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贯彻一号件回望”报道,之所以没有做成“岁末盘点”之类的应景式报道,得力于“三贴近”。在研究报道时,湖北日报记部主任曾祥惠要求参与报道的记首先要掌握政策,以紧贴工作实际,同时要求在采访中以乡镇、村组、农户为对象,尽量深入到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场去听、去看、去感受,要通过作品看作风、思维和采写方式转变。报道形式上,改变过去一篇大稿“统”起来的做法,一个系列分几组,每组分作几个侧面单独成,每组报道既要有生活气息、现场感,同时,每篇报道要体现记独特的新闻敏感、灵气和创意,从而使整组、整个系列报道既富有思辨性,又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
一、角色新闻——透过主观镜头的客观报道影视专业中有一个术语——主观镜头。这种镜头是以剧中人物的视角去看周围的事物。这种主观镜头也使观众有种亲临现场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剧中的人物。于是,剧中人物的主观镜头也成了观众的主观镜头。角色新闻相当于新闻报道中的"主观镜头"。角色新闻要求记者进行角色转换,成为被报道对象中的一员,以被报道对象中一员的身份去进行观察和发现新闻。这种"角色转换"与记者"到现场"、"下基层"、"暗访"等都不是一个概念。这里最关键的是,记者在一段时间内,不再以记者的身份出现,而真正成为被报道对象中的一员。比如记者真的去干上几天售货员,按时上  相似文献   

3.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原生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记者追求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职业理想,但一直以来,也有不少的报道使人们认为记者是冷血动物,媒体的所作所为是极其令人生厌的。面对这一现象,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就显得更有"人情味",尤其是对灾难事件的报道。然而新闻报道要做到有人情味,记者和新闻机构的管理者必须要考虑到许多很实际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出镜记者"一词是个舶来品,在英文中为: "On-camera correspondent andreporter",直译过来就是: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 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要出镜头,二是要准确报道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前辈、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先生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记者要做思考的笔.”再三回味这句话,感慨颇多.笔者认为,所谓“思考”就是记者的头脑要善于思考,在报道复杂的事件时要冷静,要通过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去寻找报道的突破点.一个有思想的记者,就要力求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从“来龙”中找寻“去脉”,开阔思路纵观全局,深入务实善于发现.  相似文献   

6.
一名出色的编辑、记者必须善于平视生活,也就是要学会从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搞报道,学会用"平民意识"去编辑、报道。具体地说,作为编辑、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无论是时政报道、经济报道,还是社会新闻报道,都要善于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和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主题。多从基层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群众日常生活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新闻工作者如何面对"灾从天降",如何在突发灾害事件中履行职责?笔者认为,要强调和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时间赶赴新闻现场 灾害事件所带给受众的震撼是常规新闻不能比拟的,要求记者必须争分夺秒地在第一时间赶赴第一现场"抢"新闻.采访首先要用眼去看,用心去想,快拍、快写、快送.  相似文献   

8.
市县报道,一般是指反映市县工作成就、有效举措、探索实践等的报道。对省报驻站记者来说,市县报道是理所当然的"必修课"。能够运用新闻化的语言,准确及时地把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亮点"印"上省报,不仅是市县的愿望和要求,也是驻站记者的职责和任务。市县报道怎么写,才能既符合本报的要求,同时又赢得市县青睐?以笔者驻站多年、采写大量地方新闻的经验而言,报道要实现"多赢",必须立意  相似文献   

9.
用道德礼仪去教化开导民众,让他们轻松愉快地生活,懂得廉耻,高高兴兴地去遵纪守法。这才是法治的最高境界采访开始之前,李庄伸出小拇指。《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以为是握手。他一摆手,说是要拉钩。"我们得订个君子协定,所有涉及到我的内容都要我看了你才能发。"原因是,身陷囹圄之时,他认为很多报道都将"李庄"妖魔化了。李庄神情严肃,言语之间,分明含  相似文献   

10.
关注"三农"是中央对新闻媒体提出的重要要求。近年来,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逐步改善、新时期农民的新要求,都需要记者去深入报道。同时,广袤的农村给记者带来足够多的新闻源,也为新闻报道创优提供了一片沃土。那么如何将鲜活生动的报道奉献给农民朋友,如何在这片沃土中采写优秀的新闻作品呢?一、依托大背景,反映时代主题在国家对三农重视的背景下,新闻媒体要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通过精心的组织、策划,采写反映时代主题,彰显新农村特色的报道,为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李佳 《记者摇篮》2013,(1):14-15
内部监督报道是与公开报道相对而言,以新闻形态呈现,以"内参"形式传播的特殊报道方式。采编内部监督报道,是新闻媒体的一项特殊任务。要做好内部监督报道,要求记者除了依照职业规范,遵循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外,还要注意该类报道的两大特性:一是"面向内部",内部监督报道的传播对象是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内容不公开发表;二是"参考价值",为一定级别的领导提供民情参考和决策参考。这两个特性决定了内部监督报道有几条必须遵守的"忌"律。  相似文献   

