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霍桑在《红字》中把基督教所渲染的罪恶统治天下,世人带着原罪作恶多端作为小说的背景。然而,研究《红字》的学者们普遍认为,作者写《红字》的最终意图在于对罪恶的救赎。小说中不同人物对自身罪恶的态度和反应的不同导致了他们不同的结局。本文揭示了《红字》中基督教的世界观——罪恶与救赎。  相似文献   

2.
Pearl是霍桑代表作《红字》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本文通过人物Pearl在与文章之主线红字“A”的关系,对于文章主人公Hester的意义,其处于清教主义背景下的特殊社会意义,和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几个方面,分析该人物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纳撒尼尔·霍桑在其成名作中成功地塑造了海丝特·白兰的形象,以及她在唾弃声中坚强生存下来,使红字A不再是引起世人蔑视和冷嘲的耻辱烙印,而是让人肃然起敬的标志。霍桑在小说中对红字A和小说人物运用了多重象征手法不仅使海丝特·白兰人物形象丰满,个性分明,更为重要的是它对凸显主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孙伟 《科技风》2011,(17):214
《红字》是美国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他巧妙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来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整篇作品包含了很多意味深远的象征。其中最重要的要数红字"A"本身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而且其象征意义不断地变化。本文试图通过解析红字"A"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来加深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党颖颖 《科教文汇》2008,(7):151-152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其作品往往借助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和匠心独具的人物命名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红字》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也是他的艺术天才达到空前高度和深度的作品。笔者拟从其对四个主要人物的命名这一角度来浅析其象征手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的鲜明特征就是使用一系列的象征意象来表现主题。该小说中红字“A”是贯穿全书的主线,也是最典型的象征。本文通过对《红字》中字母“A”象征意义的变化进行深入探讨;同时这种变化也正反映出作者本人态度的转变。继而剖析了作者创造此作品的观点及态度。  相似文献   

7.
刘丽 《科教文汇》2012,(29):76-76,101
《红字》是美国19世纪杰出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之一。霍桑和清教主义传统有着复杂的关系。他的作品常常弥漫着浓厚的清教主义宗教色彩。因此,基于清教主义“原罪”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红字》中海斯特,白兰和牧师丁梅斯代尔这两个主要人物犯下罪行,接受惩罚最后获得救赎的过程,探讨小说救赎主题。  相似文献   

8.
深受加尔文教影响的美国作家霍桑在自己的创作中同时流露出对当时美国新思潮超验主义的影响,并突出地体现在其长篇小说《红字》中。这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各具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性格心理特征。本文对其中丁姆斯代尔和珠儿这两种极端性格进行了分析,他们正是作者本人思想冲突最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黄春兰 《大众科技》2009,(6):219-220
有关《红字》的评论文章,主题多以霍桑的写作目的是在于揭露清教主义对人性的压迫为主。文章通过将霍桑的一生和《红字》一书内容进行比对,发现作者力图通过其作品《红字》隐喻早年与俗世的隔绝,小说中有关清教徒的生活和宗教色彩是作者创作的工具和小说背景。  相似文献   

10.
张嫄 《科教文汇》2008,(21):221-222
霍桑的《红字》中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就是使用了象征的手法。文章通过对三个人物形象独特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不仅深刻地剖析了作者的清教观,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宗教现状。  相似文献   

11.
杨紫瑜 《科教文汇》2010,(32):68-68,70
〈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品,叙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清教禁欲主义统治背景下的故事,男女主角因恋爱(那时叫"通奸")被揭露而被判罪和迫害.虽然以此为题材,这部小说却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小说,作家实际上探讨的是人类的"罪",并试图从人类内心深处的黑暗面、人性和道德的弱点上来寻找原因,以及如何赎罪,使道德改善和升华.本文将从以上方面对小说进行理解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霍桑代表作《红字》,塑造了一位饱受歧视与迫害而坚强不屈的勇敢的女性形象--海斯特·白兰.白兰挑战了根深蒂固的道德与文化,渴望自由与爱情,然而却受到了社会舆论与道德的沉重打击.白兰最后不得不担负起"通奸"的罪名,成为公众的替罪羊.文章通过原型分析的手法,和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分析了替罪羊形象产生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它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3.
郝美艳 《科教文汇》2009,(16):227-227
本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理论依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名著《红字》中的主人公。透过霍桑对主人公的描写,我们看到主人公身上交织着的种种欲望与当时社会按照《圣经》制定的法律道德规则之间的矛盾斗争。他们的本我欲望与超我意识之间的冲突造成了他们坎坷的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郝春梅 《科教文汇》2007,(2X):179-179
霍桑代表作《红字》,塑造了一位饱受歧视与迫害而坚强不屈的勇敢的女性形象——海斯特·白兰。白兰挑战了根深蒂固的道德与文化,渴望自由与爱情,然而却受到了社会舆论与道德的沉重打击。白兰最后不得不担负起“通奸”的罪名,成为公众的替罪羊。文章通过原型分析的手法,和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分析了替罪羊形象产生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它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5.
何毅屏 《百科知识》2021,(12):21-22
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红字》发表于1850年的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这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它开始于华盛顿·欧文的《简文札记》的出版,结束于沃尔特·惠特曼的《草叶记》.在此期间,美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政治上,这个国家的版图扩展到太平洋的东海岸.这时两党制已经建立,美国人为自由、平等和民主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经济上,整个国家都转变为工业社会,尤其是城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霍桑巨著《红字》中珠儿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探颐索隐的发掘,以期以全新的角度来探究珠儿的身上浓重的神秘色彩。她象一个小精灵一样有着无法用理性看待的莫测的感知,她的神秘特性使得她完成了一个普通的尘世孩子所不可能担负的使命,担当了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精神导师和爱情的守护神,从而也完成了霍桑在小说中赋予她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于金红 《科教文汇》2012,(31):69-69,97
本文从基督教文化中的“原罪”理论出发,以霍桑的《红字》为研究目标,探讨了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对自己“罪行”的态度及其后来以一颗勇敢而坚韧的心去面对苦难,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的艰苦历程.  相似文献   

18.
《红字》中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的悲剧艺术形象感人至深,值得探究。犯了通奸罪的牧师虽然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长期的精神折磨让他憔悴不堪。清教统治对他身心的禁锢显而易见,这是导致他最终死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张瑜 《科教文汇》2007,(12Z):179-179
《红字》中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的悲剧艺术形象感人至深,值得探究。犯了通奸罪的牧师虽然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长期的精神折磨让他憔悴不堪。清教统治对他身心的禁锢显而易见,这是导致他最终死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以共时研究方法为主的前提下,交叉使用影响比较研究方法来对卫拉特蒙古族的《阿尔格齐故事》与藏族《阿古顿巴的故事》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探索卫拉特机智人物故事的产生、发展规律以及藏族机制人物故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