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温故启新式。即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以前(尤其是前一、二节课)所学旧知的回顾、复习过渡到对即将学习新知的教学上来。由于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知识之间,特别是同一册教材内部的章、节、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因此,安排这种温故启新的导语,  相似文献   

2.
温故启新式。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以前(尤其是前一、二节课)所学旧知的回顾、复习过渡到对即将学习新知的教学上来。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知识之间,特别是同一册教材内部的章、节、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因此,安排这种温故启新的导语,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始终保持着与旧知的联系,而不感到突然、陌生,新旧知识之间连接得自然、顺畅。运用这种温故启新式的导语,从旧知层层推进到新知,学生接受、掌握的难度就小多了。悬念诱思式。教师通过先讲述故事或者列举实例,然后从中巧妙地设置一两个悬念,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  相似文献   

3.
初中政治课堂是学生普遍认为最枯燥、最没有趣味的学科,怎样解决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成为广大政治教师一直在钻研的问题。笔者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语环节入手,浅谈政治课课堂导语的几种类型,作为抛砖引玉,和同行们共同探讨,共同提高。一、温故启新式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以前(尤其是前一、二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复习过渡到对即将学习知识的教学上来。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知识之间,特别是同一册教材内部的章、节、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因此安排这种温故启新的导语,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始终保持着与旧知的联系,而不感到突然…  相似文献   

4.
一、温故启新式即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以前所学旧知识的回顾、复习过渡到对即将学习新知识的教学上来。由于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知识之间,特别是同一册教材内部的章、节、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因此,安排这种温故启新的导语,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始终保持着与旧知识的联系,而不感到突然、陌生,新旧知识之间连接得自然、顺畅。例如,  相似文献   

5.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同化的过程,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旧知作基础,学生学习新知就无从谈起。在讲新课时,导入的方法很多,但它一般上接“基本训练”,下延“新知讲授”,无疑要起“承旧启新”的“桥梁”作用;也就是说,组织导入新课必须要考虑怎样以旧引新、推陈出新,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准备。“以旧引新,推陈  相似文献   

6.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同化的过程,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旧知作基础,学生学习新知就无从谈起.在讲新课时,导入的方法很多,但它一般上接"基本训练",下延"新知讲授",无疑要起"承旧启新"的"桥梁"作用;也就是说,组织导入新课必须要考虑怎样以旧引新、推陈出新,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准备."以旧引新,推陈出新"往往容易使人误认为导入新课就是罗列一下与新知学习相关的旧知;其实不然,因为认知结构中有无可利用的旧知是问题的一方面,旧知是否已进入准备接受新知的状态是问题的另一方面.所以,导入新课要取得理想效果,就应致力于显露、突出旧知中蕴含着新知内核,设法使它"活"起来,对新知充满着强烈的吸附性、摄取性,增添同化新知的活力;而不应不管旧知和新知间切合性、交融性到底如何,仅简单地呈现新知.  相似文献   

7.
一、课前要预习 新课改要求学生学习要充分发挥自主性,课前预习就是在没有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复习旧知,认识新知,即先“温故”后“知新”。  相似文献   

8.
笔者曾听过很多节数学课,发现有的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存在着“六过”现象。 1.复习过少。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新知的获得构建在旧知的有效准备上,旧知越巩固,准备得越充分,新知的学习也就越容易,反之则更难。但很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密度,往往忽视了与新知密切相关的旧知的复习,一带而过,学生的旧知准备得极不充分,影响了新知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同化过程,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旧知作基础,学生学习新知就无从谈起。在一堂新授课中,“导入新课”上接“基本训练”,下延“新知讲授”,无疑要起“承旧启新”的“桥梁”作用。也就是说,组织“导入新课”要考虑怎样以旧引新、推陈出新,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准备。“以  相似文献   

