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题记: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否则,教师就会"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陶行知幼儿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们有着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  相似文献   

2.
徐志国 《家教世界》2014,(Z2):107-108
<正>儿童是谁?似乎我们每一位成人都能给出答案,答案当然也千差万别。当问到我们该如何看待儿童时,往往让我们这些自认为了解儿童的成人陷入沉思,无言以对!问题出在我们经常是看不见儿童的,我们不会去想他们所想,说他们所说,做他们所做……即便我们知道所有,我们愿意跟着吗?近年来,在很多场合总会饶有兴趣地和幼儿老师们闲聊:我们教师在儿童成长的途中扮演着什么  相似文献   

3.
儿童小说主要塑造儿童形象,但并不排斥对成人的表现,因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成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世界,每一个正常发展的儿童最终都得进入这个世界,因而儿童的发展本质上不可能摆脱成人的文化的影响;成人总是在儿童身上寄予了各种各样的愿望和要求,必不可少地在儿童身上烙下成人的印迹。儿童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儿童文学作家,也无可避免地让思想观念里的自己同化到其文字形象中去。“成人形象”也因了儿童文学而独立形成儿童文学的理论对象,成人文学是没有这一名称的。成人文学只有典型形象、类型形象,而成人形象是“儿童文学创作中人物形象的一种,与儿童形象相对而言,成人形象随儿童形象而产生”。成人形象在儿童小说中,是一群很尴尬的形象,因为他们既无法家成人文学中的成人那样变化莫测,性格有丰富而深沉的内蕴,也无法像儿童小说中的儿童一样的天真浪漫、幼稚可爱,在这两者之间游离着的成熟与天真、严肃与活泼的矛盾统一体,成人文学的形象长廊将他们拒之门外,儿童文学的形象长廊也难有他们的立锥之地。究其根源,则是儿童小说中的“成人形象”,实在没有多少可以称之为“形象”的缘故。  相似文献   

4.
儿童家长普遍重视子女的身体健康,让他们吃好、穿好,少得疾病。家长们最担心的也是孩子生病,因此,不但注意他们的营养和身体锻炼,也会按时进行计划免疫接种,预防传染病。同时,还不断地学习一些儿童常见疾病防治和儿童保健的知识,以能保证子女的身体健康。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心理性疾病越来越多:儿童孤独症、儿童抑郁症、儿童癔病、神经性厌食症以及儿童精神病在我国发病越来越多。据报道,仅儿童孤独症,我国现有患者就有约50万,同时还以每年千分之一的速度增长。儿童心理性疾病患儿,他们不知道痛苦,无所谓欢乐,但他们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也需要爱和阳光。但愿每一位家长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儿童工作者,都能像重视儿童身体健康一样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像重视身体疾病一样,关注儿童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5.
天那么蓝,阳光那么明媚,谁知道会发生海底地震呢?谁又知道地震过后会发生大海啸呢?在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上,灾难总是不可避免的,有天灾也有人祸,人的—生,就是—个不断回避危险的过程。与成人相比较,儿童在这方面更是弱势群体,他们年幼,阅历少。  相似文献   

6.
青春期是一个人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着急剧快速的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独立性增强,不再被动地听从父母的教诲和安排;他们的情绪易变,既会为一时的成功而激动不已,也会为小小的失意而抑郁消沉;他们不愿意与成人交  相似文献   

7.
自由、活泼的小组活动 小组互动中,儿童会模仿、犹疑、尝试找出平衡点,他们不时会提出创新的意念,这一刻,讨论还有条不紊;刹那间,讨论又胶着不前;许多时候,成人也会被邀请加入讨论.整个过程为成人提供了上佳的观察机会,从而使成人更清楚如何作出教学的抉择,如何回应儿童的提问.  相似文献   

8.
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儿童与成人不一样,儿童有他们自己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这就决定了施行家教时要讲究与成人不同的方式方法,不能把用于成人的一套方法搬来用在儿童身上。为此,陈鹤琴概括了儿童的八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及时鼓励,是帮助儿童形成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它能激发儿童的内在动力。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还未发展起来,缺乏自我评判的能力,所以,他们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每完成一件事,很想知道成人的态度,期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和认可,这是儿童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根据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合理使用奖惩的强化手段,会对儿童的行为起到积极的作  相似文献   

