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廖日明 《教师》2012,(25):117-11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和其他人交谈。体验语文交往的快乐,作为幼儿园的一种专门语言活动——谈话活动在幼儿语言学习过程中一种至关重要的教育活动。能让孩子体验语言交往、积累、发展的快乐。幼儿园的谈话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学习的语言教育活动,这种活动旨在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学习倾听别人谈话,围绕一定话题进行谈话,习得与别人交流的方式、规则,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近年来有关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尤其是对儿童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研究.使我们逐渐认识到.精心指导谈话活动对发展幼儿语言交往能力非常重要。一、谈话活动的意义1.激发幼儿与他人交谈的兴趣在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幼儿学习语言的态度是否积极主动。讲话的愿望是否强烈.影响幼儿对语言信息的摄人量,影响语言发展的速度与水平。专门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谈话活动,能够使幼儿集中注意力,激发幼儿的谈话兴趣,培养谈话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谈话习惯.从而促进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2.帮助幼儿习得谈话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2.
农海燕 《广西教育》2014,(13):124-125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应让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劳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创作,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才能。"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人是创造之人。"他强调,解放儿童,让幼儿自由地、主动地学习和创造。因此,在绘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每一个幼儿机会,挖掘幼儿在绘画中的潜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引导幼儿通过绘画解放个性,发展智力。那么,在绘画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相似文献   

3.
幼儿园小班孩子刚离开家庭环境,较多都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爱哭闹、不合群、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自我控制能力差等问题,因此,对于这阶段的幼儿进行学习生活常规培养具有极大的必要性。老师在常规培养过程中要全力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及生活,慢慢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常规,下面对小班幼儿学习生活常规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主题内涵 新《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至关重要。孩子出生后的教育一开始就具有社会化的性质,即成人通过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让孩子来适应一定的社会规范、习俗和文化,社会化是人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5.
温洪芳 《学周刊C版》2010,(11):208-208
更新观念、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及幼儿的发展是教师们工作的中心。教师应将视野转向幼儿.变原先被动的接受方式学习为主动探究的体验式学习.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全面地实现课程内容,整合形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更新观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大胆放手.适时帮助,及时鼓励,尊重幼儿个性的发展,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要和孩子一起真正投入到每个活动中去,和孩子们一起成长.善于倾听孩子.懂得包容孩子.学会支持孩子。  相似文献   

6.
周辉 《考试周刊》2014,(19):189-189
<正>游戏是深受学前儿童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幼儿的生活"。而在儿童游戏中,如果没有规则行为的约束,则没有游戏可言。"游戏的本质特征是规则",因此,一切真正的游戏都是规则游戏,旨在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不管是游戏的规则还是规则的游戏,都对儿童的发展有价值和特殊意义。一、游戏秩序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屡见不鲜,幼儿总喜欢以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为中心思考问题,不能转换视  相似文献   

7.
针对幼儿园小班幼儿的特点,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资源来优化小班幼儿的一日学习生活:能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培养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能让孩子生活得更健康、更精彩,能师生同乐,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和乐趣。  相似文献   

8.
施柳槟 《家长》2023,(33):156-158
<正>自主性培养是幼儿从依赖成人的帮助逐步走向独立自主的一种自主能力。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自主能力、自理能力的黄金时期。基于自主性培养促进幼儿午睡,可以帮助幼儿自主安排、管理午睡时间,提高幼儿自主行为,促使幼儿在自主午睡中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能够引导幼儿在自主活动中直面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学习自我管理,提高自主性,以此帮助幼儿拥有美好的午睡时光。  相似文献   

9.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4~5岁幼儿能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具备了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规则的建立不仅是为了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以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更是为幼儿进入社会、遵守社会规则奠定基础。然而,我们发现在一日生活中,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常常表现出很多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尤其是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成为规则的维护者和补救者。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幼儿混龄教育在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情况下,孩子社会性发展受到一定制约,混龄教育刚好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目前上海市已有部分混龄幼儿园产生。但是,在双语教学环境下的混龄教育还是少之又少。混龄教育是指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同一个班学习、生活,让他们相互学习、模仿,从而培养儿童友好相处、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在混龄班里,年龄小的儿童与年龄大一些的儿童一起游戏与生活,因而有机会向大年龄的儿童学习,得到大年龄儿童的帮助,减少竞争的压力,增多合作的机会。大的儿童通过帮助小的儿童而获得快乐及责任感体验。混龄教…  相似文献   

