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黄项飞 《湖北档案》2001,(11):15-16
对于档案界来讲,电子文件在司法过程中的证据性是一个十分重要,同时又是很难界定的概念.文件的证据性包括文件的证据能力和文件的证明力.证据能力是指证据资料在法律上允许其作为证据的资格,又称证据的可采性;证据的证明力则是证据所具有的证明案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立足于我国的法律环境,参照外国的成熟经验,对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进行了阐述,并对影响电子证据证明力的因素、传闻证据规则与最佳证据规则对电子证据的适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电子文件证据的法律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振杰 《北京档案》2004,(11):30-31
电子文件证据的可采性,就是指它可否作为证据被法律以及司法程序所接受的问题.学术界已经达成一致,即承认电子文件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即具有它自己的证明力,但电子文件证据是一种新型的证据,相比传统的证据类型而言,有其独特之处,目前学术界对于电子文件证据地位争议较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相似文献   

4.
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电子文件证据立法的类型、内容、程序及司法实践,分析了国内外电子文件证据立法的内容特点及其启示,探讨了电子文件单轨制管理模式下我国电子文件证据立法现状及问题,并从电子文件证据的概念界定、法律定位、证明力和司法程序、立法规则等方面对单轨制模式下我国电子文件证据立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就迅速增长的电子文献的法律证据的可采性、证明力进行了探讨,结合文献工作的性质,提出了其作为证据的法律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章就迅速增长的电子文献其法律证据的可采性、证明力进行了探讨,结合文献工作的性质,提出了其作为证据的法律价值。  相似文献   

7.
档案由于其存在形式和保存方式的权威性使得其在满足了客观性、关联性和法律性以后就具有可采性。在诉讼的具体案件当中档案的证明力根据其与案件事实的关系可能为直接证据也可能为间接证据。  相似文献   

8.
出版物鉴定意见是出版管理行政执法或者刑事司法中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新闻出版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中收集的出版物鉴定意见,可以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但需要对其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按法定程序予以审查.为克服出版物鉴定主体形式与实质合法性的困境,应该尽快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规定,实现出版物行政执法和出版物鉴定之间的相互分离,出版物鉴定工作应交由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或者机构承担.  相似文献   

9.
从法规政策上赋予电子文档证据效力是推进电子文件单轨制改革的重要支点.通过梳理近二十年来广东省电子文件证据法规政策的内容、类型及其司法应用,详细分析了广东省电子文件证据法规政策特点,指出电子文件证据尚未形成完整法规体系;电子文件证据基本问题规定混乱,可采性与证明力应用处于初级阶段;电子文件证据真实性难以判定,司法实践存在操作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并从完善电子文件证据法规体系、电子文件证据可采性及证明力、电子文件证据技术鉴定司法应用等维度,提出了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电子文件证据法规政策体系,开展电子文件证据可采性与证明力立法研究,提升司法应用中电子文件证据鉴定技术应用等广东省电子文件证据立法对策.  相似文献   

10.
王莹 《大观周刊》2012,(39):20-20
作为一种法定的证据种类,“鉴定意见”不再具有“鉴定结论”的效力,而要像其他证据一样,在证明力和证据能力方面通过法庭上的全面审查。本文从鉴定意见的一般概念入手,着重探讨鉴定意见的证据特征和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11.
徐璐璐 《大观周刊》2011,(23):19-1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应用得以普及。不可否认科技的进步在为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例如,利用高科技电子设备进行违法犯罪等新的犯罪类型的出现,就为案件的侦破、公诉、审判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对案件事实予以证明的电子证据的大量出现使传统的证据概念、规则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于对该“新事物”的出现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相关的立法的缺失和滞后,目前司法实践中往往只能将电子证据推定为书证或者视听资料。电子证据本身的特殊性使理论界对电子证据的认定更是百家争鸣,没有统一的论断。由于我国正在积极的推进刑事诉讼法修改,对电子证据的定位就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电子文件产生证据效力的困难及其对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证据法角度探讨了电子文件产生证据效力的困难 :电子文件应归属于何种证据形式、电子文件是否有原件、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应如何审查等 ,并对国外有关电子证据的法律法规作了分析 ,对电子文件管理带来的影响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电子文件管理与电子证据司法应用的共通之处,分析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19修正)对电子文件管理的积极意义.分别解读了电子证据审查认定条款与正常业务活动中形成、档案管理方式保管、中立第三方平台保管这三种电子文件管理模式的具体关联,进而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与机构层面论述了对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启示:加强档案法规标准与电子证据审查认定条款的衔接,商业性档案服务机构与档案馆积极参与存证保全,实现电子文件—电子证据全链条痕迹留存.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环境中的电子文件作为公众在网络空间中行为的原始记录,可以成为公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凭证,但其证据资格与证明力的保障需要依托有效的电子证据保全.论文立足电子文件管理视角,对互联网电子证据保全开展跨学科研究,辨析从电子文件到电子证据的概念变化,指出在互联网环境中应该借鉴电子文件管理的前端控制与全程管理理念,突破现有电子证据单一要素保全的局限,开展对互联网环境中电子证据的预先保全与实时保全.  相似文献   

15.
电子文件的证据资格及其法律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文件(ElectronicRecords)处于不确定定义状态。一般而言,可以把电子文件简单地理解为由计算机生成、处理,以数字代码形式记录信息的文件。在影响电子文件的诸多非技术因素中,法律问题是一个突出的方面,尤其是其证据资格问题倍受关注。这里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电子文件能否作为一类证据被司法活动所采信,二是电子文件的证据性质如何,即电子文件如果能被采信,其究竟属于那一类证据,因为这关系到电子文件证明力的高低。一、电子文件证据资格的国际立法趋势赋予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效力一直是国际法律界努力的一个目标。比如按照英…  相似文献   

16.
徐振杰 《北京档案》2010,(11):17-18,24
本文主要阐述了电子文件证据取证的涵义,探讨了电子文件证据取证的原则、步骤、取证技术,并对已取得的电子文件证据如何进行保护、审查、检验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五部门于5月30日联合发布《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轶以下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前者规定了死刑案件判断证据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列明了对各类证据收集、审查和运用的规则,后者对审查、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证明责任及讯问人员出庭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18.
电子文件的证明力问题是目前司法界和档案界讨论的热点。本文主要从证明力的保障这一角度,分析电子文件的两种主要保存措施——双套制和备份制对电子文件证据证明力的影响。 一、电子文件的证明力分析 通常认为,证据应当具备客观性、关联性和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释了档案凭证效力的内涵,强调了电子档案作为证据的证明力取决于对其内容真实性的审查判断。梳理了完整性校验算法用于电子档案真实性及其证据效力维护的法律依据,介绍了其技术特点。解析了维护电子档案凭证效力的校验存证技术方案,包括提取、锁定归档电子文件的哈希值,对比验证电子档案原始性等。  相似文献   

20.
张伟 《山西档案》2003,(5):19-21
大量电子文件的形成 ,在为管理带来新的问题的同时 ,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电子文件证据性的关注 ,即有关电子文件有无证据性和证据性如何确立的问题。目前有关电子文件的涉案纠纷越来越多 ,电子证据已被应用于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领域。本文拟就从分析一个案例着手 ,来探讨有关电子文件证据性确立的问题。一、一起以电子文件为证据的案件2 0 0 2年 1 0月 2 4日《解放日报》以《Email:第八种证据形式》为题 ,报道了一起网上买卖纠纷案的审判始末。在审判中上海市第一中级法院对电子文件的证据性予以确认。而电子文件也不负众望 ,对案件的最终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