12.
如今在新媒体冲击下,七台河日报在重大晚会报道方面如何去彰显突出独特的优势,是纸媒在新形势下发展的新需要和赢得受众需求满足感。大型活动要在报道上保证质量的同时更加具有现场感,必须与其他新媒体记者通力合作,本文试着从以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七台河大型公益晚会和元宵节日活动,在七台河日报报道中挖掘更多感人的故事,使七台河大型活动报道更具现场"感"。  相似文献   

13.
每两年.路透社北美图片编辑Gary Hershom都要取笑我. 作为全球总编辑.我总是试图参加每一届奥运会.了解运营情况,看我们如何报道,去见朋友.去看比赛.去假装我还是一个全职记者.  相似文献   

14.
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之一飞速发展,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也更为真观、真实。特别是近年来在一些重大现场新闻报道中,"记者出镜"作为展现新闻真实的一个"着眼点"而成为当今电视新闻的"第一看点"。作为记者出镜打破了单纯现场画面配画外音的形式,给电视新闻报道增加了无限的活力,但出镜技巧很有讲究,值得深思探究。一、"出镜记者"要有强烈的现场感、令人信服的真实感和让观众难忘的亲切感。二、"出镜记者"要把自己当成观众去采访,出镜时要抓"活鱼",要以"点"出镜,抓住细节。三、"出镜记者"要有敏锐的现场观察力;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出镜时的屏幕形象。  相似文献   

15.
高旭 《记者摇篮》2012,(8):24-25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个媒体中,报纸是白纸黑字,读者看一遍不懂,可以反复看,直到看懂为止。而广播电视新闻是靠声音传播的(电视虽然有画面,但观众也要靠耳朵去感知新闻的内容),而声音一听而过,转瞬即逝,容不得听众观众去琢磨,去思考,所以广播电视的记者要想让听众观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就必须用一听就懂的语言写新闻。可是,广播电视的记者常常忽视广播电视"听"的这个特点,不讲究口语化,不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新闻,有些话白纸黑字写出来也不见得看  相似文献   

16.
党报的工作性报道如何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是当前党报新闻工作者值得关注的问题。工作性报道要做到从微观入手,见人见事。记者除了要熟知材料内容,在宏观上准确把握大局外,还要沉下身去,跳出材料进行深入采访。在写作上,要找准切入口,努力做到见人见事,避免工作性报道普遍存在的"见物不见人"的现象。笔者以为,以"人"为视角有许多独特的优势。首先,任何工作思路、措施、经验,都离不开人的活动。其次,以"人"为视角直观生动,读者可以从感性角度认识报道内容,这符合新闻贴近性的要求。浙江日报今年上半年有一篇介绍台州  相似文献   

17.
有朋友对我说,山东电视台的《今日报道》从形式、语言风格再到每一个记者做出来的片子都很好看,但为什么《今日报道》在济南市的收视率总是比不上济南台的《今晚20分》呢?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如果说《今日报道》看下来感觉山东省内一片太平,可以安安稳稳去睡觉的话,那《今晚20分》就让老百姓看后怎么也睡不着觉,总想着我明天也要去拨个新闻热  相似文献   

18.
作为记者,时刻都在寻找新闻,新闻到底在哪里?一句常话,新闻到处都有,就看我们的眼睛能不能发现。 我们日常采访发现新闻的渠道很多,有指令性的报道任务,有从学习文件中自己领悟出的点子,也有从身边、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线索,不管从哪条渠道获取的线索,都要求记者全心去采访、去把握其实质,并用最合适的手段表现出来。 郑元昌的这组报道,成功之处有两点,一是新闻本身的价值挖掘得深。看上去很普通的两个小学一年级学生,记者从他们一大一小特殊的年龄上做文章,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把镜头对准他们内心对知识渴望的焦点上,以人物…  相似文献   

19.
讲好故事,是当代记者的重要责任。作为省级财经媒体,讲述好经济领域安徽改革发展的精彩故事,就是要注重在宏观经济报道"深耕"上下功夫,在微观经济报道"细作"上做文章,同时注重讲故事的艺术与技巧,使故事有引导力、影响力、感染力,让百姓看得懂、喜欢看。  相似文献   

20.
胆识与名记者是个什么关系呢?请看下列事实。一九○四年初,杰克·伦敦(美国名记者)应一家报社聘约,赴日本报道日俄战况。当时世界各国记者云集日本首都,等待当局许可到前线采访。因未正式宣战,日本当局迟迟不理记者们的要求。杰克·伦敦决心要去前线,便悄悄从东京到长崎,日夜打听从海上去仁川的船。这时大船都已被军队征用,这更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