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所谓赏识教育是教育者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为前提,以信任、真爱、激励为基础.通过对受教育者的赏识和赞扬.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发展其潜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实现自我欣赏、自我定展的一种教育方式。但是,由于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育者滥用赏识教育,因而也存在着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负面影响,如有碍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有碍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  相似文献   

2.
赏识教育是通过欣赏和赞扬受教育者的优点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以尊重、信任、宽容、激励为原则。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出发点,按照学生成长规律、顺应学生心理的成熟过程;是以尊重个性,鼓励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方法。在学校教育中,赏识教育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  相似文献   

3.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欣赏,得到社会积极与肯定的评价。而赏识教育就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学生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他们有个性、有思想、有感情,有各自不同的心理需求,尤其有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他们的健康发展更离不开教师的赏识。  相似文献   

4.
所谓赏识教育,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一种教育。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期待的微笑,一句激励的话语,都足以改  相似文献   

5.
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有效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对高职教育认可度较低、自我约束力差、缺乏进取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且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守旧、缺乏专业教师,已经不能适应高职学校发展的需求。赏识教育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责任感。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应该有效运用赏识教育,不断培养教师的赏识意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关心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并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决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所以“赏识”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那么,如何运用赏识教育呢?我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及班级管理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教育工作首先要考虑人的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方式培养,既是重要的教育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教育实践问题。笔者在教育实践中深刻地体验到,运用赏识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发扬特长和优点,对有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一、赏识教育的主要内涵赏识教育是发现学生优点,进行恰如其分的鼓励,使他们获得满足、愉悦、成功的心理感受,取得求知和做人的成功的教育。赏识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优势的智力领域和智力类型,只要正确引导,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相似文献   

8.
魏兴仁 《甘肃教育》2011,(21):33-33
赏识教育是建立在“学生人人都是可造之才”这一现代教育理论和“爱的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这一现代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由于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在自我评价方面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在心理上表现出向师性的特点,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成为其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所谓赏识教育就是充分肯定学生.并通过心理暗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培养创新精神。赏识教育主要应从抓教育契机、捕捉闪光点、开展活动、更新家长观念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更快进步。  相似文献   

10.
赏识是一种心理上的积极驱动力,学生在老师的赏识中,会自信地完善自我,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5,(87):170-171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发现之一是"自我意象",这种自我意象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建立在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基础上,简言之,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按照这个标准行事,你就会成为怎样的人。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人",有良好习惯的人,有一技之长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象无疑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在教育实践中,学者发现正确运用"赏识"教育,让学生沐浴在"赏识"阳光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象。  相似文献   

12.
赏识教育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健康人格、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在有些老师、家长对赏识教育的理解比较片面,出现了对学生只表扬不批评的矫枉过正的现象。实际上,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建立于赏识基础上的适度、合理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鼓励。  相似文献   

13.
赏识的力量     
范雅睿 《甘肃教育》2011,(21):31-31
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赏识学生,使学生增强自信、主动发展的教育方式,即“赏识——发展”教育的简称。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肯定和赞扬是学生的心理需要,也是激励学生追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学生的潜能便会奇迹般地表现出来。所以对教师而言,赏识教育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方法,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理念的主流。  相似文献   

14.
所谓赏识教育就是充分肯定幼儿,通过心理暗示,对幼儿进行积极地肯定,使幼儿自信心得到满足,不断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 我们应该怎样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才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让学生实践“自我需要”顾松灿“自我需要”就是自我充分发展的需要,是生命自身的一种固有的需要,例如渴望实力、成就、自信心,渴求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期望获得充满活力与效能的心理机能;企求被人尊重,受人赏识、注重;希望最高程度地...  相似文献   

16.
正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赏识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实践证明,一味的赏识容易滋生学生的骄傲心理,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对于学生的缺点和错误需要批评,因为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把"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我。回首教育往事,我陷入了沉思。忘不了一天晚上,因反复劝说儿子回家,可他就是赖在奶奶家不肯走,我和丈夫忍无可忍,想强行将其带回去。没想到儿子哭喊着,说了一句  相似文献   

17.
朱永兰 《青海教育》2014,(9):107-107
时下教育界兴起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那就是赏识教育,即注重发掘学生的优点而忽视其缺点。然而,常言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笔者认为,赏识教育诚然能激起学生的自信心,但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应恩威并施,适当的批评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和反思,从而终止不良行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然而,批评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极有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说苦口良药学问深,作为教师,我们在批评学生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讲求批评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宋昆鹏 《青海教育》2014,(11):28-28
赏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摈弃了传统教育的弊端。通过赏识教育不断挖掘学生的优点、长处、潜能,开发学生智能,培养美德,最终达成学生人格、精神和生命的发展和成长。在此,针对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9.
缪雪 《四川教育》2015,(Z1):82-83
爱听好话是每一个人的天性。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当下,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所谓赏识,就是指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  相似文献   

20.
杨捷 《考试周刊》2010,(33):178-178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据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