11.
作为父母,除了多学习一些儿童发心理学的知识,在孩子发展与学习的键期给予有效的教育外,还应该考虑子的全面发展。帮助孩子学会调节和服由于无法控制周围环境和体验失败造成的沮丧、无助感等不良的情绪,帮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形成良好的个品质,掌握和他人交往的技巧等。培养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对于幼儿的培养,最为重要的并不是让他们能尽早地认几个汉字或做几种运算,而是及早地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孩子神经最兴奋的时候,才是孩子学习的最佳时间。而不是在孩子的脑力和智力都不完善的情况下,费尽心机让孩子死记硬背。融入大…  相似文献   

12.
生活自理.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生活技能。孩子总有一天是要自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生的,如果能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就能增强孩子的独立性.这对孩子今后生活的幸福和成功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但是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有专家指出: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作为幼儿园.我们应抓住这个关键阶段.针对幼儿的年龄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3.
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同时还提出关注和促进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是幼儿阶段保育教育的首要任务。贯彻《指南》精神,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我们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对幼儿进行应变能力的培养。一、培养幼儿适应自身心理或生理变化的能力当今社会,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孤立、一切以自我为  相似文献   

14.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曾多次提到:“要让幼儿自己考虑,自己进行,自己选择,从面向21世纪这一大视野出发,要培养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能力。”短短几句话,就可以看出,中国的幼儿教育正在进行开放性的探索。所谓开放性教育是指让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允许孩子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从真正意义让幼儿与老师站在平等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王艳梅 《农村教育》2004,(10):43-43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变得能说会道,为将来适应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打下良好基础。那么如何发展幼儿口语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呢?我想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鼓励孩子多说,大胆表达,让他们自由自主地在学习生活中表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培养幼儿自信、自主、自强。  相似文献   

16.
入学准备是为了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小衔接视角下推进幼儿学习准备策略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学习基础,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并发展幼儿的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的要求。通过有效的准备活动和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可以在小学阶段更好地适应学习,积累知识,完善自我,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7.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在生活中学习和发展是幼儿的显著特点,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要学习对象,又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要学习途径,并以更好地适应生活为学习目的,通过生活来学习。在一日生活中如何引导幼儿学习规则、遵守规则、完善规则呢。对当前集体生活常规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常规培养方法进行梳理和分析,基于"生活就是学习,一日生活即课程",提出利用环境暗示标志以课程开展推进式培养幼儿生活常规,让生活更有序、更有趣。  相似文献   

18.
和幼儿园中班、小班不同的是,大班儿童即将跨入小学,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教育,幼儿园对大班儿童的行为规范要求相对严格,儿童一时无法适应,难免产生抵触心理。绘画能够反映出孩子的真实心理状态,分析孩子的绘画构图、用色等特点,可帮助老师了解儿童内心,矫正不良心态,保证儿童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9.
在幼儿园的社会教育中,规则教育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传统的规则教育中,教师往往依赖于奖励和惩罚,让幼儿被动地遵守规则,然而让幼儿仅仅依靠他律来遵从规则,其效果往往是不长久的。一旦外在压力消失,幼儿的规则行为可能就不复存在了。要想使规则教育取得切实、长远的效果,培养幼儿的自律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将他律转化为自律,让幼儿学会自觉遵守规则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解决这一难题指明了方向。《指南》针对社会领域“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一目标提出教育建议:“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他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这一建议启发我们,规则教育应当和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应当注重幼儿的亲身体验,提高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就此,笔者结合自己在幼儿园观察到的案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潘幼萍 《考试周刊》2012,(70):193-193
一个美国教育家,曾对几百个出色的儿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儿童都在小学.甚至是学龄前就已经具有相对独立的阅读能力,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从很小的时候起,父母就使他们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那么。要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就要从幼儿时期就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良好的读书习惯会陪同和影响孩子的一生.使他们终生受益,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幼儿爱读书、会读书的习惯。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