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果说党素珍在某种程度上因为《五十年的坚守》的宣传而荣获当年“感动中国的矿工”和“全国道德模范”,我一点也不觉得意外,她老人家这是名至实归。但是说实在的,《五十年的坚守》这篇作品能够获奖,让我多少感到有些意外,特别是获了一等奖,更令我有些惶恐。我知道,如果说有些什么感动了评委,那一定是党素珍的事迹而不是我挂一漏万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刘上峰 《传媒》2002,(10):21
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官”,甚至是“王”。我认为,把记者当成“官”是一种极大的悲哀。 有两件事,我始终难忘— 一件是前几年的事。某县一所偏僻乡村校舍危房问题多年未得到解决,师生联名给我写信,要“省里的官”解决问题。我前去采访时,却发现不仅有乡领导、县教委领导甚至一名副县长也在“恭候”。不等我打开采访本,该副县长当即表态,一定在最短的时间内拆除危房,“拜托”不要见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老三届,难忘那黑山白水间的10年风雨;作为一名在新闻战线上工作了10年的体育记者,最难忘在巴塞罗那一月的采访经历。奥运赛场,又岂止是胜胜负负,它是一部“更快、更高、更强”的辉煌颂歌,亦是一幕参与者们在向自身极限的挑战中悲喜交加的人生大戏。巴塞罗那不仅使我实实在在地尝到了一回“怎样当一名真正的记者”的滋味,也给了自己一种全新的人生感悟。单兵作战苦不堪言回国以后,许多人同我打趣说:“每天一个整版外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这又是一个产生“平民英雄”的年代。过去的2005年是中国“平民英雄”崛起的转折点,也是河南人最争面子的一年。从来没有如此多的河南人走进我们的视野,感动了中国。岁末年初,在媒体纷纷推出的年度人物评选中,有一个更大的群体备受瞩目,那就是河南人群体。2006年2月9日,“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10个感动中国的人,河南人占了两个,这就是在麦莎台风中、为救落水者三次跳入巨浪的打工青年魏青刚,和连续12年自强自立、带着妹妹上学的大学生洪战辉。此外,河南还有两位人物被列入候选名单,即为救人而英勇献身的…  相似文献   

5.
陈霞 《新闻窗》2006,(6):109-110
我从事新闻工作已有20多年了。2005年是我感到压力最大的一年,同时也是让我最难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作为一名制片人,参与创办了大型直播节目《百姓关注》。  相似文献   

6.
我进入齐鲁晚报还不到两年,从一个新闻门外汉成为一名职业记者,期间经历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事情。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两件最让我难忘的小事,这里面承载的是晚报人的激情与信念,是一个新记者的成长与挫折,是我所有的感动与收获!  相似文献   

7.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8.
我进入齐鲁晚报还不到两年,从一个新闻门外汉成为一名职业记者,期间经历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事情.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两件最让我难忘的小事,这里面承载的是晚报人的激情与信念,是一个新记者的成长与挫折,是我所有的感动与收获!  相似文献   

9.
大川 《传媒》2003,(5):42-42
读了两年多《读者》,加在一起,50多期,数百万字。若问有何感悟、教益?很简单:感动。不光我感动,相信许多读过《读者》的,也会被一篇篇美文,一个个人物、故事感动的。这从她每期选登的读者“心声”便可看得出来,包括正在狱中服刑的罪犯。 有人说,如今有些人,冷漠多于关爱,麻木多于感动。实在地说,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大概正是透过这种现象,《读者》才有了自己明确的定位,而不是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多年来,她一直坚持真善美的阳光主题,“辛勤地采撷中西文化里最芬芳的花蜜”,用来滋润读  相似文献   

10.
《记者摇篮》2005,(10):21-21
每位记者都有自己的采访方式,每位记者 都有莫逆之交的采访对象,每位记者都有难忘 的采访经历。经历就是财富,您把这些经历记 下来吧, 《记者摇篮》急切地盼着您的文章!我 们在请您的赐稿的时候,给您的大作规定了写 作内容: “一次难忘的采访”,标题由您自拟。 我们之所以开展这样的征文活动,是为了 更好地落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的原则, “一次难忘的采访”也许更能反映记 者实践“三贴近”的风貌,充分展示记者与采 访对象乃至于和广大读者心贴心的思想感情, 这是我们的一个初衷;顾名思义, 《记者摇篮》 是记者的理论和实践阵地,理应更好地贴近记 者,服务记者,为记者提供良好的成长平台,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首次启动“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此后这种方式被各级电视媒体所“抄袭”,毫不夸张的说:“感动”“骄傲”漫天飞舞。对这些“骄傲”和“感动”作出一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一个栏目的产生,总有一定的机缘。对《人民时评》专栏而言,这个机缘就是2005年年初人民日报的编采分开,更进一步说,是人民日报这些年为落实“三贴近”不断推进的新闻业务改革。说这样的话好像有些自重其事。但这确实是人民日报能够开辟这样一个新闻专栏以及《人民时评》能够“高开好走”的背景和动因。自2005年4月在五版视点新闻版推出《人民时评》迄今已刊发了133期。回头看看,时评的发展,尚未辱没“改革”之名。在不久前的《人民时评》作者研讨会上,大家认为,《人民时评》是人民日报贯彻落实“三贴近”,释放新闻生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  相似文献   

