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亲属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善溪窑方言中的亲属称谓除了与普通话亲属称谓的框架结构具有相似性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从功能系统语法观念出发,通过田野调查、准确描写、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影响下善溪窑方言称谓词的变化现象及原因并介绍善溪窑的地理位置和方言概况,对国内方言称谓词的研究现状和方言称谓词演变原因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总结。对调查获得的善溪窑亲属称谓词进行描述、分类、整理。最后,对整理的结果进行分析,探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方言的亲属称谓反映了方言词汇的面貌与特点。年龄的长和幼是亲属称谓的一项区别性语义特征。同类亲属有的区分长幼而使用不同的称谓,有的不分长幼而使用同一称谓。赣东北的铅山话、广丰话、婺源话、合石话、铜山话五处方言中亲属称谓的长幼分称和长幼合称具有与普通话或相同或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黎川地处赣西南,其亲属称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方言中大多数的称谓其面称与背称相异,且存在大量的特征词。而社会的演变使方言亲属称谓也产生了共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王倩蕾 《文教资料》2013,(35):166-168
本文对扬州方言中亲属称谓词语按照长辈、平辈、晚辈的分类方式进行了描写,分析了扬州方言中亲属称谓词语新派与老派差异,利用内部屈折、重叠等方式区别意义,受到从他称谓的影响,面称与背称不平衡且有亲属称谓泛化趋势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普通话的推广,一些具有方言特色的亲属称谓词逐渐消失.针对汾西方言的现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汾西县亲属称谓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汾西县亲属称谓词的使用发生了部分变化,包括单音节词变为重叠词、称谓方式趋于普通话、不同阶段称谓不同、同一阶段称谓不同、特殊称谓“姐”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变化对人们语言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江苏丹阳的河南方言岛保留了很多源方言地区的文化特征和语言特征,同时又带上了诸多周边方言的色彩。丹阳市埤城镇西丰行政村下属的荒田里、汪家湾、土库楼三个自然村方言岛的源方言为河南光山话。文章从方言岛居民婚姻状况、词阶分布、亲属称谓等方面调查,来探寻河南方言岛的方言变迁。强势方言最终取代弱势方言需要经过双方言的过程,双方言的发展过程可分为萌芽、发展、融合、取代四个阶段;双方言地区的方言演变受到婚姻、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双方言现象对方言岛方言第一词阶的影响小于第二词阶;方言岛亲属称谓的演变与方言岛双方言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称谓语不仅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一个庞大的语言体系。从亲属称谓、姓名称谓、职业称谓和指代称谓几方面来研究中西方称谓语的性别差异,揭示造成中西方称谓语性别差异的文化因素,以便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和促进民族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常德方言男性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称谓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常德方言里,部分男性亲属称谓词的称谓对象出现泛化的趋势,从而使常德方言的整个称谓系统发生重要变化,呈现出新特点,这一泛化趋势出现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泛化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目前,这种泛化在常德方言里还未最后完成。  相似文献   

9.
搜集莆仙戏古剧本中习见而当代口语和剧本已不使用的特殊称谓词语,依性质分为亲属称谓、尊称、谦称、蔑称和身份称谓五类,分别举例说明,可作为莆仙戏具有古老性、保守性特征以及方言词汇发展变化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蕴藏着丰富而生动的称谓词。汉语血缘亲属称谓不仅是人们在家庭内互相交往中的一种标识,而且也反映着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本文以汉语旁系血亲称谓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其从上古时期到现代的历时变化。汉语亲属称谓与汉民族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在称呼中讲究亲疏远近,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重视人伦、重视人际关系的文化心理。随着新时期家庭结构的变化,亲属称谓及其涵义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1.
河南光山方言属中原官话信蚌片,其儿化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包含普通话常见的儿化类别,还存在普通话不具备的儿化类别,例如儿语词,人名、地名的儿化,拟声词的儿化,形容词的儿化等。文章对光山方言儿化现象进行了详细分类,总结出光山方言的"-儿"语素除了具有标记名词、区别词的理性意义、表小称和亲热、喜爱的语义功能,还能表达"详细具体"、"轻松随意"、"程度轻微令人满意"等意义。这些研究将为探索汉语儿化现象的共性提供方言语料。  相似文献   

12.
