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广阔的资源优势,但就河南省的"非遗"保护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使河南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良性发展,应在保护工作中突出民众的文化保护主体作用,唤醒民众的文化保护自觉;转换领导机制,增强服务意识;科学认定"非遗",不要使"非遗"在保护中遭致"失味";加强"非遗"的基础教育,建设保护基地,注意培养"非遗"后备军等.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具备人才、环境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因此可以营造校园氛围、组建社团、开设"非遗"选修课程、拓展"非遗"教学的新空间新思维、将"非遗"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校园平台,贯彻落实地方高校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是本地区幼儿园课程开发的优秀资源,也是实现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人文化、综合化的切入点。徐州地区幼儿园"非遗课程"的开发,应以有利于幼儿发展以及培养幼儿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为目标;其内容的选择宜从架构经典模块、甄选合适内容、改造创生课程资源三方面循序渐进的进行;课程的实施路径可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主题活动中、区角活动中和游戏活动中。  相似文献   

4.
西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省区,目前已形成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分别为世界级、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近些年来,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一直没有降温,具体到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学界的关注逐年增多,"生产性保护"模式、"博物馆保护"模式及"旅游开发保护"模式都曾在西藏"非遗"的保护传承中得到实践,但这里重点讨论的是教育传承的保护模式。以西藏民族大学为视点,西藏"非遗"的教育传承存在课程种类不丰富、研究成果体量不大、校园活动单一和博物馆藏品不多等问题。对策如下:提高课程的专业性和系统性、鼓励师生参与研究和保护实践、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活动、增加博物馆"非遗"展品种类。  相似文献   

5.
赣南是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资源丰富,依存环境相对较好。通过对非遗项目存续状况分析评估和赣南非遗保护实践的总结反思,发现赣南的非遗保护还面临着人才短缺、法规不全等诸多问题。结合赣南的实际情况,对赣南客家非遗的保护工作进行思考和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对于推进赣南客家的非遗保护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产业化开发作为非遗开发利用的方式之一,提出之初便备受争议,厘清"非遗"与"产业化开发"理念的矛盾与关联性,是实现非遗产业化开发的前提。非遗产业化开发的关键在于在保留非遗项目特有的核心技艺与内在文化、精神意蕴前提下,遵循市场运营规律,打造品牌,实现规模化生产。这对于有效实现非遗传承保护,使非遗真正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产业融合大趋势下的产物,旅游业的发展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遇。"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基础条件是资源和市场的对接;融合的动力系统包括"非遗"保护需求的推力、"非遗"旅游开发成功案例的引力、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压力、文化产业发展的拉力、旅游需求层次提高的驱动力;融合的路径主要有开发型融合、体验型融合、创造型融合、功能型融合四种方式。以湖南湘西怀化市为例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可以为其它地方"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具有可以创新非遗项目传承人制度、创新非遗文化传播途径和实现非遗资源的整合利用等价值;目前荆州非遗数字化保护面临传承危机、受众危机和保存危机等问题;荆州要通过建立并完善非遗资源库、构建非遗数字化博物馆、形成立体化数字传播渠道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侗族非遗传承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要适应新形势,做好侗族非遗的传承工作,需要在家庭传承、学校传承和社会传承等方面作出更加切合实际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文化是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内蒙古蒙古族体育类非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保护和利用蒙古族体育文化的相关策略,为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与政策制度相结合是保护蒙古族体育类非遗资源的保证;与民族博物馆相结合是保护蒙古族体育类非遗的手段;与民族乡镇文化相结合是开发利用蒙古族体育类非遗的土壤;与民族节庆文化相结合是开发利用蒙古族体育类非遗的深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十多年来羌族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基本情况进行梳理,结合近十年来羌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经验,深入分析了目前羌族非遗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如下具体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非遗申报与管理工作;不断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充分尊重当地群众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推动非遗保护跨区域合作发展;积极引入新兴媒体为非遗保护与传播赋能。  相似文献   

12.
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创产业化,把"非遗"资源与创意结合,使其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进而实现完整的由"创意"到"产业"的全过程,转化出真正的生命力。将非遗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衍生到文创产品的模式中,或直接以非遗的新文化来进行文化产业创新。锡伯族"非遗"的活态传承发展只有融入生活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其动力的根源来自于对文化内涵的再生产。这些探索既可以给"非遗"传承人群带来经济效益提供就业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其文化自信意识,促进了文化的有效传播,从而使文化的跨地域交流融合成为生活化可能。进而,促进文化创新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当下"非遗"事象的考察与分析,本文认为当下非遗工作亟需生态哲学理念上的观照和各族民众文化生活上的应用重构。构建多维体系化传承机制,巩固生态基础环境,拓展生态传承路径,培植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再辅以生态文明倾向的工作思路、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等,这将有利于非遗工作生态化重构,进而助推中国传统文化迈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认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实施,为老年大学的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与要求,它为"非遗"项目的传承研究提供和培养了重要民间力量,在对"非遗"项目的传播弘扬中可发挥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5.
信阳市八县两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资源丰富,品类繁多。现已成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的信阳市非遗名录的资源多达一百余项。然而,在保护与开发利用中还是存在着诸如开发理念不新、产业水平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从重保护、更重开发利用的理念出发,加大信阳市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产业转化的力度,为加快我市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建设魅力信阳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黄冈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非遗项目的申报、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黄冈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着宣传滞后、专业人才匮乏、后续乏人、开发利用与创新能力不足和非遗保护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黄冈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应加强对非遗工作的领导、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创新传承模式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五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开展黄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黄冈非遗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提升文化服务力度,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南京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是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濒危项目。本文研究了非遗文创的设计原则,并提出非遗文创需兼具造型与功能创新、打造品牌、传达内涵的特质,旨在通过非遗文创传承和弘扬南京非遗项目。  相似文献   

18.
文化传承离不开教育,大学教育肩负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使命。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基地等载体,是充分发挥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产、研究、教学、宣传、展示的积极作用。高校非遗"传承基地"如何运用好自身资源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关系着"非遗"事业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校规模大,受教育者众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应当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依据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从营造校园氛围、组建社团、开设"非遗"选修课程、编写适合的"非遗"教材、构建校内外"非遗"实践教学基地、加强"非遗"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拓展"非遗"教学的新空间新思维、设置"非遗"学科等多方面努力,培养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作为保护的一种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具备系统整体性,避免片面性,尤其是文化空间作为非遗存在的条件不能忽视;在实施过程中是以项目形式完成的,每个阶段的工作必须具有开放性,以保证前后期建设连贯,同时要从观众便利出发做好配套设施建设.此外,非遗展示,包括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有相应的学理支撑,有足够的学术研究作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