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课文悟读1.《致大海》《致大海》是一首对自由的赞歌,也是普希金自己的憧憬与苦闷的表白。自由是大海之魂,也是普希金一生的追求。他赞叹大海,“蔚蓝色的波浪”“娇美的容光”,并借大海的坦荡多姿、无拘无束来展示自己的性格特征。在诗中,诗人把大海比作“自由”的元素,借讴歌大海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同时抚今追古,抒发自己的感想。全文自始至终以第一人称“我”来直抒胸臆,淋漓酣畅、洒脱自由,而且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大海有了灵性,有了情感,并成为可以和作者对话的自由不羁的英雄,更有助于作者感…  相似文献   

2.
普希金的《致大海》通过对大海的倾诉、赞美和依依惜别,表现了诗人热情奔放、气势充沛的个性。诗歌以大海为自由精神的象征,借赞美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了诗人反抗专制压制、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情感,是一曲悲壮而凄美的自由颂歌。  相似文献   

3.
[引读] 1819年,普希金20岁时,第一次在彼得堡艺术学院院长奥列宁的家中见到凯恩,那时她才19岁,却已成了一位52岁的将军的妻子。1842年8月,普希金在宪警的押送下,被发配到原籍米哈伊洛夫斯克村,陪伴他的只有年老的奶娘。次年夏天,凯恩正好来到邻近的三山村探亲,遂与普希金再次相晤。凯恩离开三山村返回里加时,诗人写下这首被誉为"爱情诗卓绝的典范"的作品相赠。(普希金的《致大海》收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  相似文献   

4.
普希金有“俄国文学之父”的极为崇高地位,在世界各国尤其在中国也享有盛誉。他的两首名诗《致恰达耶夫》《致大海》被先后选入我国高中语文教材,《普希金诗选》被我国教育部定为“中学生课外必读书目”之一(即中学生必读的15部外国文学名著之一)。普希金祖居莫斯科,1811年,12岁的普希金考入首都彼得堡的皇村中学,这是一所专为特权阶级子弟创办的贵族学校。在学校里,普  相似文献   

5.
普希金18岁进入外交部工作,在彼得堡结识了许多十二月党人,写了不少反对沙俄专制暴政、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如《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8)等,赢得俄国进步人士的爱戴,引起了沙皇的惊恐。亚历山大一世要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去,理由是“他弄得俄罗斯到处都是煽动性的诗,所有的青年都在背诵这些诗”。由于皇村学校(普希金母校)一些教师的说情,才改为放逐到南俄。普希金过了四年放逐生活,后又被流放到自己的家乡;两年后,沙皇尼古拉宣布普希金“自由”了,但有一个条  相似文献   

6.
成雅彬 《现代语文》2006,(1):109-110
普希金先生的诗歌《致大海》以饱满的热情、清新迷人的意境在俄罗斯诗歌史上放出耀眼的光辉。诗中自由意志的建立,诗性世界的追寻都成为这一“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诗人海子同样把这份执着交给了大海,他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海成了他们共同的自由元素。然而他们在跋涉、追寻的过程中充满了隐忧与枉然。坚持不懈的追寻和这一过程中具有的丝丝悲凉成为这两首诗的比较阅读点。  相似文献   

7.
美丽大海     
牛嘉露 《新作文》2013,(6):11-12
3号车厢:无边大海广阔的海洋,从蔚蓝到碧绿,美丽又壮观。在诗人普希金的笔下,大海是自由奔放的,它"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闪耀着娇美的容光"。每个人来到海边,都一定会被它深深地吸引。大海就是有这种魔力。它时而安静时而愤怒,有着各种各样的脾气。安静时的大海,像最温柔的妈妈,细细的海浪一波一波涌来,与你的小脚丫嬉戏。愤怒时的大海,则有着无穷大的力气,任何人在它面前都会变得无比渺小。大海,变化无穷,令人着迷。  相似文献   

8.
<正>普希金被称为俄国最伟大的诗人。他作诗时喜欢边吟诵边想下面的诗句,据说他的长诗《皇村回忆》,就是在散步中思考和吟诵而完成的。写不下去时,普希金会暂时搁下笔,等待灵感的到来。普希金十分重视民歌的搜集,常常从民歌中汲取养分,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如他的长诗《茨冈人》中,真妃儿唱的那首"你就砍我,你就烧我"的著名歌谣,就是根据摩尔  相似文献   

