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前,在我国进行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社会结构也在缓慢地发生变化,现代民间公益性组织开始出现,存在一些带有公民自治色彩的机构。这表明一个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新的生活领域的萌芽正在产生。这种结构正在变化的社会可以称之为公民社会。当然,中国公民社会仅处于萌芽阶段,需要政府的主导和推动,同时需要社会文化的支撑和构建基本的价值范式。  相似文献   

2.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一词和黑格尔以及马克思所说的"市民社会"含义完全不同,应该翻译为"公民社会".它介于私人生活领域(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社会)之间.他所提出的国家是一种广义的国家即政治社会和公民社会的结合体.这种广义的国家概念把文化公共领域作为国家行政控制的一个领域.按照这种国家观,文化领域仅仅具有意识形态的意义,而与理性共识无关.他对于国家和公民社会的这种理解适用于夺取政权和维护政权,而不适用于民主地管理国家.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的转型为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优化社会管理结构,大力发培育社会组织,优化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结构由“国家——社会二元结构”向“国家——公共领域_啊公民社会三维空间结构”转化。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在于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政府首先要进行自身的改革,政府只提供涉及宏观的、全局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局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交给社会组织或机构提供,即由社会自我满足。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在于培齐社会个体的公民社会意识。培养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自主、法律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4.
网络公共领域:现代公民社会建构的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是在国家和社会分离的基础上,建立在市场经济之上,由公共领域、社会组织和现代公民为主体所构成的法制社会。理想的社会结构为国家、市场、公民社会三者相互独立、平等、协作。当前我国的社会组织面临着许多障碍。本文在分析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及公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只有在自由、平等、开放、批判基础上的网络公共领域,才是理想公共领域和现代公民社会建构的契机,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功能,进而分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当前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钟海 《成都师专学报》2010,(6):79-82,87
农村社会资本是乡村有序治理的重要因素,其结构及变迁对乡村治理造成一种复合性的双重影响,即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1980年代后,农村社会资本正处于一种承继与消逝、异化与新生的新旧裂变之中。当前,应积极培育农村社会资本,依此实现乡村善治。譬如,推进民主法治社会建构、加快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村民自治实体性价值、培育现代专业化农村组织及提高农民现代公民意识等。  相似文献   

6.
伦理道德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软实力,伦理道德在公民社会视域中既显发展机遇,又显挑战。公民社会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但它最多是一个"独立但不自足"的社会,公民社会要得到健康发展,除了需要民主国家的引导和调控,政治国家为其创造宽松的民主氛围和环境外,还必须积极培养公民伦理道德精神,通过制度建设保障机制、习惯形成机制、良心调节机制和教育培养机制来加快提升全体公民伦理道德素质,从而使现代公民拥有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义务意识相统一的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源配置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公共选择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主体有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的公益组织,三者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结构关系,形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维模式,这也导致公共管理的社会定位从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向政府管理与非政府管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促使社会资源配置和公共管理领域中新型的分工、互补、整合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通过经济学和组织学的交叉视野,透视公民社会这一新兴的组织形式和经济现象.认为以非营利组织为核心的公民社会,作为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后出现的“第三只手”,以其特定的管理方式、组织属性和组织结构,降低了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政府领域和市场领域外的第三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对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组织角度审视公民社会,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思路和重要的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现代社会文明应该是公民社会、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政治文明)三大社会层面共同发展的结果。在其中每一个层面上,都有相应的组织系统的发育。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各种营利性企业组织;与民主政治相对应的是科层制的各种政府机构;而与公民社会相对应的是各种非政府组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我国非政府组织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在这种飞速发展的背后,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纳入到民主政治建设的范畴之内,进一步扩大了我国基层民主的范围,将发展社会组织与发展我国的基层民主联系起来,强调"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这意味着我们党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的重要地位.认真分析社会组织在发展我国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民主权利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的次生性层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体,而是一个包含着复杂交往关系的多层级社会体,现代性的公共领域就是它的一个层级.公共领域是在市场交换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对于市民社会的原生性层级来说是次生的.然而,这一领域虽属次生却对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生产社会共识和创制社会规范的社会空间.它所创造的公共精神超越了契约原则的局限性,使市民社会产生出自我救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食品不安全企业指为市场提供危害消费者健康的食品的企业。这类企业之所以能在一些地方生存和发展,从机制上看,在于这类企业不但能够将自身的利益与所在地政府利益捆绑在一起,而且还在于他们能够编织庇护自身利益的关系网,这形成了在现有体制下对这类企业进行治理的困境。要超越此种治理困境,根本出路在于践行权为民所赋的政治原则,在于培育非政府组织与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3.
恢复性司法源自西方,其与市民社会的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呈现政治国家一极独大,市民社会极不发达的局面,即使改革开放之前的我国亦是如此,这样的社会结构不利于恢复性司法的践行.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市民社会慢慢在我国起步,这为恢复性司法在我国的践行提供了一定的社会结构空间,但还远远不够.以恢复性司法基本理念为指针,着力在我国培育与壮大市民社会,从而使恢复司法在我国的践行逐渐获得一个较大的社会结构空间,应当是我们理性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人民政协与公民社会存在较深的历史渊源.公民社会在20世纪上半叶的萌生推动了政协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消亡导致政协政治作用的逐渐式微.而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壮大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了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作用.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情况下,人民政协与公民社会的互动发展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现代公民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正逐渐步入公民社会,公民道德建设正成为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重心。面对当前由于时代价值的多元化及社会转型期新旧道德原则转换所导致的社会道德混乱、道德滑坡现象,急需建立起一套适合这种共处生存方式的普适性的道德体系和准则。遵守社会公德,既是现代公民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更是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体现。文章探讨了加强公德建设的若干途径,加速我国公民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发展微型企业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激发民间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南宁市近两年来微型企业发展迅速,对南宁市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发展的同时还存在扶持政策不够完善、宣传力度不够、融资难、社会化体系不够健全、创业者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为了理顺微型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做好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拓宽融资渠道、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工作。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缺少整体性的价值理性共识,它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对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法性积极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自律的行为风范的表现,因此其构成文明、公正、健康的现代政治国家的核心治理理念,同时也是现代公民社会健全发育之最重要的内在结构性因素之一。市场经济“理性经济人”之偏狭的“工具理性”预设,决定了其很难形成“社会—文化人”的公共价值体验与情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立,客观上使有关“公共事业”的使命、责任等问题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意味着必须重塑以“群体互惠与意义共享”为价值目标的自愿的“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生存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制度价值理念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There has been a recent general resurgence of interest in civil society, a resurgence that is also found in adult education. Radical adult educators, in particular, view civil society as the privileged sphere of radical learning and social change. It is seen as the site to engage in democratic struggle, social movements and political change. This new elevation of civil society is tied into a wider crisis on the political left ? the crisis of socialism. This crisis is reflected in the wider debates on the politics of civil society, a debate centr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arxist and post-Marxist definitions of civil societ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larify this debate, and outline its implications for adult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o this end, the paper examines the history of the civil society idea, a history demonstrating that analyses of civil society need to be placed alongside understandings of the state and the market. These understanding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ociety provide the bases for two very different political agendas - socialism and radical democracy.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hese two agendas impact on adult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how different analyses of the state/economy/civil society relationship suggest divergent conceptions of social conflict.  相似文献   

19.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是当今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核心。在公民社会理论视域下,公民社会理论与服务型政府理论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和发达的社会组织需求方面存在着诸多的理论契合点,即培养公民意识、构建社会本位价值理念和培养发达的社会组织。因此,社会组织、公民参与意识、契约精神是公民社会理论视域下中国服务型政府构建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