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怀谷 《四川教育》2000,(11):39-39
怎样当好班主任、怎样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这个问题最近在学校内有很大争论。一些同志认为对小学生应该“三分教七分管”。一些同志认为应该是“三分管七分教”。请问。究竟“管”与“教”应该各占多大比例?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与研究》八六年第六期上载了李洛川同志的《“教有法,无定法”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原则》的文章,读了之后,也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已的看法。“教有法,无定法”,这的确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也正如李洛川同志说的那样,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原则。”但李洛川同志认为,所谓“教有法”的“法”,指的是教学的原则、规律,是人们进行语文教学所必须依据的一般原理原则。  相似文献   

3.
问(达川一小学教师):怎样当好班主任、怎样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这个问题最近在学校内有很大争论。一些同志认为对小学生应该”三分教七分管”,一些同志认为应该是“三分管七分教”。请问,究竟“管”与“教”应该各占多大比例?答(主持人特级教师吕谦):你们学校的老师们对教育工作的认真和热忱很使人感动,你们提出的这一问题也确实值得深思。下边,我想先谈谈自己的意见,引起大家的议论。  相似文献   

4.
七月号《人民教育》发表了陈立海与任国荣同志的两封来信,談到了“学生程度不齐、教师教課很吃力”的問題,并提出“調整年級、調整程度”的主張,任国荣同志也提了类似的意見。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陈立海同志认为造成目前学生程度差距大的最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对学生的成績考查制度不健全,升、留級要求不严……”因而提出調整班級的意見。升留級的  相似文献   

5.
在对“劳教结合”与“教劳结合”作了必要的范畴辨证的基础上,本文对刘少奇同志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进行了新的审视,认为它实质上是“劳教结合”与“教劳结合”的有机统一,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劳动与教育关系的理论有着精神上的高度契合性;最后指出并评析了它的历史合理性与现实指导性。  相似文献   

6.
陈伯达同志提出“厚今薄古,边干边学”的方针,是十分正确而及时的。“厚今薄古”还是“厚古薄今”不仅是历史科学研究,也是历史教学中两条路线的斗争。我们历史教研组的同志们,过去在教学中正视这两条路线的斗争是不够的,而且或多或少地有着“厚古薄今”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我们对历史教学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没有坚决贯彻教学为当前的政治斗争和生产斗争服务的方针。我们有的同志讲课时,谨小慎微,只讲史实,不加分析;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上有的则讲,没有的则不讲,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有的同志愿意教古代史,不愿意教近代现代史,认为古代史只要掌握史  相似文献   

7.
范秀芳 《新职教》2000,(9):22-22
有的同志认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科、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的事,科任教师只要上好课就行了,这是不对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人,不仅要管“三尺门里”,而且要管“三尺门  相似文献   

8.
黄珏  赵红 《职教论坛》2003,(16):23-2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界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泽民同志上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更新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老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而新…  相似文献   

9.
杨金 《云南教育》2005,(17):20-20
十年前,编写《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一书日寸,谈到课外活动。我认为“课外活动是正课的补充和延伸。”审读的同志认为:“这种提法不妥当,课外活动是一种校园文化。”我申辩:“这是角度的不同。在语文教师看来,就是正课的补充和延伸。”好在编审都同意这个提法,没有被删去。以后,我给每届学生都讲:“语文要学好,功夫在课外。”教着教着,我越来越感到语文课离不开活动。  相似文献   

10.
我不同意吕兵同志提出的“科任教师只能管教课”的看法。吕兵同志以“科任教师兼课较多,接触的班级也不少”为理由,提出不能要求他们象班主任老师那样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并进行具体的教育工作。我们知道,谁也没有要求科任教师一定要象班主任一样进行那么多具体的教育工作。但是却不能因此而得出“科任教师只能管教课”的结论。教师应该把课教好,这是对的。但是怎样才算教好了课?如何把课教好呢?这些问题就值得我们深思了。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我认为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本刊自去年第四期开展“上好一堂中学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的专题讨论以来,编辑部收到许多来稿。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全文刊用。为了让更多的同志发表自己的见解,本刊特从部分未刊的稿件中,择要摘编如次。一、“教”与“学”是一对矛盾,不能只强调“教”的方面,而应针对“学”的特点来决定教法许多同志指出:所谓“教学”,就是指“教”与“学”两个方面。上好一堂中学历史课的标准简单地说,就是组织好教学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学到知识并受到教育。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教法。上海卢湾中学孙吉同志在《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法》一文中指出:“中学生的状况不一,差别较  相似文献   

