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志摩笔下的英国形象只有康桥,康桥是他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诗人不仅给我们展现了康桥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给我们描绘了一副各色英国名人的图画。本文从形象学的角度人手分析徐志摩笔下的异国形象,试图达到一种文化对他者文化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2.
李白不仅作为一名诗人被西方文化所接受,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具有的人格特征、他身上被后世所赋予的神话传说和他的诗歌创作一起构成了西方文化所接受的李白形象。而在西方文学中,这一形象经过文学家们的想象和加工,更是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一面,本文重点分析了约翰·斯科特等18世纪至20世纪的西方诗人,以及盖伊·加夫利尔·凯等20世纪西方小说家笔下的李白形象。李白时而是个中国的好官,时而是个放荡形骸的艺术家,时而又是位东方的智慧哲人。在李白形象的变迁中,我们能看到的是文学想象的魅力和文化利用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近代来华传教士笔下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图用比较学形象学的理论和方法,考察近代来华传教士笔下的中国形象,他们在社会集体想象的基础上,现根据历史现实、自己的虚构和需要,把中国塑造成一个黑暗、贫穷、停滞、愚昧的形象。本试图从“言说”和“他”的互动关系的角度分析此形象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4.
按照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辜鸿铭笔下的中国妇女属于自塑形象。在中西文化激烈对抗冲撞的背景下,辜氏在塑形象中更多地表现为自我的言说,即对西化运动的批判和对中国文化的鼓吹。由于接受的是正统西方教育,又是用英语写作,辜氏的自塑形象对西方世界而言是一种有效的言说,使西方直接听到了中国文化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康桥是Cambridge的音译,它不是桥而是一座小镇,通译剑桥,徐志摩笔下的“康桥”是剑桥太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相似文献   

6.
徐志摩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他是海宁硖石人。今天,我和爸爸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徐志摩故居。  相似文献   

7.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想象丰富,比喻新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集中体现了他作为“新月派”的灵魂诗人所倡导的新诗的唯美原则,即“意境美,绘画美,音乐美”。  相似文献   

8.
在已经逝去的二十世纪,历史的转折形成了中国文学的断裂,旧文明整体框架的崩塌和新文艺思潮的吸收建设,为每个文学大师提供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文化背景。在这个背景中,每个文学大师都是典型的文化复合体。徐志摩始终置身于这个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志摩是一个多种文化冲撞而融合的“人”。在骆寒超教授的《论现代吴越诗人的文化基因及创作格局》一文中,已经将徐志摩置于吴越文化环境中进行考察,徐志摩身上的地域文化色彩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徐志摩与故乡心灵的联接应该进入我们考察研究的范围。本文尝试着进入他细腻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寻求他对故乡丝丝缕缕的感情痕迹。  相似文献   

9.
若干年间,《人间四月天》让许多人认识了诗人徐志摩。在三位女性间情感的游走徘徊串接起了诗人徐志摩短暂的一生,在那个被建构的世界中,徐志摩俨然成了一位彻头彻尾的爱情斗士。他的那份执着与不懈努力,激起了现代社会许多人的共鸣,我们仿佛觉得自己可以越过时空,成为最了解徐志摩的人;但我认为,恰是那种先期被限制了视角的欣赏,让诗人徐志摩离大家渐行渐远了。徐志摩曾在《落叶》中自述:我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也许我自己天生就是一个感情性的人。徐志摩的爱,是“泛爱”,从早年留学美国,欲做“一个中国的H am ilton”,到在欧洲顿悟性灵,弃…  相似文献   

10.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最具魅力的诗人之一,受西方浪漫派和唯美派文学思潮的深刻影响,在诗歌创作上,他极力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并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作为他的重要代表作,《再别康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审美精神,积淀了较为丰富的审美意蕴。在教授本篇课文的时候,如何引领学生步入徐志摩的内心世界,并在此基础上,阐幽发微,精心领悟该诗的美学内涵,促进学生文学审美修养的提高,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具体落实课改精神的关键。为此,本文就全诗的审美意蕴作一个简要分析,以期引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作家和诗人,徐志摩早就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了解。这是因为,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写出过好些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的优美诗文;同时,在丰富和发展新诗的表现艺术方面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下面,我们就比较详细地介绍作为诗人和散文家的徐志摩──他的成绩和贡献以及缺点和局限。作为诗人,他诗作的思想倾向是比较复杂的。其成败功过,一向没有定评。茅盾说:“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徐志摩论》),这个评价是比较公允的。他的创作最充分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思想情绪、弱点和局限;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民主革命阶段中…  相似文献   

