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国家”二字来看,是先有国后有家,有了祖国强大的保护才有家庭的幸福温暖。家国情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对国家的一种深厚的情感,只有在国家的保护之下,人们才能安居乐业。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初中生的道德法律意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的意识。因此教师应该注重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国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本文主要针对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策略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引导学生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涵养家国情怀中肩负使命担当,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以家国情怀浸润道德与法治课堂,使每个学生都充满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从而更好地实现本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逐渐重视,对学科的发展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观念的政治学科,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正确观念的引导以及学习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家国情怀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家国情怀,对于国家发展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了解国家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爱国情怀,使初中生的综合素养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青少年的道德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厚植家国情怀成为德育教育的永恒主题,被提升到国家重要的战略地位.如何把家国情怀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好地融合.本文结合自身教学从利用教材资源、创新课堂模式、实践活动拓展等方面就学科教学融入家国情怀教育进行了初步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中,提高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家国情怀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是,目前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存在教师认识不到位、课程资源整合不够、教学方式创新不足等问题。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突出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跨学科素材互通,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认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正确理解个人与国家、社会、家庭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许桂菊 《考试周刊》2022,(3):147-150
家国情怀指的是以地缘或者血缘为基础的对国家形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集中体现在对故土和国家的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非常重要的场所,在进行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时候,必须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作用发挥出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观念,为其将来更好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诸多教学内容中都隐藏着德育特别是家国情怀教育的因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染、在关注社会生活中引导、在活动体验中培植,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21,(65):139-141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较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该门课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知识,培养家国情怀。批判性思维是当下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也需要将这类思维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这需要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师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养。文章运用了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提出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具体阐述了五个部分,第一阐述项目化学习、批判性思维、生活化的概念;第二融入项目化学习、生活化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意义;第三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第四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道德与法治课批判性思维培养应遵循的原则;第五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道德与法治课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生活化思考。  相似文献   

10.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该把优秀文化与学科具体内容紧密结合,通过将优秀文化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政治认同是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和政治意识的精神支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政治认同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居于重要位置,对初中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道德与法治教学立足于初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把握学科特征、明确政治方向、创设教学形式、打造崭新课堂、挖掘乡土资源、培养家国情怀、增进政治认同,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基于此,笔者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从认识政治认同、强化政治认同、落实政治认同三个方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政治认同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2.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包括图书、音像资料、数字化资源以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案例。“家国情怀”教育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内容。教学用真实的乡土资源,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精选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强化学生政治认同,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社会价值体认。本文从实践角度谈一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20,(A5):141-142
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家国情怀的培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的重要方式。能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兴趣、对国家的认同,引导学生争做具有家国情怀的道德榜样。历史学科教学中要持续强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家国情怀犹如一粒生机勃勃的种子,植根于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14.
家国情怀是对家庭、家乡和祖国的深厚情感,以及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的高度统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以故事化学习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以学习目标实现为依据,以学生思维与情感发展水平为起点,以具有内在包容性的主题故事为支撑,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师生共同讲好家国故事。  相似文献   

15.
家国情怀是提升国家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增强公民意识的基础,是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也是培育责任意识核心素养的情感基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新课标视域下培育学生家国情怀,要做到:心中有理,在课标教材的研读中找准重难点;言之有物,在情境案例的讲述中抓住德育点;手中有法,在学生主体的体验中增设思辨点;肩上有责,在教师主导的灌输中融入启发性。  相似文献   

16.
在“立德树人”的要求下,必须将党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这是为了促进百年党史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也是为了推动初中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党史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包括为学生注入党的情怀,让伟大品格得以传承;对党的智慧形成深刻领悟,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从对党的精神中不断坚定信念理想。基于此,文章就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党史教育展开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支撑着中华民族繁衍不息、欣欣向荣的重要精神支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更加远大的志向,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督促他们为了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因此,本文根据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总结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措施,希望可以为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家国情怀的国度。所谓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的体现。当代中国人必须传承这一传统美德,家国情怀理应成为道德与法治课所培育的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教育可凭借丰富多彩的教育手段,传统文化经典便是其中之一。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出现了新变化,各册教材都较多地引用我国传统文化经  相似文献   

19.
初中历史教学是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初中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方式。初中历史教师肩负着两项重要任务,一是教授历史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当今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目前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文化素养,改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促进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论述了提高初二学生历史素养和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的方法。此举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解读本节课是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第八课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引领学生将视野放置到国家利益这个层面,立足于实际生活,围绕国家利益的内涵、外延、核心利益和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这几个部分,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初中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学生以开放和自强的心态看中国,看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