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重温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这句至理名言又有了新的体会。《论语》中记载:一次,公孙朝问子贡,孔子这么有学问,不知他师从何人?子贡回答说,孔子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孔子认为,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有德行的人认识其大处,德行不深甚至没有德行的人也能认识其小处,无论“贤”还是“不贤”,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的体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相似文献   

2.
王符《潜夫论·明暗篇》通过论述君主的“兼听”“偏信”及其对应的“圣明”“愚暗”,旨在说明君主为君治国之道应当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不要因偏听偏信、专宠一人而拒绝其他臣属和广大下层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国君是传统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其对臣下和贤材所采取的行为及态度,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成败。此外,权贵和骄宠之臣与下层寒门人士存在利益冲突,君主需要克服这种困难,防止嫉妒和迫害,才能保障人才、信息渠道畅通,为国家治理吸收有益意见,选拔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有千娇万宠集一身的皇帝,现在没有了皇帝,因独生子女的缘故,有的家庭却宠出了“小皇帝”。这些“小皇帝”分享着六份  相似文献   

4.
《察今》开头有云:“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这句话,教材对“贤”的注释是:善,好。有些参考书据以解释为: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不是(古代的法令制度)不好,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私学”,据说传授弟子3000人,其中学有所成的贤人72人。孔子对教育所做的卓越贡献,很大程度得益于他对学习的重视与实践。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相似文献   

6.
[原文]魏文侯①问狐卷子②曰:“父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子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兄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弟贤足恃乎?”对曰:“不足。”“臣贤足恃乎?”对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 “寡人问此五者于子,一一以为不足者何也?”对曰:“父贤不过尧,而丹朱③放。子贤不过舜,而瞽瞍④拘。兄贤不过舜,而象⑤放。弟贤不过周公,而管叔诛。臣贤不过汤武,而桀⑥纣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选自《韩诗外传》)  相似文献   

7.
<正> 十、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姬的儿子,受到庄公的宠爱而喜欢武事,庄公不禁止。(《左传译文》第7页) 沈玉成同志将“有宠而好兵”译成“受到庄公的宠爱而喜欢武事”是不甚允当的。按照译文的意思,就使“有宠”与“好兵”成了因果关系。其实这二者是并列关系。《说文》云:“宠,尊居也。” “有宠而好兵”原意是说公子州吁拥有尊显的地位,而且喜欢武事。 典籍中常用“宠”字的“尊居”一义。例如《左传·昭公八年》中有“子旗曰:‘子胡然?彼孺子也,吾诲之,犹懼其不济,吾又宠秩之,其若先人何?’”杜预在“宠秩”下注  相似文献   

8.
伴随教育的产生而出现的教学模式,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从古代教学模式到近代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模式,展示了人们在教学模式领域的研究与探讨所取得的突破和进展。从古代教育模式上说,在中国应首推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论语》一书,记载了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他首创的私学,弟子三千,贤七一。他的“学思结合”,“不  相似文献   

9.
“族大宠多”语出《左传》襄公三十年,本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子产对其执政前郑国国内形势的经典概括。其中的“宠”,虽然历代罕有专门注释,但是长期以来,学者是将“宠”理解为“宠幸”的。比如,宋代林尧叟释“族大宠多”为“族盛大而恃宠者多”(《左传杜林合注》卷三十三),今人沈玉成先生亦译之为:“家族庞大而受宠的人众多(《左传译文》第366页,中华书局1981年)。其实,这样的解释有悖史实。众所周知,子产执政前的郑国可谓君弱臣强之典型。至晚在郑穆公去世之后,郑君大权旁落,而源自郑穆公的几大家族,其中主要是“七穆”,控制了郑国的政权,…  相似文献   

10.
夜色覆盖着大地,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静谧的城市如触礁的船,搁浅,下沉,如同我的心。 “你再宠他,他这辈子就不会有出息了!” “他是我儿子,宠他,我高兴!”  相似文献   

11.
法宠的定位是群P和练级,而练级意义远远大于其群P价值。虽然PK价值不如攻宠,但是其实用价值要比攻宠好的多,毕竟练级的时候还是靠法宠。  相似文献   

12.
图1描绘的是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漫画中跪着接受象征权力的“帽子”的人.看上去没有手拿“书卷”的站立者有出息.但没有办法.正如图中的长者所说:“你虽然有才,但毕竟是次子,认命吧。”这就是对我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真实写照: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道德中“传道”、“劝贤”、“教化”等词语类似于今天的“思想教育”一语,其中的原则、规范、方法在中国古代“思想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们今天的学校思想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在心里反省自己。”  相似文献   

15.
王涣字稚子,广汉郊人也。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相似文献   

16.
古代的教育多为精英教育,受教育只是少数人能享受的权利。这种教育主要是为培养官员服务的,研究的多是“牧民”之道,在这种教育中享有盛名的教育家多为“帝王之师”。早些时候,这种学校的生员均为贵族子弟,春秋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穷人家的孩子只要有可能读书学习,也可以参加这种选拔官员的资格考试,后来便完善为科举考试制度。一般说来,参加学习的生员开始接受成圣成贤教育,读的是四书五经,  相似文献   

17.
古诗教学的几点体会一、注意古今诗义的对照理解。古诗中有些字义、词义在古代是一种意义,在现代又是一种意义,在于时间久远;意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像“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字在古代是“跑”的意思,而不是现代的“走”;“游园不值”中的“不值”是“没有遇到...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战国四公子常为人所乐道,甚至视他们为“仁、义、礼、智、信”的化身,其事迹亦是流传甚广。然而,在这种耀眼光辉中,仍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让人颇感疑惑的问题。单就“信陵君窃符救赵”一事而言,就有诸多令人不服之处。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这一系列溢美之词,将这位信陵君捧上了天。而史书上亦记载有其门客为报答他而做出的游说、自刎等事,往往在最后还…  相似文献   

19.
<正>尊贤,是春秋时期的一种新风气,它是作为西周“亲亲”的对立物而出现的,但仍然受“亲亲”观念的约束。《商君书·开塞》有一段以历史的进化观来阐述“世事变而行道异”的理论说:“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所谓“亲亲而爱私”  相似文献   

20.
汉乐府《陌上桑》(收入初中语课本)有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孔雀东南飞》(旧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收入高中语课本)有句:“东家有贤女,自名为罗敷。”这两处的“自名”中学教材未注,究竞应作何解?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学作品选》时前一句未作解释,而把后一个“自名”解作“名字叫做”,“名”是“名字”,“自”能当“叫做”讲吗?再说后面的“为”字也没有了着落。季镇淮等编写的《历代诗歌选》释“自名”为“自然要取名”,是人都要取名,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是可以的:但取什么名并无必然性,“自然要取名为罗敷”于理不通。邓英魁主编的《中国古代学作品选》、巴蜀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