

7.
网络媒体已经在我国成为最具公民性的媒体,在社会转型期,网络发挥着建设公民社会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对于"媒介审判"中的"媒介",应对其做一定的扩大化处理,现在的"媒介审判"有时带有"公众审判"或"舆论审判"之意。在此特殊的环境下,所谓的"媒介审判"就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从数字鸿沟到数字机遇已成为社会与人发展的关键性命题.目前关于数字鸿沟的表述主要考量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物质手段的鸿沟,而忽略从社会秩序中介化的现实来审视"积极的受众"提供的可能性.从数字鸿沟到数字机遇,争夺知识的控制成为社会的主要社会博弈活动.伴随着信息技术介入越来越多的社会情景,传播媒介的变化改变了社会进程、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媒介成为人类信息的关键性因素,人类怎样处理、学习与感觉信息成为大众传播理论的目标之一,于是,媒介素养应运而生.从数字鸿沟到数字机遇,迫切需要建构与完善公民数字时代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5,(10):57-60
全媒体时代新的媒介格局和传播方式为公民理性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机会和舞台,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同时,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公民社会的构建,而媒介素养教育对弥合全媒体时代数字鸿沟,提高公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研究数字鸿沟的不同类型,探讨其与公民社会构建的关系,理清全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对公民社会建构的重要作用,以期跨越全媒体时代的数字鸿沟,搭建公共领域、培养公民意识、彰显公民身份,促使公民社会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自媒体传播环境下,公民新闻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自媒体的众多形态中对公民新闻传播起较大作用的有博客、BBS论坛、公民新闻网、播客、电子邮件、QQ群、维客等.我国自媒体公民新闻产生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Internet的飞速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我国新闻业带来了诱人的发展前景.现代传播技术的革新必然会导致传播内容与方式的改变.社会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公民社会的构建,民众利用媒介实现自我意愿表达需求日益增强等因素,共同为公民新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孕育的土壤.  相似文献   

11.
赵凌晖 《现代视听》2012,(10):63-65
近些年,3G、移动互联网和微博客等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兴起,为我国新媒体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作为政治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公民社会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大众传媒与公民社会关系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媒体在公民社会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与中国公民社会构建研究成果的梳理,以媒介融合为背景,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哈贝马斯的公民社会理论,对如何认识新媒体在公民社会构建中的独特作用、制约因素以及对策建议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12.
"受众"身份历来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和对象,在传统的传播学理论中,就有过大众、受众、公众等不同概念的争议,但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这些概念的阐释功能逐渐体现出局限性.本研究将"公民"身份作为受众研究的新视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公民"的概念,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媒介公民"对公民社会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崔玺 《中国广播》2012,(3):16-19
本文转变以往把广播简单地看作信息传输渠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认识角度,从广播媒介所具有的组织社会关系、表达社会文化意义、帮助人们寻求自身生活的符号意义等社会属性入手,重点分析了广播作为一种大众电子媒介技术给人们带来的“认同感”、“现场感”和“参与感”,并从“身份认同”、“媒介事件”和“媒介融合”等角度阐述了广播媒介如何在与这些文化感受的结合中寻找新的节目样态等问题,为丰富广播节目样态研究的视角和思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媒介素养就是每位公民对媒介信息的使用、分析及制作能力,其中的媒介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同时也包括广告。目前,受众的广告素养这一课题进行专门的细化研究还比较少。有鉴于此,本文结合媒介素养理论,对我国受众广告素养的内涵、形成原因以及受众广告素养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我国受众广告素养培育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电视媒体作为服务社会、宣传主流思想的重要媒介,对公民思想意识和行为的引导有着重要的方向标价值.而法制节目作为电视节目中的重要分支,近两年随着我国电视节目及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增加,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大卫视再到县级电视台,均开办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法制类节目,通过对各种法制新闻的报道和剖析来提升法治社会的发展进程.法制节目的策划与制作与我国法治社会的进程之间是一种双效互动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当前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推进的情况下,电视节目中的法制类节目所承担的价值和作用变得越来越大,对于法制宣传和践行的影响不容小觑.在我国不断强化法治社会建设和公民法治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内容、技术和方法创新来提升法制节目在全面依法治国目标实现中的作用是当前电视节目中法制节目组需要重点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参与式媒体的出现,信息传递者与受众之间的分界线已经愈加模糊,人们和媒介之间的互动模式也出现明显转变。所以,在此背景下,逐渐形成了一个主流文化趋势——参与式文化,它不但会对目前的媒介生态带来影响,而且也能够由此对社会公民的教育模式带来影响。站在积极层面进行分析,它能够增强公民思维意识,大大提升公民的自主创造力,增强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不过,在全面加强民主政治与舆论监督的背景下,也出现了“把关人”不足造成的不良社会现象,对社会公民教育带来制约和限制。  相似文献   

17.
英国学者詹姆斯·卡伦提出的民主化媒介系统蕴含着社会和谐的元素.他认为,为民主和公平起见,理想的媒介模式要考虑到弱势群体、社会组织等各种受众的需求.以该媒介模式为参照,在我国扶持发展弱势群体的媒介、社会组织的媒介、专业型媒介的设想与我国现阶段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是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18.
2011年,网络社会热点有愈演愈烈之势,使其逐渐形成一场新的运动——新公民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新公民。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国的新公民形态逐渐从现实走向网络,开展了一场与中国社会博弈的新公民运动。有人评价说微博将成为媒介批评的新阵地,是构建公共领域的平台,是我国新公民运动的"新战场"。微博在我国的诞生和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话语权和知情权,掀起了一场新的公民运动,新公民由此诞生。本文试在微博时代背景下,探究微博在新公民运动中公民的权利特点。  相似文献   

19.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在对传统的受众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着重对"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聊天模式中的适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左晶 《科技与出版》2014,(4):117-120
"标签化传播"是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的重要特征,热点事件的标签往往是对事件的高度浓缩与概括,以充满智慧的挖苦和讽刺博得广大网民的意会言传和广泛参与。"标签化传播"既是媒介竞争的产物,也是我国目前网络新闻管理不规范造成的,而我国社会转型期民众强烈的公共表达意愿则是"标签化传播"的深层动因。虽然"标签化传播"符合网络时代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满足受众碎片化、快餐化的阅读需求,但标签的肆意张贴,不仅容易造成人们认知的简单化、随意化,也影响人们对事件真相的全面认知,扭曲社会价值观,形成社会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媒体的公信力也会在大量劣质标签中逐渐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