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为隔着厚厚的一层海水,海洋地质研究比起大陆地质研究相对地要困难得多。大陆地质学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系统研究已有200余年历史,而海洋地质学作为独立学科开始系统研究还不到50年。我国从事海洋地质的研究起步更晚,5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才开始对我国海洋地质讲行研究,研究的范围也是逐步扩展的,从渤海扩展到黄海、东海和南海,从大陆架浅海  相似文献   

2.
王二七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先后在青海省地质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79年开始从事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研究。1988年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及行星科学系,从事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变形研究,1988年获得美国地质学会优秀博士论文设计奖,1993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93-1996年先后在美国贝斯石油公司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1997年受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1999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继续从事青藏高原新生代大…  相似文献   

3.
德拉贝奇是英国地质调查局的首任局长。他招聘才华出众的青年地质学家,把他们凝聚成为地质学研究学派的学术小组,指导他们探索地质学的理论。德拉贝奇学派在重建古地理环境的统一纲领下从事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该学派在内部结构、成员来源以及活动方式等诸方面不同于其他研究学派,是科学研究学派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案例。  相似文献   

4.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付修根研究员长期工作在青藏高原最艰苦的藏北羌塘盆地,从事基础地质、石油地质、非常规能源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新发现和新进展,这些成果对于正确认识羌塘中生代盆地性质、盆地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2,(6):F0004-F0004
刘焰研究员,从事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研究近20年,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区域地质研究、喜马拉雅高压麻粒岩岩石学研究、西藏蓝片岩岩石学研究、藏南卡达区域地质和榴辉岩研究、造山带中壳源火成碳酸岩厘定、矿物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近年来,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谓的"十八罗汉"是指1913-1916年由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培养的18位毕业生。他们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职业地质科学家,毕业后进入地质调查所从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全面开启了中国早期的地质事业,结束了外国人包办中国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局面;他们是西方近代地质学在中国转型的伟大实践者,在创建地质学术团体、传播地质科学、培养新型地质人才、扩大地质力量等诸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早期地质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地质科学体制化的建立做出了不朽功勋。中国地质学事业能够在上世纪初的二十几年时间里就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十八罗汉"功不可没。本文拟通过对史料的发掘和梳理,阐述他们对中国早期地质事业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刘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本科毕业于原成都地质学院矿产系,1997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原地质研究所。从事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研究近20年,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区域地质研究、喜马拉雅高压麻粒岩岩石学研究、西藏蓝片岩岩石学研究、藏南卡达区域地质和榴辉岩研究、造山带中壳源火成碳酸岩厘定、矿物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  相似文献   

8.
1引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所)成立于1956年,是国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隶属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从事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和前沿性的基础地质调查和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同时承担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专业研究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十一五期间,地质所在  相似文献   

9.
吴柏林,男,47岁,博士,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中年铀矿地质学家和能源地质学家。主要从事铀矿地质学、地球化学以及与能源矿产相关的沉积盆地分析等教学与地质研究工作。现承担本科生的地球化学课程、研究生的盆地分析和能源地质学等课程的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地质学、核地球化学、沉积盆地动力学与成(藏)矿系统等。  相似文献   

10.
周广法 《科技风》2012,(21):48-49
本文在储层地质学概念的基础上,讲述了储层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讨论了其在储层成岩作用、储层非均质性、储层的精细描述及储层模型建立等方面的内容和研究现状,论述了储层地质学中地质、测井、地震、地球化学、油藏监测、岩石物理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储层地质学在火山岩储层、碳酸盐储层等方面的研究热点,最后展望了储层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素有地质工作者摇篮之称。这里不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还有独特而多彩的地质内容。作为一名新一代藏族地质科技工作者,多吉院士从事地质工作35年,几乎踏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和地质找矿突破作出了重大贡献。“能在这块神奇且尚待开发的土地上从事地质工作,为祖国寻找矿产资源,是我的幸运。”多吉院士曾说,自己是大山的儿子,应该有大山一样的品质,应该主动担负起为国家和自治区找到矿、找好矿、找大矿的重任。每当在大山深处,听着地质锤和岩石的撞击声,他总会心情舒畅,因为在他看来那是生活中最美的音符。  相似文献   

12.
<正>"黄土研究在我们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如何能够更好地做原创性工作,培养创新人才,这些方面大有可为。"刘东生,第四纪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17年生于辽宁沈阳,籍贯天津。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  相似文献   

13.
在地学研究中,水工环是现代地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地学研究包括了水文地质学研究和工程地质学研究还有就是环境地质学研究。对水文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对地下水的起源、形成以及分布规律等进行研究,然后探索出如何能够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而对工程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岩土工程地地质的性质和工程动力地质作用以及工程地质勘查理论等方面进行研究;环境地质也即是水工环,对环境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自然摘花和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全球地质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虽然水工环研究工作中各个研究部分所研究的对象有所差异,但是这些研究对象却互相关联,并且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水工环地质研究的深入探析,并且对水工环研究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改进措施,以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兰州地质研究所建立于1956年。兰州地质研究所以多学科综合研究为特点,重视岩石圈中的生物地质作用及有关矿产的形成机理。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沉积学及沉积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及生物地球化学、稀有气体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板块构造、磁性地层学)、原油孢粉学及藻类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水平和特色。其它研究领域还有:环境地质学(古环境与古气候)、放  相似文献   

15.
黄汲清是中国近现代地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其在区域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古生物学、地质制图学等方面取得卓越贡献.除科学工作外,他在中国地质学史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黄汲清关注地质学学科前沿发展和历史进程,对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有冷静、睿智的思考.本文根据黄汲清撰写的多篇地质学史论文及其他新发现的材料,揭示黄汲清除地质学家的另一个身份——地质学史研究者.  相似文献   

16.
三维地质建模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各种原始数据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地质数据的主要来源有:岩芯钻孔数据、地震剖面数据、二维地质图、遥感测量数据以及地质学者的一些经验知识信息等。  相似文献   

17.
所谓构造地质学,指的是有关对地质构造和地质生成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主要是针对地壳或者岩石圈地质构造进行研究。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处理好人类建筑工程当中的地质问题。最近几年,我国发生地震。泥石流以及滑坡的自然灾害相对频繁,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处理好人类活动和地质的关系。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对构造地质学和工程学的研究,避免类似的灾害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8.
在百口泉油田开发过程中,油田开发地质学对指导开发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油田详探,储量落实,地质综合研究,到流体性质和油藏类型研究,产能分析,都体现了油田开发地质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正>访问整理者按:泰勒(Kenneth Taylor)教授曾任俄克拉荷马大学科学史系主任,观任国际地质学史学会的会长,多年从事法国地质学史研究和科学通史教学。在我作为访问学者期间,欣然接受了此次访谈。访谈中涉及的问题有20世纪50、60年代哈佛科学史专业的创立、美国科学史的大学建制、俄克拉荷马大学的科学史特藏及资助项目,以及国际地质学史学会的情况。杨海涛译。杨海燕(以下简称杨):您先后在哈佛大学获得了文科学士、文科硕士以及哲学博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9,(2):138-141
马瑾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家。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34年出生,江苏如皋人。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毕业。1962年在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在我国率先将构造物理研究系统引入传统构造地质学中,结合矿田构造、油气开发、地震预报等研究构造变形过程和机制以及构造物理理论,取得了一系列有创新的成果。所从事的褶皱变形机制、条件及应力场的研究,在我国实验构造地质学中具有开拓性,并为油气开采做出了贡献。对地震发生、发展过程及其与构造变形联系的研究,缝、块系统与地震活动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加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