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SCL-90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以及自编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阳性症状检出率为58.46%,中度以上可能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94%,排在前3位的是强迫、人际敏感和抑郁。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非独生子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非贫困生,对学校和专业不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学生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是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  相似文献   

2.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影 《体育科研》2004,25(1):50-52
为了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主要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二年级学生、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强迫、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症状较突出。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调查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探索体育活动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方法:运用SCL-90量表对体育类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躯体化、强迫、敌对等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常模,非体育类专业大学生躯体化、焦虑、恐怖、敌对、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与非体育类大学生相比,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强迫、敌对因子得分较高,而躯体化、焦虑和恐怖因子得分较低.结论: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非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体育活动对个体心理健康存在积极影响的同时,还可能存在着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高校体育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心理测量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山西省体育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省体育类大学生与普通人群相比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与非体育类学生相比只在“强迫性”方面差异显著,也就是说体育运动对于强迫症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2)体育类大学生在性别、城乡和年级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不具有显著性差异;3)山西省体育类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有“强迫”、“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心理卫生工作仍然很艰巨。  相似文献   

5.
我国部分地区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俊伟  崔韧  杨博 《体育科研》2000,21(4):42-43,47
通过选用 SCL-90量表对168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略低于国内其它专业大学生,与国内青年常模相比,除一项因子外,其余各项均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差异。提示应关注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对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南京农业大学2004级本科学生118人进行太极拳练习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学生经过太极拳练习后,在人际关系敏感、躯体症状、抑郁、焦虑、强迫、恐怖等项目上的得分显著下降;太极拳对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推广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有关心理健康的人格因素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在稳定性、兴奋性、心理健康方面的得分均高于不常参加运动的学生;而在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方面,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得分均低于不常参加运动的学生,说明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贫困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相关的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锻炼态度量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广西省3所新建院校20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贫困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及总分高于非贫困生,差异具有显著性;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锻炼态度各分量表基本不存在差异;贫困生的锻炼水平低于非贫困生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体育锻炼水平与贫困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及总分显著相关。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应重视通过体育教育途径帮助贫困生树立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采用试验对比法、训练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及访谈法,就瑜伽练习对体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研究。重点运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对瑜伽选项练习瑜伽的体育专业学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证明:这些体育专业学生在躯体化、抑郁、强迫、敌对这几个因子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这表明瑜伽练习具有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能有效地缓解和改善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议高校体育专业可增设瑜伽专项选修课。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二年级护理班92名女大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体育游戏教学法对我院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并对其进行锻炼前后心理健康部分评价指标的心理学测试。结果表明:经过了3个月的体育游戏教学法实验后,学生在人际关系、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方面比实验前均有显著性提高,表明体育游戏教学法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确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采用SCL-90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测量,并对运动处方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新生代农民工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躯体化、强迫、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及阳向项目数、总分均高于国内青年常模;2)运动处方锻炼的新生代农民工与非锻炼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显著性差异;3)在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方面,运动处方锻炼是一条行而有效的途径,且运动处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的改善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2.
福建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症状自评表SCL - 90作为评定心理健康状况的工具 ,对福建师大体育、中文、地理、数学等 10个系 30 0名学生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 :32 9%的学生存在各种的不良心理反应 ,4 9%的学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敌对、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症状 ,而且男生的敌对反应程度显著地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采用实验、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运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和社会适应自评问卷,分析高校体育课中引入拓展理念对大学生进行训练,从而改善其心理素质的可行性。结果发现:实验前后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抑郁、焦虑4个因子上呈现显著性差异。表明:在高校体育课中,合理运用现有资源与环境,采用专门设计的训练项目,让大学生经历心理挑战的拓展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人际信任问卷,对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状况及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探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对社会支持、信任的影响,不仅有助于了解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而且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心理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个性心理因素的测试,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在稳定性、兴奋性、忧虑性、紧张性4种个性特征总体状态良好,心理健康水平总体高于普通人群;男女生在稳定性与忧虑性两个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年级之间个性心理健康表现出“两头好、中间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体育课对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942名农村初中生(男492人,女553人)进行调查。结论:从总均分上看,心理正常者占30.38%,心理轻度异常者占61.48%,中度异常者占7.96%,农村初中生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者居多;通过检验发现,不同性别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差异;对学校体育课满意的学生与不满意的学生除在偏执因子上无显著性差异,在其它因子上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分析论述了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效应,阐述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期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03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实施后,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趋势与生存状态令人堪忧,毕业生质量广受质疑。从体育教育专业是否需要、是否能够、是否有办法和制定目标影响因素4个视角对03课程方案进行反思,得出体育教育专业无需、无法、不能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理念下的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否则,将使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偏离本位,形成专业发展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