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规定划片就近入学、免试入学等,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选择行为进行限制,其目的是方便就学,减轻家长负担,公平服务全体儿童发展。然而,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优质资源配置不均,学校之间差距过大,民办中小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选择”的作用。随着家长和学生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使得教育选择问题通过“以钱择校”“以权择校”“以分择校”等方式出现,而前两种方式有不断升级之势,成为阻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桎梏。  相似文献   

2.
“择校就学”与教育资源配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择校就学”的理论前提是:教育是准公共物品。“择校就学”与“择校收费”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择校就学”是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由单一计划向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关于择校就学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择校就学不仅是一种教育现象而且是一种经济决择。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择校就学的存在有其理论基础、客观依据和主观原因,因此,对择校就学的评价也应在此基础上作出。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择校现象,就是通常所说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所谓择校,是针对就近入学而言的,它打破了户口的限制,根据人们的意愿跨学区入学[1];是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适龄儿童无法全部接受无差别的免费的优质教育的情况下,学生及家长主动选择适合  相似文献   

5.
择校现象是一种教育观念的产物,体现的是教育观念从"就学"到"求学"的转变。从教育观念转变的角度剖析择校的由来和深层原因是解决择校问题的前提。只有理性看待择校中的教育公平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中小学择校问题日渐突出,许多学生家长绞尽脑汁,不惜代价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重点学校。与国内“择校成风”的状况相比,择校在国外似乎并不是一个让大多数家长操心的事。何以会有这天壤之别?因为择校,这一打着时代印记的教育现象,不是舶来品,也不是祖传秘方,而是教育资源匮乏之综合症的外化。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均衡地发展教育。这里,我们刊发几个国家有关“择校”的报道,或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择校现象是一种教育观念的产物,体现的是教育观念从"就学"到"求学"的转变.从教育观念转变的角度剖析择校的由来和深层原因是解决择校问题的前提.只有理性看待择校中的教育公平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中小学择校“热点”,仔细分析其成因、利弊,提出要辩证地认识择校现象,科学地加以规范和引导,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黎娜 《文教资料》2006,(27):27-28
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采取的一项小学升初中的入学政策,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学生就学权利,而并非学生必须履行的义务。相应地,学生应该有权利进行择校。所以,择校现象和就近入学问题并非完全矛盾,进行有特色性的择校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和扶持薄弱学校是有利于推行社会公正性和顺利推进就近入学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从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择校现象中探析教育公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择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择校现象的出现有其主客观原因。可以看出,就近入学体现的是教育机会均等在量上的体现,择校入学则是教育机会均等在“质”上的体现,是较高层次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教育领域的中小学择校已经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社会广泛关注,学者也多有探讨,通过对中小学择校问题的产生、分析维度、利弊等方面的梳理和思考,以“教育基本权利平等与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的原则为理论支撑,认为问题的解决应以薄弱中小学的发展和改革为重点,辅以国家教育经费的支持和教育立法的完备,使学校之间能够相对均衡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校之间的多元特色,同时加强对不良择校现象的监管力度,从而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择校收费看我国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全国各地出现的中小学择校收费现象,引发了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反映。造成中小学“择校收费”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有诸多的说法,主要观点认为:它是长期困扰基础教育的经费短缺、应试教育弊端和片面人才观的综合反映。这种观点从《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举办的“关于中小学择校收费问题讨论”中得到体现,同时也为国家教委所认同。笔者同意上述认识,但认为,择校收费与其它教育  相似文献   

13.
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有效消除“择校”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需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和区县两级政府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大规模开展“薄弱学校更新工程”“中小学达标工程”“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等重要工程,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硬件条件基本实现均衡。但学校之间在“软件”上的显著差异还是客观存在,与群众渴望优质教育之间的强烈需求产生矛盾,由此也使得择校等现象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4.
择校与免费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择校,就是家长愿意以较高的经济代价,换取子女进入重点中小学就读的机会。换言之,择校,就是使“钱”做为教育选择的一种手段,让“钱”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使之“多花钱便能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这是近几年我国普通中小学教育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也是颇为引起非议的一个问题。持非议同志的主要观点是:普通中小学教育,尤其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应当是免费的、无偿的,而择校是有悖于“免费教育”原则的。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关键是对“免费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择校是一种教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出我国教育制度深层次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从提高认识入手,解疑释惑,澄清是非,标本兼治,循序渐进,逐步化解择校问题。择校本身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倒退?产生的原因,究竟是教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还是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我国特殊的现象,还是国际普遍现象?是历史现象,还是现实现象?是偶然现象,还是必然现象?出现择校问题,追究责任,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政府、家长各有关方面应当如何分担责任?落实到对策问题,涉及择校现象是否需要治理,能否治理和怎样治理等问题?实际上,择校是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6.
每到新一届学生入学之际,“择校”现象便会一时“升温”。尽管社会各方对此一直在说长论短,但近些年,“择校”现象仍然火热。分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一方面表现了大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由此可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缩小校际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杨明庚 《课外阅读》2011,(8):106-107
中小学择校现象在我国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虽然教育界对中小学择校现象问题的研究层卅不穷,但这些研究大多数是建立在理论分析基础,不能够科学地认识和解决择校问题。而上一个世纪末,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学校选择、家长择校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教育的一种主制度,并赋予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规定。因此,本人认为:科学分析中小学择校问题并且找出相应对策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陈天红 《山东教育》2005,(16):63-63
择校相对于教育公平而言是一个中性政策,它不是作为就近入学的对立物而制定的教育政策,但在现时已不能满足各类型学生就学的需求。择校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它是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产物,是学生家长们对高质量教育追求的结果,还是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保障。择校本身没有违背教育公平,但择校收费这种手段需要斟酌,因为让钱参与柽校确实有不公平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教育瞭望     
《教育》2007,(1)
中小学择校现象的成因与对策我国自现代教育制度确立之后,择校行为便一直存在着,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2006年第23期《求是》杂志刊文《中小学择校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对导致目前“择校风”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其一,就业与生存压力增大,迫使家长为子女就业和发展而主动参与择校。其二,部  相似文献   

20.
喊了多年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即将在全国19个大城市全面铺开。教育部2月17日再向择校难题亮剑,迅速引发公众热议。如何看待“就近”,如何确定就近入学中“近”的标准,成为访谈中最受关注的话题。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陈东升表示,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户籍或常住地都应视为“就近”,“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当地政府应该予以保证;不准备在户籍所在地入学的,则应向准备申请就学的学校所在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咨询具体政策”。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