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三大弊端 :一是重知识 ,轻能力 ;二是重结论 ,轻过程 ;三是重模仿 ,轻创新。教师是每日课堂生活的主宰者 ,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 ,完全忽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作为新时期的基础教育工作者 ,我们有责任改革传统教学中的弊病 ,努力构建自主创新式语文教学模式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入手 ,引导学生积极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体操作方面 ,笔者有如下一些思考 :1、改变“严肃教学”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长期以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形成一种“怪圈” :许多教师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导 ,就应当以一…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读"领风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然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如今,仍然有不少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高谈阔论,而学生则在课堂上充当了老师的"忠实听众".语文教学陷入"重讲轻读"、"重写轻说"的境地.如何改变语文教学出现理科化倾向这一现状,为此,笔者作了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某些 (特别是评比的 )语文教学 ,重形式轻实效的弊端还时有表现。在这些课堂上 ,跑来跑去 ,演来辩去 ,花样翻来翻去 ,起承转合 ,热闹非凡 ,实质上却是在进行“空中楼阁式”的教学。怎样让语文教学走出“空中楼阁”呢 ?一、把“阅读”做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至少有四种 :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因此 ,学生可以在阅读全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方位的对话 ,从而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 ,沟通情感、化解疑…  相似文献   

4.
华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有句名言:“要学问,先学‘问’,不学‘问’,非学问。”培养学生敢“问”、学“问”、会“问”、爱“问”,就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问。小学语文“质疑”教学法重视、激励、引导学生“问”,它是对单纯的师问生答,重答轻问的一个挑战,是对课堂结构的一项改革。一、小学语文“质疑”教学法的意义●从教师角度看1.是了解学情的有效途径。教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发问质疑,可以直接了解学情,达到心中有数。2.是加强教学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教师清楚了解学生的疑难之处,可以有的放矢,提高课…  相似文献   

5.
笔者是名小学语文教研员,有机会到一些农村小学进行教学现状调查,发现目前小学语文学生成绩考查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是“四重四轻”,即在考查内容上“重知识轻能力”;在考查题型上“重单项轻综合”;在考查形式上“重笔试轻口试”;在考查方法上“重定期轻平时”。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受传统考查思想的影响。现就这几方面谈谈个人看法,求教于同行。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考查的目的在于检查语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进教学,提高质量。”为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学生成绩考查应该做到“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些表述,集中强调了“阅读感悟”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须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重教师讲解轻学生自悟,重肢解分析轻整体感受,重刻板理解轻多元解读,重抽象轻形象,重理性轻感性”…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是“大语文”。如果教师没有“大语文”的思想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 ,就教不好语文 ;如果学生不能做到广闻博览 ,仅仅凭课堂老师的传授就学不好语文。大凡语文教师都懂得语文知识得法于课内 ,语文能力形成得益于课外。只有不断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在扎实搞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 ,重视语文的课外活动 ,才真正找到了教好语文的源头活水。然而 ,目前真正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的却很少。大部分学校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重课内语文教学 ,轻语文课外活动 ;重课堂语文知识传…  相似文献   

8.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但毋庸讳言,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有些课堂未能通过多边活动的优化调控,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以教师教的效率代替学生学的效率,重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有些课堂学生参与的机会悬殊;有些课堂“课内损失课外补”;有些课堂呈现出片面化、绝对化、形式化的倾向。本文就来谈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双向”参与型语文教学的原则、目标、程序及其达成操作洪世昌传统语文教学,良法不少,但其主要弊端是:重教师,轻学生;重单篇,轻体系;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际;重应试,轻素质。这“五重五轻”造成了中学语文教学重负、...  相似文献   

10.
向长春 《湖北教育》2003,(17):27-27
在语文教育的十条总目标中,有关语文能力的四至十条都是从学生“能实践”的角度进行描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经历语文实践活动无疑是达成语文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转变语文教学观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重说教、轻实践。传统的语文教教学以教师为本位,要么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要么是先教后学,不教不学。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案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负有语言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双重任务。语感是维系这二者的纽带,它能够直觉、准确地把握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语文教学可以通过雕琢一个人的语感来塑造一个人的心灵、思想和道德情操。它是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独具特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语文教学中对话互动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是一种基于语言基础之上的思维和精神的沟通,是师生在认知、思想、情感、精神等方面的深层交流。它要求纠正现存对话教学中的一些误区,进行真正的师生、生生、主客体以及主体自身等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大学语文》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文化氛围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培养青年学生良好品德、健康情感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若能有效利用《大学语文》课堂,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将会对帮助学生成为格调高雅、充满人文情怀的人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加强情感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将知识和智力 (即智商IQ)视为个人事业成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实践证明 ,没有情绪或感觉 (即情商EQ)的作用 ,是无法取得成就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及形式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阵地。同时 ,加强情感教育 ,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建立在美学基础上的一种语言形式,是教育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具有美学语言学的特征,主要包含,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与理智美的审美特征。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语言的审美教育作用,力求使自己的语言体现出审美性,从而提高语文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性,只有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才能真正让学生把文本内化为自身的感悟,也只有真正产生情感的共鸣,方能彰显教学的实效。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寻找或实践"移情"教学的策略,充分发挥"移情"教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教学语言除了要规范、准确、清晰、有条理外 ,还要适应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学习一篇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既要使学生准确理解字、词、句 ,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 ,培养他们欣赏语言艺术美的能力。所以 ,语文教学语言必须具有文学化的艺术性品格 ,才能最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和全优化。本文拟从形象性、情感性、音乐性、新颖性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情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认识自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真情实感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课堂教学语言、挖掘教学内容、优化朗读教学等方式投入情感,完成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9.
对外汉语听力课是为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生开设的听力理解训练课。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因此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重点就应该针对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碰到的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认知与元认知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微技能训练,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对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张晶 《嘉应学院学报》2006,24(4):105-107
教学过程的较高境界是认知与情感相统一。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认知因素,淡漠情感因素,忽视教师情感的感染力对语言学习的影响。研究情感及情感与语言学习的关系,阐析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价值,明确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提升的途径和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情感因素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