英汉称谓系统的表现类型和使用特点各有不同。汉语称谓系统体系严密、分类精细、名目繁多、语义明晰,而英语称谓系统则体系简单、分类粗疏、数量贫乏、语义含混。此外,汉语的亲属称谓泛化与头衔性称谓偏好极具特色,而英语的亲属称谓与头衔性称谓不仅种类少,其使用范围也受到相当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致歉言语行为的主体包括致歉方和受歉方。他们都是各自社会角色和交际角色的复合体。在致歉言语行为中,致歉方为扮演好交际角色,在兼顾自己社会角色的前提下,十分关注称谓表达。致歉方对受歉方的称谓主要表现为亲属称谓、社会称谓、指代称谓和姓名称谓。致歉方的自称主要表现为贬损的自我指称、正常的自我指称、模糊的自我指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阿图什的松他克、阿扎克、阿湖、上阿图什、格达良、哈拉峻、吐古买提乡等方言点进行语言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阿图什方言亲属称谓进行归纳分析。与此同时,在语音、构词和语用等方面对阿图什方言亲属称谓与维吾尔文学语言和其他维吾尔方言亲属称谓进行比较,总结出阿图什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并指出亲属称谓词的使用方面出现的方言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15.
纷繁复杂的汉语亲属称谓,从"名"、"实"关系来看,有同一个称谓表好几种亲属关系的"同名异实"和同一种亲属关系有好几个称谓形式的"异名同实"两种现象。从语言自身因素来看,这种语言现象的形成受到词义、语用、方言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汉语亲属称谓转化为社交称谓,不仅有血缘关系的原生基础,而且有等级社会、权力框架、声望意识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根基。它的建立、维系和泛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天子——子民的社会形态和社会伦理以及思想基础。可以说,亲属称谓的社交转用正是等级社会权力意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称谓元语言系统由人际关系称谓语(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和人称指代称谓语构成,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系统不仅对人际关系和言语关系进行描写,根据有无语境来区分表达,而且可以反映出特殊效果与心理距离。在运行中,称谓元语言系统还呈现出重视家族、突出层级和尊重职业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方言不仅能用来考证古音,方言词汇同样保留着古代文化的遗迹,亲属称谓往往是对古代婚姻制度的一种反映,方言中的一些特殊亲属称谓尤其是。沾化方言的特殊亲属称谓“奶”,既保留了“奶”一词在语义发展过程中某个早期阶段的状况,又是古代社会伙婚制婚姻形式在语言中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亲属称谓的“姑”,在古代称谓中与内蒙古西部方言称谓中存在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通过分析对比可以看出,两者都有“父亲的姐妹”和“丈夫的姐妹”这两个义项.除此之外,古代称谓“姑”有“丈夫的母亲”这一义项,这是内蒙古西部方言称谓“姑”所没有的,这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从这一不同点出发,本文着重探析亲属称谓“姑”在古今词义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以及从中反映出的古今词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称谓”是交际主体在语言交往中处理主体间关系、进行人际定位的一种语言活动,是言语交际的先导语.符号学家把它看作是一个特殊的符号系统,它同其他符号一样由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构成,并具有一般符号的标记性、统一性、强制性和任意性,但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在于它比一般的符号系统具有更强的民族性.正因为此,它为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所重视.根据民俗学家对称谓系统的归纳,人类的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前者又可分为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姻系称谓和类亲属称谓等四种,但不属本文讨论范围,这里不再赘述.后者包括非亲属称谓(人称、姓名、职事、仿亲属称谓等)和语境称谓(敬称、谦称、呢称、贬称、谑称和婉称等).恰当使用社交称谓是打开社交大门的钥匙.它不仅表明个人的身份、地位、职业等标志,而且表明个人在社会集团中的位置及其所属的文化范畴.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下面试就英汉社交称谓的国俗差异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