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提高花样滑冰运动员艺术表现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花样滑冰运动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艺术表演和音乐主题思想的体现已成为当前我国花样滑冰运动不可忽视的课题。采用艺术体操训练手段来培养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为陆地训练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2.
花样滑冰的心理训练方法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史燕今  蔡伟滨  赵金平 《冰雪运动》2007,29(3):29-30,34
为使运动员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之中,通过对花样滑冰运动员进行放松、表象、集中注意力以及模拟等心理训练,培养花样滑冰运动员良好的心理和自我调控能力,为花样滑冰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花样滑冰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阐述花样滑冰比赛时运动员跳跃高难度动作的心理状态及心理训练的作用,提出花样滑冰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方法,为花样滑冰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以及为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提供借鉴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花样滑冰跳跃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肌肉力量是花样滑冰自由滑跳跃动作中跳跃高度和旋转速度的物质基础,发展花样滑冰运动员下肢肌肉的力量主要以提高肌肉弹性力和肌肉质量为主。通过分析跳跃动作各阶段的关节运动和原动肌,从而找出完成跳跃动作的技术关键,为花样滑冰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姜海兰  陈伟光 《冰雪运动》2013,(3):26-29,44
花样滑冰的艺术编排是花样滑冰训练、竞赛体系的重要环节,对提高运动员的艺术表演力具有重要作用。依据花样滑冰艺术编排的核心内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编排程序,确定了编排的具体方法,即编排的准备阶段以确定节目风格、选择节目音乐和确定音乐段落为主;编排的设计阶段需要确认动作数量、设计节目框架,细节编排时注意表达音乐、连接步的设计,以及图案和冰面的利用;完善阶段要针对技术性、艺术性对一套节目的评价,设计、优化一套适合运动员个性、音乐特征的表演服装,细化每一个技术动作与表演环节等。并针对青少年运动员和高水平在艺术编排音乐选择等作出具体指导和建议,为提高我国花样滑冰竞技运动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花样滑冰运动要求运动员在短时间高质量地完成各种技术动作,特别是后程技术动作的完成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文献资料、观察法和访问法对花样滑冰体能特征进行研究,观看花样滑冰国家级优秀运动员冰上训练和陆地辅助训练,对花样滑冰优秀教练员、优秀运动员、同项群教练员(艺术体操、花样游泳)进行了集中访谈,搜集最新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深入分析花样滑冰项目专项体能的特点和规律,并总结出相应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指导花样滑冰专项体能训练的实践,旨在提升我国花样滑冰项目科学化训练水平和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7.
陆地训练在花样滑冰旋转平衡稳定性和动作流畅延伸性的训练中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各关节肌群肌力的协调能力是花样滑冰冰、陆结合训练的目的。陆地与冰上训练相结合是培养花样滑冰运动员基本运动素质与机能的必要方法、手段,是提高花样滑冰运动员平衡能力的重要途径,陆地训练配合冰上练习可使运动员提高对正确身体姿势的感觉、发力肌群的控制能力、掌握专项技术技巧,采用冰、陆结合的训练方式适当地变换训练的环境和训练的内容,可以在心理上给运动员一个适当调节放松的空间,有利于消除精神疲劳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8.
花样滑冰运动要求运动员在短时间高质量地完成各种技术动作,特别是后程技术动作的完成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文献资料、观察法和访问法对花样滑冰体能特征进行研究,观看花样滑冰国家级优秀运动员冰上训练和陆地辅助训练,对花样滑冰优秀教练员、优秀运动员、同项群教练员(艺术体操、花样游泳)进行了集中访谈,搜集最新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深入分析花样滑冰项目专项体能的特点和规律,并总结出相应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指导花样滑冰专项体能训练的实践,旨在提升我国花样滑冰项目科学化训练水平和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9.
刘钰  肖宁宁 《冰雪运动》2002,(2):28-28,34
通过对2001年世锦赛男子单人滑比赛我国选手和国外选手的比较,剖析体能对艺术表演效果的影响,旨在有效提高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艺术表演能力,全面提高我国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运动员要想在重大比赛中创造优异的成绩,除了在难度上的突破,动作编排,艺术表演等方面加强训练和研究之外,还须注意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良好的竞赛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