12.
李陆史是韩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十分欣赏现代新诗创作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诗歌,并予以高度评价。他认为徐志摩的诗歌近乎完美,所以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竭力模仿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追求词藻的华丽和形式的完美,而在内容上,克服了徐志摩诗歌的局限性,促进了韩国现代诗歌的创作。文章通过比较研究李陆史与徐志摩的诗歌,探讨了汉文化对韩国诗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诗歌史上,余光中和徐志摩都是及其重要的诗人,研究他们的诗歌对于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徐志摩是二十世纪初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对于后来余光中的诗歌创作有着重要意义。徐余两人同是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的诗歌在思想主题、结构形式和比喻意象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酷爱"墓庭的光景"。这类关涉着生命和死亡的"终极性意象",显露出诗人灵魂深处发生的断裂。写诗的徐志摩,与读社会学的徐志摩,扞格牴牾,使他感受到一种走不出的巨大悖谬。苏珊·朗格睿智地指出艺术形式与人的生命形式之间的"同构"性,这与诗人生命"同构",且由此可洞悉诗人灵魂隐秘的意象,对徐志摩来说,就是坟墓。  相似文献   

15.
北京香山,对于新月社的两位诗人——徐志摩和林徽因来说,确实是不能忘怀的。1931年春夏之交的香山,中国现代文学史也不该忘记,这里不仅是女诗人林徽因诗歌的诞生之地,而且也是徐志摩诗歌的终结之地。而这一切是和林徽因的病与徐志摩的死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不能不追踪探源。看看香山在两位诗人笔下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贝壳》一诗为中心,结合瓦莱里和巴什拉等诗学家对于“贝壳”形象的论述,对此诗的诗歌形象、想象角度、结构构建、深层诗心等元素做出分析,借此来探讨郑愁予这位诗人对诗歌形象、想象机制、深层结构等问题的处理方式。指出他虽然在使用诗歌形象、想象角度的把握、结构的构建等方面有浸淫于西方诗学理论的痕迹,但其诗歌灵魂仍然是纯然东方的,并且仅属于郑愁予独特的“无常观”与“菩提心”的个人气质。所以他的诗歌世界显得驳杂而独特,西方的创作技巧、东方的诗情、西方的意象、东方的韵味和诗心,常常在他的笔下有机地熔铸为一体。  相似文献   

17.
试论徐志摩     
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曾活跃于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是我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影响的诗人。朱自清曾说:“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把徐志摩和郭沫若并论,评价虽然不妥,但却可以看出徐志摩在当时人们眼中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解放以来对徐志摩及其诗作的评论和研究不仅为数甚少,而且在论及诗作时,也大都持否定态度,将他说成买办资产阶级文人,将其作品当作毒草。即便有少数文章作了某些肯定,也被视为异端妄说遭到非难围攻。把这样一个在我国新文学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颇有声望的作家,放在被告的地位而加以摒弃是否正确合理?徐志摩究竟应当如何评价?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应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苏轼笔下的水月形象是异常丰富多彩的,在他的诗、、词、赋中各种各样水和月的形象随处可见。苏轼笔下的水月形象浸透了他独特、丰富、复杂、幽深的人生感悟和喟叹。在他的笔下,水月的形象不再像前人笔下那么单纯。他以一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去体验和感悟水月;即使不乏面对水月的欢欣、轻快、自由和洒脱,他笔下的水月形象还是时常透露着一股寂寥空漠的荒寒之感和一种老的难言的苦恨和悲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轼笔下的水月形象才和前人笔下的水月形象区别开来,具有他独特的个性、价值和魅力,并浸透着他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9.
马振宝 《文教资料》2012,(14):23-24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可是在二十岁之前,他却与诗歌无缘,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位女性与他的美丽动人的爱情,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创作灵感,成就了徐志摩这一伟大的诗人。境由心造,诗为情生,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创作情诗的根源。本文分析三位不平凡的女性对徐志摩诗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是有独特风格的诗人.他的诗作轻灵飘逸、温柔缠绵,富于音乐美,并体出现对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文学借鉴的倾向,在中国新诗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