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以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为例,分析了研究型大学大农类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建设的自身需求,研究了大农类实践教学基地现有信息系统的功能特点及其在实践教学和农科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根据新农科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自身发展的需要,探讨了基地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以"新农科"和"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培育卓越农林人才,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培养一批产、学、研、用融通共促的创新型人才。该文以长江大学农学院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教学为例,提出了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的措施,着力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传统农林学科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必要支撑。  相似文献   

3.
基于教育适切性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维度分析涉农MPAcc培养单位实化知农助农会计人才培养使命、推进与涉农学科融合、强化乡村财会专业实践与实务研究等现实行动,发现存在适切培育德才兼备会计人才有待加强、与涉农及数字智能等学科融合不够深入、服务乡村振兴等战略需求的广度与深度有待拓展等问题。认为在“双一流”建设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MPAcc教育应强化爱农等思政引领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基于科技产业融合情境推进与新农科等学科深度交融、适切大国“三农”等重大需求提升学科服务经济社会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进程中,一流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既是重要支撑,也是推动"双一流"工程的关键因素之一。该文探讨了"双一流"背景下一流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作用,从管理体制机制、条件建设和队伍建设3个方面重点阐述了一流实验室的建设内容,以期为推动"双一流"工程良好快速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双一流"建设给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出了理念与实践两个层面的新要求。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形成对研究生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全面促进,成为支撑"双一流"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要通过推动研究生海外留学纵深发展、课程体系"在地国际化"、校际合作"溢出效应"、导师队伍国际化和质量控制强化,形成支撑"双一流"建设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针对河南理工大学地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不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对区域发展贡献不足等诸多问题,聚焦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科建设要求,依托地理学专业开展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通过融合学校的测绘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土地资源管理等优势学科,利用这些学科在农业信息技术、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村镇规划、土地整治等涉农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对课程设计、培养环节等方面进行革新,从而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将地理学专业建设成为能够适应新农科发展需要,面向现代农业的新兴特色涉农专业,培养新型的、具有深厚“三农”情怀的新型农业高科技人才,满足现代农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高校农科实验基地在涉农学科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教学服务、科研服务以及社会推广服务等功能,但现有服务供给与涉农学科发展需求存在差距,迫切需要其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嵌入式服务是农科实验基地服务发展的新方向,论文通过对高校农科实验基地服务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得出开展嵌入式服务的必要性,并通过对实施嵌入式服务意义和模式的探讨,提出了嵌入式服务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8.
新农科建设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规划了新蓝图,同时为涉农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方向。广东海洋大学作物学学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革新课程结构体系、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以及构建人才质量保证体系,探索了"五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旨在使研究生树立专业认同、培养实践能力、开拓学术视野、强化创新思维、提高培养质量,从而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保障。  相似文献   

9.
郑石明  要蓉蓉 《教育研究》2021,42(3):113-125
第一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和第五轮学科评估正在进行,学科作为重要的评价单元必将推动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学科建设,为学科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如何建设学科生态系统和选择实践路径仍需探索.优化学科生态系统需要打造学科群、突出"高峰高原"学科发展优势和树立学科品牌.因此,各高等学校应从社会生态系统、学科内部生态系统和学科群生态系统三个层面同时发力,完善动力机制、夯实组织基础、协调学科发展和推动学科开放,建设良好的学科生态系统,以促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0.
郑石明  要蓉蓉 《教育研究》2021,42(3):113-125
第一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和第五轮学科评估正在进行,学科作为重要的评价单元必将推动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学科建设,为学科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如何建设学科生态系统和选择实践路径仍需探索.优化学科生态系统需要打造学科群、突出"高峰高原"学科发展优势和树立学科品牌.因此,各高等学校应从社会生态系统、学科内部生态系统和学科群生态系统三个层面同时发力,完善动力机制、夯实组织基础、协调学科发展和推动学科开放,建设良好的学科生态系统,以促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1.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依托行业、面向行业、服务行业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特色,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文化传承。随着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推进,作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需要在实践层面重点处理好传承优势与创新发展、学科"长板"与学科"短板"及聚焦特色与扩大开放这三对关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一流学科和实验室建设中学科方向、学术队伍建设、基地建设、成果建设等方面的内涵与意义,以北京大学为例,分析学科发展与实验室建设的关系以及一流实验室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发挥的重要支撑性作用。认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的学科;要建设一流学科,需要建设一流的实验室。  相似文献   

13.
该文立足"双一流"背景下新工科和新农科对环境与资源类实验室建设要求,依据化学品分类、采购、使用和保管等化学品全过程安全监管原则,结合环境与资源类化学品管理的自身实践,提出并践行了责任制、信息化、集约式的闭环减量消危的化学品安全管理措施。通过三年的实践,在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方面充分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双一流"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对地方高校力争建设世界一流特色学科提出了科研国际化的新要求,构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实现从"单纯的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向"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战略转变的一种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结合福建地方高校的具体实践模式,地方高校构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模式主要有海外高端人才引进模式、技术援外推广模式、国际科技项目合作模式等。"双一流"战略下地方高校应努力凝练特色学科国际化合作方向、坚持先期培育国际化合作原则、构建学术特区国际化运行模式,积极构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快推动地方高水平大学和一流特色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5.
"双一流"建设为地方高校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地方高校要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而在"双一流"建设中有所作为,就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找准学科发展方向,实施重点建设策略。从学科队伍组建、学科组织制度改革、科研水平提高、学科先进文化培育和学科基地建设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流学科建设,从而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16.
党中央、国务院推出的"双一流"建设战略为高校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双一流"建设最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成长,培养一流人才离不开一流实验室的支撑。指出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高校一流实验室建设的核心要素,是促优势、补短板的关键所在;对大力构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条件,实验队伍体系等实现实验室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建设思路和举措。经实践应用,有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正写在第六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讨会之际新时代高等教育更高质量的改革开放,为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带来了新契机。尤其是"新工科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等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出,给土木工程学科和专业建设发展指引了新方向,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新平台。土木类高等院校以新  相似文献   

18.
"双一流"建设是当下高校教育改革的指向,以建设"一流学科"为基础推动"一流大学"的发展,而"一流学科"建设重在一流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以理工类本科教育改革为案例,理工科人才的培养应通过理论教学和科研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9.
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对于工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特殊作用,工科数学基地建设应该进一步得到加强。基于"新工科"发展背景与新经济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指出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建设应更加重视建设理念、建设内容的创新与教学模式改革,加强教学能力建设。应主动融入"新工科"发展行动,把握"新工科"发展对数学教育改革带来的新机遇,创新建设理念,引领基地在"新工科"建设中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是基地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提升教师的数学化、计算思维与学科融合能力,更好发挥数学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驱动作用,进一步深化工科数学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新工科"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是基地建设的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20.
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及创新实践的重要场所,"双一流"建设、"双创"人才培养对实验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四川大学在长期探索实践中,根据学校学科特点,结合"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凝练出教学实验室建设新思路,并探讨创新实验室运行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取得阶段性进展和预期成效,为学校发展、学科建设及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实验条件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