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为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译研究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2.
我们认为必须克服两种极端的译者主体性,即译者主体性遮蔽和译者主体性张扬,以使翻译活动在一种合乎理性的条件下进行.翻译主体性走向翻译主体间性是克服这两种极端译者主体性的有效路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翻译主体间性能很好地解释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原作及作者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也使译者和译作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得以保证.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问题一直萦绕在学界。出于对"原语中心论"的推崇,作为译者的主体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过于强调作为原作者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译者的主体性意识的觉醒使人们将目光不再聚焦于原作及原作者,开始将译者纳入包括原作、原作者、译作、译者和读者在内的整个"翻译主体集",产生了对主体间性的研究。本文主要梳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历程,进而提出并阐释"翻译主体集"观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译学界的新课题,翻译的主体间性的研究结果能更好地揭示翻译的本质。近年来,翻译的主体与主体间性问题研究逐渐受到译学界重视,译者地位也逐步提升,而协调好翻译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译者面临的至关重要的课题,只有将各个主体置于平等互动的平台上,方可将主体间性研究推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领域的主体性翻译范式正面临变革问题。从哲学角度阐释"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概念,通过分析主体性翻译范式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翻译范式转化的必要性,并探讨主体间性翻译范式的实现与规范,意在呼吁译者在工作中关注文本、作者、读者与译者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译者是文学翻译的主体,是翻译策略的最终决策者。拟通过对萧乾翻译活动及翻译思想的分析,阐述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体现的个性,即在翻译选择和翻译思想上体现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该文分析了在菜谱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主体,通过协调好与其他主体,即原语文本的创作者,译文的接受者,翻译的赞助者之间的关系,译者把主体间性的问题具体化为译者的间性意识问题,通过与其他主体的平等对话,沟通协调完成菜谱这一特殊的应用文体的完美翻译,做到译文既要忠于原语文本,也要满足市场需求,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产生相应的市场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8.
概而言之,翻译策略可划归为异化和归化两大范畴,它们构成一个连续体。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众多因素的存在揭示了翻译的间性。翻译不是单主体性、单间性的活动,译者对某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实质是翻译的主体间性、文本间性、文化间性等间性交流对话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种语言认知活动,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都可视作翻译主体,三者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彰显翻译的主体间性。正确处理主体间性是翻译活动成功的一大表征,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往往起到翻译桥梁作用。译者主体和作者主体的互动关系有两种方式,即移情与对话。译者主体和读者主体的互动关系分别为赋予读者主体地位与相信读者的理解力。  相似文献   

10.
钱灵杰  操萍 《培训与研究》2007,24(12):130-132
文章运用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论,从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原则出发,探讨三者与周作人翻译过程中译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确定,以及对文本的阐释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周作人作为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主体间性指翻译主体与文本进行多方对话、交流与协商。它不仅包括作者、译者、读者、赞助人的对话与协商,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翻译主体间性有助于建立平等交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良好翻译模式。  相似文献   

12.
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一书为我们探索翻译美学,开启崭新的理论维度。本文力图超越旧有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法,在“主体间性”的视域重新审视文学翻译活动。本文首先质疑传统翻译原则的合法性基础,其次深入剖析文学翻译活动主体间性的哲学基础,即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进而提出文学翻译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3.
孙琳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3):104-107,113
主体间性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与原作者及读者的沟通与对话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在翻译审美和再现美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与翻译活动其他主体如作者、读者、文本等进行平等对话中实现自我,译者主体性是具有主体间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不同主体间审美感应方式对译文的影响之角度,选取李商隐的《无题》诗的两篇译文及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许渊冲译文进行对比赏析,讨论译者对原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把握和翻译,以期有助于译者运用中国古诗英译的主体间审美感应方式翻译出符合作者翻译目的的译文。  相似文献   

15.
根据交互主体理论,翻译活动不是一种独立的主体性活动,而是一种主体间的对话.然而中国的译学理论至今还是以主体性理论为指导原则.本文通过分析林纾翻译小说<黑奴吁天录>中各翻译主体的对话情况,揭示了译本整合过程中的交互主体性作用,从而说明交互主体性是翻译活动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包含精确数字却难以照字面直译的表达式。本文作者试以《汉英大辞典》(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上一句常见成语的歧义翻译为例,深入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修辞性数字隐喻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高校培养出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却不容乐观。笔者作为一名高校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师,已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现实问题。本文分析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意译乃翻译之常见现象 ,而增译则为意译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针对英汉翻译中增译的意译语言功能 ,提出了“增译具有三类意译语言功能”的翻译新理念 ,即 :一、增译的词语性意译语言功能 ;二、增译的结构性意译语言功能 ;三、增译的表述性意译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9.
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研究的核心,历来众说纷纭.辜正坤教授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可以说从哲学的高度对这种旷日持久、毫无意义的争论画上了一个句号,其理论价值不可低估.然而,辜教授只论证了多个翻译标准存在的客观现实及其合理性,而对选择翻译标准的限制条件没有详加论述.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回顾与深入探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翻译标准的充要条件乃是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对于"谁是翻译主体"的问题,目前在翻译研究中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从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这一问题出发,回答了"谁是翻译主体"的问题,从而得出"译者主体性"这一结论,并且简要说明了"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关系,为进一步论述翻译的主体间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