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物权法》(草案)第一次规定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该制度的确立,可以明确区分所有权的情况下的产权和利益关系,有利于解决产权纠纷。但由于立法中的主观客观化难题的实际存在。使得《物权法》(草案)中的区分所有权制度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客体缺乏扩张性、权利界定狭窄、出现立法空隙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共有权之立法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论述规范我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共有权的必要性,以及对民法典草案及物权法草案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及其共有部分权利规定的评价,提出了我国未来立法中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共有权之地位架构。  相似文献   

3.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物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关涉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然而,我国目前对此尚无立法,学界观点亦不一致。文章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概念的界定入手,分析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包含的权利种类,并提出了针对我国社会及立法现实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的立法模式——“物权法加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  相似文献   

4.
《物权法》第六章专章规定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使关乎千家万户的房屋产权有了真正的法律界定和保护依据。为使《物权法》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能真正得到实施,业主们需要认清自己权利和义务,树立所有权意识,并通过公民的参与来推动国家配套法规与实施细则的出台。秉承上述两点,文章解读和阐释了《物权法》中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内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客体的权利归属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业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物权法中关于建筑物的所有权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我国业主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立法存在以下缺陷:“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称谓不科学;所有权制度立法的理论基础不统一;所有权编的权利结构不协调。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系统的调整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基本规范。  相似文献   

6.
《物权法(草案)》中规定了各类所有权并规定了平等保护朱则,体现了物权法反映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立法目的,也使物权法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地下空间权在我国法律制度上是一项空白,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人民生活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当前,《物权法》的制定为我们提供了弥补此法律缺陷的契机。本文拟在分析我国地下空间权现状的基础上,对地下空间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归属进行探讨,并建议在《物权法》(草案)中增加地下空间权的相关规定,以期对推动我国地下空间权制度的建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3月8日,《物权法》草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物权法》是人大立法史上审议次数最多的一部法律。为了制定好这部法律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起草工作从1993年开始,期间经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7次审议,向社会全  相似文献   

9.
《物权法》关于国家所有权取得方式的规定,在征收制度的可操作性、无人认领遗失物的归属以及建设用地使用权期满后国有土地收回等方面,均存在缺陷与不足。我们应当通过健全征收制度、确立拾得人有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制度以及妥善处理建设用地使用权期满后国有土地收回问题来完善《物权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六大第一次明确要求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2002年12月23日,提请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审议的民法典草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规定私人所有权(以前的中国立法只规定了个人所有权)的建议。那么,私人财产保护何以提上了立法议事日程?如果立法,它的意义何在?……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民法典草案的起草人之一孙宪忠教授。孙宪忠教授1993年至1995年作为德国洪堡基金的学者,在德国汉堡市马克斯—普朗克外国与国际私法研究所从事物权法研究,获洪堡基金会研究证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民法室主任、欧洲联盟法…  相似文献   

11.
占有是物权的起点,占有制度的存在,弥补了所有权制度和他物权制度的空白.占有与所有权、他物权共同支撑着物权制度,只有完整确立这三大制度的物权法才是完全意义上的物权法.大陆法系民法中占有制度渊源久远,异彩纷呈,相形之下,我国占有制度残缺简陋几近于无.笔者拟从占有、占有性质、占有条件、立法建议及比较法等方面予以分析并提出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12.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系现代民法一项基本的不动产所有权形式 ,我国目前也出现了大量的区分所有住宅。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民法通则》并未对此作出规定。为了弥补我国民事立法的空缺 ,也为了统一调整区分所有法律关系 ,有必要对我国现阶段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特点、行使原则及立法模式的选择等问题做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物权法》对拾得人权利义务规定不对等的现状,大部分理性的经济人都会做出与立法初衷相背离的选择。无论是国外居多的立法体例还是我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制度选择,目前在我国赋予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取得遗失物所有权以及授予相应的精神嘉奖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指多个所有人共同拥有一栋建筑物时,各所有人对其在构造和使用上具有独立性的建筑物部分(专有部分)所享有的所有权和对供全体或部分所有人共同使用的建筑物部分(共有部分)所享有的共有权以及建筑物的管理、维护和修缮等共同事务而产生的成员权。我国《物权法》关于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包括业主对专有部分的所有权、业主对建筑区划内的共有部分的共有权以及业主对建筑区划内共有部分的共同管理权三部分。《物权法》同时就业主大会与业主委员会、车库与车位的归属、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5.
取得时效制度是古罗马法确定的一项所有权取得制度,2002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对取得时效制度做出了明确规定。笔者认为,草案在取得时效制度设计方面有创新,但总体上条文过于简化,难具可操作性。本文在对民法草案相关规定评析的基础上,设计了我国取得时效制度的立法条文,以期对中国民法典的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是民法物权领域一项重要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对此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运用当中仍纠纷不断。笔者从住宅小区广告收益的归属出发,浅析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有部分权利的有关内容,界定共有范围,确认业主对共有部分享有的权利,以期完善此项制度并对解决实际问题和维护业主权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人役权源于罗马法,是对所有权的一种重要限制。尽管大陆法系国家一直普遍采用,但在西法东渐过程中,却难免被摒弃的厄运,我国的《物权法》草案却引进了人役权制度中的居住权。结合物权法草案,讨论其中有关居住权的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产权式商铺是将大型商场分割成众多小商铺进行出售的。产权式商铺近年来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投资热点。但是,产权式商铺在法学理论中如何对其定性仍然是一个盲点,在立法制度上产权式商铺如何规制更是空白。于是,实践中,对产权式商铺如何进行产权公示和登记成为难题。由此,对产权式商铺法律性质的探讨成为必要。笔者认为,产权式商铺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并且是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物权法草案中对公法和私法关系的处理存在一定的问题。物权法是民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典型的市民社会的法律。因此,在物权立法中坚持私法原则,维护私权利,并处理好公法与私法、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做到立法上公法和私法的和谐,也就成为了判断物权法草案恰当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草案中的一些内容却在公法和私法的问题上没有做到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在物权法立法上处理好这些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物权法中的添附制度作为取得所有权的方法,被普遍认为对增进财富、提高效率、促进物尽其用、减少交易成本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对物权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觑,破坏了《物权法》所确立的物权排他效力、优先效力、追及效力、物权公示原则以及物权法的立法目的。现有物权请求权并不能有效补正添附行为对物权造成的消极影响,故应对相关理论及适用规则予以甄别和补正,以体现对物权人的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