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江峰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2):169-170
警察是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警察的权利和义务。然而今天的警察权威却屡屡遭受挑衅,警民冲突事件频繁发生,并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有碍于我国社会的协调发展,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究其深层原因,警民冲突是权力与权利冲突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不仅在当今中国是一个政治热点,而且也是我国法律特别是行政法律制度的基石。对和谐社会进行理念梳理,并探讨其与行政法治的关系以及对行政法治所提出的要求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执政党能否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关系到中国的发展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强有力的政党权威,而有效的政党权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执政合法性的应答。因此,笔者认为,巩固执政合法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执政党必须通过增强执政合法性基础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卢益山 《科教文汇》2009,(35):235-236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的实现,绝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历史的实践一再证明,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借助于法治的推动和保障,在法治的背景下,如果各项法律制度完善合理且运行有效,社会成员就能和睦相处,各种社会关系就会和谐顺畅。相反,如果各项法律制度缺失或运行失范,势必造成社会成员间冲突频发、矛盾不断,各种社会关系必然扭曲动荡。因此,必须依靠完备的法律体系及运行机制,依靠全社会浓厚的法律意识和对法治的尊重,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矛盾和价值冲突的社会,而是能够运用制度化、法治化方式有效地化解矛盾、缓和冲突的社会.在和谐社会中,法治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刑事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刑事法治又是以刑事政策为导向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当前刑事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刑事政策如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契合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徐国明 《科技风》2012,(24):246
婚姻家庭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婚姻登记是结婚和离婚这种民事行为在法律上的体现,是促进婚姻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法律保证.因此,做好婚姻登记档案工作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依法行政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刘秀娟 《内江科技》2011,32(5):43+25-43,25
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保障人权的要求,是实现社会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在具体的法律制度设计上应体现权利、义务相一致,来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维护经济、政治的科学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彭前生 《科教文汇》2008,(20):180-181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执政党能否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关系到中国的发展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强有力的政党权威,而有效的政党权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执政合法性的应答。因此,笔者认为,巩固执政合法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执政党必须通过增强执政合法性基础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采用新兴的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和信息可视化技术,追踪法学研究国际前沿热点、确定法学研究核心文献与权威法学家,对我国法学研究和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分析结果显示,法律经济分析是近十年来法学研究国际前沿的一个重要热点领域,同时波斯纳成为被引频次最高的权威法学家。法学研究的核心文献主要分布于《哈佛大学法律评论》期刊中。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各种社会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以法治为基础。构成和谐社会基础的法治应当具有和谐的品格。和谐法治的基本维度是以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以权利本位为基本内容,以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协调为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1.
李伟 《科教文汇》2013,(18):22-22,24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的两项基本国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只有将德治和法治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好的社会治理效果,因此,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是十分重要的。高校是教育的重要基地,在高校中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精神教育的融合,对于公民道德素质和法治精神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试从高校道德和法治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将道德教育的法治精神融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李政 《科教文汇》2013,(5):139-139,141
法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完善,迫切要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发展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和保障,只有通过法律和地方性法规的强制力,明确办学主体、权利义务,规范办学行为、资源使用,才能实现校企合作有序健康地运行。  相似文献   

13.
贾臻  杜建松 《科教文汇》2011,(3):12-12,167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更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法律思想武器。高校是向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阵地,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强弱直接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本文在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质内容和核心作用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分别从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两个角度建构高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内容,以期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以一种多元的视角审视本土历史与现实境遇,在深入发掘法治“孝公难题”的现代解答吁求、法治建设内卷化祛离及化约公民“伪违法”悖论的多重背景下,交叠证成了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代转型的急迫性。清理了法治建设的思路障碍,以期为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转型提供坚固的正当性前设。  相似文献   

15.
囿于不同专业学科的设置要求,财税法课程体系因经济学与法学门类迥异导致了不同学科的财税法学生知识储备各有侧重.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具备全面知识的专业人才要求。实践中,经管类学生侧重于预算与税收会计的演算.却忽视相关财税法理念的铺垫。加剧了实践操作对法律关系定性的难度;而法学领域的财税法学生则侧重法学基础理论的培养.缺乏对经济学类基础尤其是财政预算与税务技能的培养致使财税实践技能的缺乏。针对上述诸多问题,通过教师、学生、实务部分的三方互动合作,并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财税法教学走出困境.从而为社会培养兼具法律与财经知识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6.
现代基础研究边界不断拓宽,基础研究从最初的以学术机构自由探索为主的"小科学"时代,进入由国家为主导,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协同创新的"大科学"时代。我国现行基础研究管理体制经过不断地调整,当前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基础研究资助体系,但是在基础研究的资源配置、组织模式、法律保障三方面还需要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7.
科普法治建设是落实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两翼理论”,实施大科普战略的重要保障。文章通过系统回顾,探讨了我国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发展脉络、当前状况和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在“两翼理论”的指导下,文章提出了加强科普法治建设的相关建议,以期为大科普战略与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实施夯实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8.
张金华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10):103-104
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缺乏整体规划和针对性、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不到位等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做好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对企业进行正确的定位并选择恰当的建设时机,是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首先关注的问题。为促进信息化建设,社会和政府也应在体系、法制、政策环境以及资源库方面给予帮助和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9.
罗松涛 《大众科技》2014,(7):252-253
依法治国,早已作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列入我国的宪法。但是,关于中国的法治内涵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治"传统,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发源土壤。而由西方引进而来的法治如何在我国的本土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对法治的认识,实际上也是对我国当前国家治理的一种新的认识。就此,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行简要梳理,并就我国的法治特色进行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20.
由于历史原因,中科院法律主体性质从《中国科学院暂行组织章程(草案)》开始就存在着模糊的倾向。现有法律主体性质的制度性确认,缺失基础性的法律内涵,使得中科院法律主体性质稳定性和权威性不足,从而难以满足中科院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客观需求。因此,从应然和实然的角度,建议尽快通过专门性立法确认法律主体性质,设立专门性国立科研机构法人主体,以及明确行政管理授权等方面重构中科院法律主体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