10.
<正>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识是连贯性的整体,“新知”与“旧知”之间总存在着某种联系。在学习“新知”之前,先温习“旧知”,将“旧知”与“新知”进行恰当地比较,能更好地获得“新知”,巩固“旧知”。 比较,就是运用两个以上的对象,对比其异同、优劣的一种方法。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比较教学法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既能锻炼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1.
复习是学生在完成新知后的一个温故过程,然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复习课多温故、重测试,枯燥无味的"炒冷饭"现象普遍存在,既费时又低效,学生兴趣缺缺,教师头疼不已。从发展的眼光看,教师应设法规避当下的复习倦怠模式,关注学生的学情,整合梳理旧知,利用巧办法,探索轻负高质的复习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一、学新带旧,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新带旧,巩固基础,培养兴趣的具体做法是:(1)当学习新知识需要用到旧知识时,就先复习相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2)以旧知引出新知。旧知识有缺陷,不全面、不够用时,促使学生迫切想学新知。(3)当学习新知与旧知出现相同点时,则用新知去类比旧知,从而继承了大量旧知已有的规律,但同时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不同点,这是学习中的难点。通过以上的做法,弥补学生基础知识的缺陷,提高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13.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数学练习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另一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谈谈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学习效果的五点做法。一、复习旧知铺垫练复习旧知,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起过渡、衔接或铺垫的作用。复习题的设计要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点和新知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顺利地获取新知,必须精心铺垫,使学生在知识、思维、方法、情感等方面处于良好的准备状态。在异分母分数加法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铺垫设计的: 一、旧知铺垫,促进迁移。学生的学习实质是运用旧知,不断同化接纳新知的过程。学生认知结构中具备可以固定新知的相关旧知,是促进积极迁移的基本保证。我在把握异分母分数加法与旧有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定  相似文献   

15.
<正>一节课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实施有效的教学过程,而有效教学的实施,开课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在开课阶段活用第一个五分钟,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复习提问开课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在第一个5分钟通过复习提问进行开课,联系旧知与新知,使新知在旧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新知。例如,在"植物体  相似文献   

16.
五年制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中的带分数乘法是学生在学习了假分数、带分数互化、分数乘以整数和一个数乘以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这些知识的综合。这节知识上升弧度不大,学起来不难,可以通过“练习旧知、综合旧知、自学新知”的程序进行教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堂教学“三到位”双城市实验小学陈德民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的教学结构是:“复习旧知──学习新知──课堂练习。”教学中,每一环节都应“到位”。一、“复习旧知”要“迁移到位”。复习的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寻求方法,铺平道路。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数...  相似文献   

18.
华德红 《考试周刊》2014,(66):74-74
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三大定律是小学学习的运算律内容。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感到生疏、陌生,不能找到相关的知识基础。数学学习是螺旋式上升的,新知总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学生只有找到相关的旧知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知的模型。有了旧知作为基础,新知的模型才能稳固。运算律中乘法分配律学生最难接受,教材中安排学生大量举例,只能从表面上建立模型,而不能晓其理,所以在运用过程中常常出错、混淆。分配律一直是学习的难点,究其原因是没有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找到分配律的"根"——算理。又到学习乘法分配律了,作者和学生一起进行了一次寻根之旅。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认为数学课没有语文课生动,觉得枯燥乏味。对此,我采取了几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在互动的氛围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引”到“人”精心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一、温故知新 数学知识是系统化、循序渐进的。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知识的迁移规律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把学生的“旧知”与将学的“新知”相互沟通,铺平“道路”,架起“桥梁”,从“温故”出发,复习与本节课有关的旧知识,以旧  相似文献   

20.
数学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正是这样,数学教学或是在创设情境、激活生活经验中引入新知,或是在复习铺垫、激活旧知中引人新知,以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凡是与旧知联系紧密、在旧知基础上生长发展的新知教学,都适宜通过复习铺垫的形式引入新课。其关键是把握好复习铺垫的度,既不可将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降低学生探索、思考、发现新知所应有的思维力度,也不可过于"粗放",使新知仍然"高不可攀",给学生的探索和思考留下难以跨越的"思维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