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儒家的根本精神是仁,整个儒家体系都是仁的本末发用。在孔子前,仁只是一个道德原则,孔子把仁提升到了儒学的核心地位。孔子后,儒家诸子都以仁为其理论的核心。在宋明后,仁的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和"生生"联系在了一起,生生成为仁的代名词,从而使仁学更加完满。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儒家诸子们的不同处在于对这些核心观念来源的争论。  相似文献   

2.
孔子将仁视为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并提出达到仁的境界的基本途径,表达了孔子对人与人交互主体性关系的重视和向往。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孟子从内在含义和人性基础等方面对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其中的交互主体思想因素进行深化和拓展,从而形成了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孔孟仁爱学说,并使交互主体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一项基本的内容和原则,并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传统仁道的回顾与借鉴顾久幸,刘晓成中国传统道德中仁这一部分,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自殷周时期出现后,到春秋时期由孔子加以完整地界说和系统地阐释后,成为儒家政治伦理学说的核心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沿续了几千年,一直是统治者大力提倡的理想道德。尽管历代统治...  相似文献   

4.
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他创立的仁学。“仁”是孔学的最高成就,也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仁的考察和剖析,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在孔子的论述中,仁智是统一的,仁是核心,智是实现仁的前提,由智而仁,仁智高度统一是他的为人之道和理想人格。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智统一学说的本质是“爱人”与“知人”的统一,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一致,进而包括道德理想与人的知识、智慧的统一以及道德情感、信念、意志的统一。仁智统一学说奠定了儒家主体人格修养论的基础,它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孔子廉政理念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孔子的思想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廉政理念,不仅对从政者提出了清廉、节俭、公正等的道德要求,而且还提出勤政、知耻、存畏、正身、任贤等实现廉的从政规范。孔子的廉政理念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内容的伦理道德学说的客观化和具体化,是孔子“仁政观”的一个分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感化、强调道德自律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孔子的思想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廉政理念,不仅对从政者提出了清廉、节俭、公正等的道德要求,而且还提出勤政、知耻、存畏、正身、任贤等实现廉的从政规范。孔子的廉政理念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内容的伦理道德学说的客观化和具体化,是孔子“仁政观”的一个分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感化、强调道德自律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7.
任何重大的理论问题,源于重大的现实问题。在孔子的思想体系当中,"仁"是最主要的部分,而且"仁"是孔子面对春秋充满动荡、混乱的时期所给出的顺应时代潮流的理论回应。在"仁"的思想体系当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伦理思想。"仁",即"从人从二","仁"是关于人的,因此"仁"理论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说,既展示了一系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又提供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而这一套道德修养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为仁由己"。本文通过对"为仁由己"道德修养方法的论述,说明孔子在关于自己如何达到君子、圣贤这一要求在道德上该怎样具体践行从而对儒家修养论进行一定的反思,并针对孔子"仁"的理论进一步深化理解。  相似文献   

8.
儒家经典对"仁"的记录和阐释,构成了孔子"仁"教育思想。道德标准的达成,是孔子"仁"思想的重要内容。今天,将孔子"仁"思想融入德育,仍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新时代,加强教师仁爱之心养成意识,适当增加中小学教材中关于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内容,协调教法与时俱进和继承传统的平衡,是实现孔子"仁"思想融入德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面对21世纪的种种社会问题,张立文先生提出了和合学体系以应对人类面临的困境。在和合学体系中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这五大原理便是其为了各种危机和冲突提出来的,并有其现实的社会需要的依据和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理论来源。"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孔子道德理论中的基本原则,而"爱人"则是孔子关于"仁"的道德原则的理论基础,也是人们在实践"仁"的过程中的首要指导思想和道德要求。本文就是以孔子的仁为基础,以爱人为线索来诠释和合学的五大原理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特定内涵,从而证明和原理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又为我们当代人提供了一个解决社会各种危机的视角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1.
孔子"仁"的观念,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孝悌"是仁之本,"忠恕"是仁之道,"泛爱众而亲仁"是仁之最高境界。同时,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突出政治功用,植根血缘,着眼伦理本位,既"乐天知命"又注重发挥主体能力,抑制个体行为等特点,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的源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主导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也为完善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一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儒家无疑是最占有支配性和主导性的位置,而儒家学说的创始者孔子,又无疑是中国思想和文化史中至高无上的最为神圣的人物。由孔子集大成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以来已经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这种儒家学说为了更能够适应于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在自己的全部发展过程中,曾不断吸取了其它各种学说与宗教的主张。譬如在汉代就吸取了黄老之术和法家之律;而对后世更形成精  相似文献   

13.
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的开创者。他以"仁"作为自己学说的最高范畴,阐述了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注重道德的自我修养;明确阐发了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评价问题,开辟了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一、选择题1.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其所著《一百位名人排座次》一书中,将孔子排在第五位。这是因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结合当时时代回答儒家学说提出的意图主要是A.加强中央集权B.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C.尔虞我诈,弱肉强食D.实现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我国竞技事业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竞技伦理教育开始受到普遍的重视.本文分析了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代表的传统道德文化,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竞技伦理教育,应该在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本文通过对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思想的分析,寻求传统道德与现实价值导向的联系,为中国社会主义竞技伦理体系的全面确立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安"是孔子对于仁的一种重要态度,一指"安守仁道",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做到久处约、常处乐;二指儒家安其仁而无适不然、从心所欲的境界,这体现出儒家高度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境界。孔子"安于仁"的思想内含着仁与天命、仁与礼的关系的合理解决。新儒家学者从直觉主义出发,多以"不安"来指点仁,最终目的却是求得"安于仁"。  相似文献   

18.
仁、礼、乐是整个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儒家所奉行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观,对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者具有辩证关系,仁属于心理道德层次,礼属于伦理政治层次,乐属于艺术审美层次,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动态的大系统.从宏观角度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其各有优劣,未来的世界文明必然是东西文化互补.弘扬以儒学为主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论语》详尽地记述了儒家美学创始人孔子在春秋晚期社会影响下产生的"仁"、"礼"等思想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美学。它讲求美善统一,以社会道德作为评判美的标准,为儒家的社会美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0.
袁秀娟  王长坤  陈涛 《文教资料》2008,(21):212-213
"仁爱"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道德遗产:大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利用儒家"仁爱"思想来影响、熏陶、教育当代大学生,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构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