12.
教读完鲁迅小说名篇《药》之后,很多同学对中“黑的人”是否就是康大叔存有疑问,正巧秦刚余同志也认为《药》中那个“浑身黑色的人”为康大叔同行帮凶,并列举了一系列的疑点(见《语世界》2001.12)。笔认为这些疑点尚有可疑之处。  相似文献   

13.
兴商“主帅”重教“典范”──记阳泉市商业集团公司总经理丁根晓黄龙银阳泉商业集团公司总经理丁根晓同志以哲学功底深、人才意识强、兴商思路清、重教主题明深得上级领导与系统干部群众的赞颂,被誉为阳泉市兴商“主帅”、重教“典范”。成才之路。博学“充电”根晓同志...  相似文献   

14.
漫谈教师要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高玉海,李向阳教书和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天职。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才能成为合格的教育人才。教育家徐特立同志认为教师的职责应是“人师”和“经师”的统一。他说,教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经师(因为过去教...  相似文献   

15.
首先对我国高校“学生评教”的研究历程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认为我国“学生评教”研究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集中于“学生评教”的可行性、信度与效度等方面,二是在于如何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等方面;其次,进一步展望了“学生评教”研究的未来走向,认为未来该领域研究将重点集中于“学生评教”的制度构建、指标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教师坚持教书育人,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是落实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方略和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学校的具体体现。以往,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传授专业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没有把教学生“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艺性长课文的教学方法,有的主张通读通识,有的主张分段读识。究竟是采用那一种办法好呢?我认为一切教学方法的运用,应根据每一篇课文的内容来决定。对于那些人物形象非常鲜明,情节生动,结构完整,而又特别长的课文,为了分析得透徹起见,确宜分段读识。“湖北教师”(?)家燦同志认为“黄泥崗”和“三封信”等课宜于分段读识,“千锤百煉的第一次”和“太阳瓜”等课宜于通读通识,我认为是对的。记得我在上期教“官(?)少年”一课时,是根据参考资料采用通读通识的方法,并在一个教时内分析完毕的。结果发现僅有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了解  相似文献   

18.
办专业班是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还是搞“技术第一”,这是两条教育路线的斗争问题。我校为农服务的机电专业班刚办时,有的同志以为办了专业班,就是为农服务了,往后只要教好学生学好机电专业知识就行了。由于只教学生学技术,不教学生有个好思想,致使有的学生整天埋头学专业,对政治活动和公益劳动也不积极参加了。个别学生甚至认为:“上得了拖拉机,就丢得掉锄头把。”他们一个劲往技术里钻,决心学点“硬本事”,弄个“铁饭碗”。学校党支部在这种所  相似文献   

19.
<正> 在实施“燎原计划”过程中,我们认为抓好农、科、教统筹工作是实施“燎原计划”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农、科、教统筹呢?我们吴桥县在教育实践中觉得必须搞好“四个统一”。一、领导组织统一。我们吴桥县有一个强有力的实施“燎原计划”的领导小组,这个小组不是挂牌的,而是实实在在具有权威性的领导机构,它担负着“燎原计划”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这个小组由县政府领导同志挂帅,吸收农、林、畜牧、科  相似文献   

20.
把技能看成创造,这是许多中国教师认为创造性可以教的原因之一。创造性能不能教?这个问题乍一听起来,总觉得有点别扭。其实,这个问题的原始提法是“美国的老师是怎样教孩子的创造性的?”也就是说,问题是“怎么教”?而不是“能不能教”? 要回答“怎么教创造性”,必须先回答“能不能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