9.
两个伟大的民族造就了两位举世闻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在相距千年的历史长空中,李白与普希金是一时遥相呼应地飞翔着的自由精灵。他们传奇的一生,耐后人寻味;其共有的思想,让世人敬仰;其出众的才华,使文人惊叹;其个性又多姿多彩。通过时高中语文第三册的两篇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与《致大海》的分析,来比较两位诗人及其作品风格之异同,其不朽之诗作将给予我们以无穷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习作     
徐梦婷是上海外国语学校高二学生,2001年第十届全国中学生俄语奥林匹克竞赛金奖获得者。她非常喜欢普希金的诗歌,特别是其向往自由的名作《致大海》。这是她的习作,抒发了她对《致大海》的理解和对大海的感受。欢迎同学们投稿。  相似文献   

11.
“只愿意歌颂自由”,“只向自由奉献诗篇”的九十世纪俄国伟大民族诗人普希金1822在《囚徒》这首抒情诗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一只笼中雏鹰对囚徒们的召唤,抒发了反对专制,反对暴政,向往自由的激情。《秦后母后》的作者在《秦皇母后》里塑造了一个“笼中雏鹰”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细读普希金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作品《致大海》指出,普希金诗歌的魅力在于其灵动而纯洁的意象与波动激荡的历史相融合,传达对自由和理想的不懈追寻,展现自我的现实向往与精神探寻。在此基础上,通过历史时间、文本时间与心理时间的互文性解读,指出普希金是如何通过诗歌的形式,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种种时间因素及其背后所呈现出来的诗人对时代历史的感受与期许。  相似文献   

13.
方明松 《留学生》2009,(7):50-51
公派赴俄留学的男生 2007年11月15日下午,当汪磊在比赛的才艺展示环节中.声情并茂地朗诵完俄国著名文学家普希金的《致大海》时.台下评委和俄罗斯外教不得不惊讶:“这么长的诗.你是怎么背下来的?太厉害了!”  相似文献   

14.
在《致大海》(普希金)的教学过程中,怎样评价诗中拿破仑的形象,是个不容回避的难点和重点。教参提供的《外国诗歌名篇选读》认为:诗人歌颂拿破仑,是出于反封建的需要,“但拿破仑是个野心冢,连年发动侵略战争,给人民造成了灾难,同时也决定了自己必然失败的命运”。对拿破仑的命运,“诗人不无惋惜,但更多的却是对他的谴责”。  相似文献   

15.
大师小传米·莱蒙托夫(1814-1841)是继普希金之后的俄国杰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长诗《波罗金诺》(1837)《恶魔》(1838)以及小说《当代英雄》(1839)等。莱蒙托夫出生于一个军官家庭。自幼为出身名门望族的外祖母所抚养。14岁起开始写诗。1830年后他在莫斯科大学念过两年书,因和教授冲突被迫离开。1837年普希金因决斗致死,他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指明杀害诗人的是整个上流社会。这是他的成名之作,但他因此触怒沙皇,被放逐到高加索。1838年由于他外祖母等人的斡旋,得以回到彼得堡,1840年又因同人决斗而再次被流放到高加索。1841年,他像普希…  相似文献   

16.
方案一一、导语设计同学们,通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梦想是在喧闹的尘世中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空中楼阁”;诗人海子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中痛苦煎熬,他的梦想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备受沙皇专制迫害,一生多次遭受流放的俄国浪漫诗人普希金,他的梦想是能像大海一样自由奔放;面对秋水长空,万物勃发的壮丽江山,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是“少年心事当拿云”,他的梦想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熏他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那么,你知道,上个世纪60年代,在美国,有一位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  相似文献   

17.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追求自由的宣言.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  相似文献   

18.
“你又贫穷,你又富饶;你又苦难,你又全能,俄罗斯母亲!”诗人涅克拉索夫的感叹道出了十九世纪俄国知识分子普遍怀有的忧郁根源。第一个染上“俄罗斯的忧郁病”的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后来柴可夫斯基把这部被别林斯基誉为“俄罗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的歌     
虽说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但上海离海还很远。小时候我最远到过长兴岛,那儿仅仅是长江口,离海还有段距离。但自从少年时代我读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就开始向往大海,向往那渔夫生活着的一望无际的大海。想象着那海边的碧浪,  相似文献   

20.
人民的乳汁     
普希金写过这样一首诗: 我严峻岁月中的女友, 我的年迈的亲人! 你独自呆在松林的深处, 等待着,等待着我的到临。你坐在阁楼的窗子边发愁, 就象一个哨兵守卫着岗楼, 你那满是皱纹的手中的编针, 一分慢似一分。你凝视着那冷清清的大门, 和那黑茫茫的路程: 哀愁、予感、忧虑, 不断压抑着你的胸膛……这是普希金献给他年迈的奶娘的诗,这诗里,饱含着多么真挚深厚的感情啊!普希金之所以对这位奶娘的感情如此深切,不仅因为奶娘哺育他长大,而且是他最早的启蒙者,还是他政治生活中的坚定支持者。这位奶娘原是普希金家的农奴,在普希金诞生的那年获得自由身份。她虽然不识字,但她知道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