10.
快乐厨房     
中国育儿的传统理念把厨房视为禁区,老思想更是不让男孩从事餐厨劳动。然而,有过育儿经历的人就会知道,禁止幼儿进入厨房是绝对不可能的,并不论男女幼儿。其实,儿童热切地渴望扫地、洗碗、倒水、洗菜,他也想像成人一样把盛满菜的碟子端上餐桌。他这样做并乐此不疲,并非由于成人认为的好玩,而是他们把这个当成成长的必修课。那么为什么不将厨房中合适的器具、果蔬变成启智玩具,让宝宝在大人的照管下安全地从事真实的厨房活动呢?相信这样收到的效果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11.
自由、活泼的小组活动 小组互动中,儿童会模仿、犹疑、尝试找出平衡点,他们不时会提出创新的意念,这一刻,讨论还有条不紊;刹那间,讨论又胶着不前;许多时候,成人也会被邀请加入讨论。整个过程为成人提供了上佳的观察机会,从而使成人更清楚如何作出教学的抉择,如何回应儿童的提问。 我们认为小组活动是适宜的课程组织模式,小组  相似文献   

12.
儿童道德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有其自己的道德观念,成人很少注意儿童是如何道德化的;一旦我们直接地同儿童进行道德讨论,那么我们会发现他们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道德判断方式,它们不是成人道德的'内在化'".  相似文献   

13.
童趣与个性     
主持人:谁都知道孩子的 舞跳得最活泼最可爱,可就连 舞蹈家,也不敢随便模仿儿童 的舞姿。写作也一样。我们小学 生在作文中流露的童心童趣, 可不是成人作家们随随便便就 能学到的!  相似文献   

14.
《广东教育》2003,(6):58-58
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了解“非典”的呢?他们几乎是和成人同步了解“非典”的。比如通过媒体的新闻(像电视)、家中成人之间的闲聊、大街上带口罩的人的增多、家中不断的消毒、学校的放假以及父母对孩子健康的担忧,孩子会聪明地知道事态的严重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内心深处会产生不确定感。因此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告诉他们有关“非典”的一些情况,对于儿童维持正常的心理是有利的。首先,掌握的信息的增多会使人增强对生活的控制感,这一点对于成人和儿童都是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向儿童讲述“非典”的发生过程。比如“非典”是由病毒引起…  相似文献   

15.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从儿童走向成人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面临着社会化的任务,纷繁的世界常使他们目不暇接、难以适应,也常常使他们要承受多种压力.  相似文献   

16.
教育者的对象是儿童,他们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文化和价值,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来衡量和苛求他们。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以行者的姿态,以坚实的行为捍卫童年文化。我们要在尊重儿童的前提下理解儿童文化,走向儿童文化,搭建起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从儿童走向成人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面临着社会化的任务,纷繁的世界常使他们目不暇接、难以适应,也常常使他们要承受多种压力.……  相似文献   

18.
正儿童不同于尚未长大的成人,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自有儿童的成长方式,儿童教育需要儿童的方式,我们的语文教学自然也不例外。一、呵护童心,让孩子享受自在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世界,他们用他们的眼光、思维对世界进行着自己的独特理解。作为启蒙老师,必须永葆一颗不老的童心,与其同行,一起感受阳光的明媚,一起承受风雨的侵袭,才会让孩子们打开心门,得到孩子们的完全信任。  相似文献   

19.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告诉我们,孩子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他们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对于同一领域的同一事物,不同的孩子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自己不同的经验。由此引出的问题是,成人对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是如何解读的,不同的成人对儿童的解读是一样的吗?  相似文献   

20.
英国著名儿科医生芭芭拉·霍华德长年行医生涯中发现。孩子们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愉快,他们也和成人一样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并且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芭芭拉·霍华德的一项统计数据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