13.
赢在深度     
欧世金 《军事记者》2012,(11):11-12
9月9日.“2012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那一晚,我泪流满面,被一个个“最美乡村教师”的故事所感动。由他们,我想到了自己中小学时期的乡村教师,想到了我亲人中的6位乡村教师。这场典礼感动的何止千万人!有主流媒体评价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寻找的是崇高.弘扬的是美丽,传播的是感动,传递的是一种催人奋进、向上的正能量。“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是近期电视荧屏上最美的风景。是全国新闻界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的上乘之作。“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能够赢得人心.主要是赢在深度。  相似文献   

14.
真实动人心     
做记者6年了,我本来以为自己已经炼就一副“铁石心肠”,很少有让我感动和震撼的人和事,一切只是工作而已。但采访“山东好人”的经历改变了这些自以为“成熟”的想法,甚至改变了我的人生观。2005年11月初,《齐鲁晚报》要闻部酝酿在年终搞一次年度人物评选,但在名称上颇费一番踌  相似文献   

15.
一直都说让我们的报纸贴近读者,而且是强调要“贴近,贴近,再贴近”。那么,贴近读者的切入点在哪呢? 一、贴近,首要克服“疏远”。 “疏远”是一种意识。比如,以往长期存在的“报纸是指导者”的观念,虽说强调了改变,但“我说你听”“我写你看”类的报道还是时而见诸报端;新闻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常常不自觉地使用“要求如何”“应该怎样”之类居高临下的口吻等等。  相似文献   

16.
20 0 0年 5月 7日 ,南山图书馆广场天桥上挂出了一条醒目的红色横幅 ,上面写着“2 0 0 0年博士论坛每周日照常举行” ,博士论坛开始了 ,仿佛是期待了许久的喜讯终于来临 ,人们奔走相告 ,尽管这一天是五一长假的最后一天 ,南山图书馆二楼报告厅内依然挤满前来聆听的观众 ,30 0余名读者把报告厅挤得水泄不通 ,过道也站满了人 ,主办单位想给赶来采访的记者找个座位都无从下手。此情此景 ,让出席报告会的记者深感意外感慨万分 ,可是对于博士论坛的组织者和经常参加博士论坛的读者来说 ,这实在是最常见的一幕。1 普及知识、贴近民众南山图书馆自…  相似文献   

17.
过去的9个月,对于罗南英——这位罹患绝症的青海女教师来说,一定是人生中最感动、最难忘的一段时光。2005年3月份,身患白血病的青海省乐都县高店镇河滩寨中心学校语文老师罗南英,在丈夫的陪同下不远千里来到宁波治病。就当生命中出现一丝曙光的时候,60万的巨额医疗费让她不得不选择放弃。绝望之余,她把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和爱凝聚到笔端,开始给他写信。就在这期间,罗南英看到《宁波晚报》关于《给孩子的一封信》的征文启事,于是将其中的4封信寄到了宁波晚报编辑部。6月26日,《宁波晚报》第九版整版刊发了这些信件。接下来的短短7天里,宁波…  相似文献   

18.
一 1989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一版登出了最后一篇40周年国庆征文《情深最是祖国恋》,历时两个月的《共和国与我——国庆抒怀》征文活动到此结束。评奖时,一位评委说:这次征文,不能说篇篇都是精品,但每一篇都有特色,都有自己的个性。一位评委说:昨晚我看了全部征文,很吃惊;文章质量相当高。一位评委说:我们那儿的同志读了征文很感动,有人还把文章剪贴了。听了这些评语,编辑们心头一宽:总算功夫没白用!虽然这只是评委们对“国庆抒怀”的即兴抒怀。真挚的情感总具有感人的力量。这次征文,共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  相似文献   

19.
这几年,“文化”的概念日益扩大,连饮食、服饰、茶、酒都“文化”了。不管文化有几多,与我们一家关系最密切的是书籍;在所有的文化机构中,我们一家跑得最勤的是图书馆。就说我吧,刚工作一拿到工作证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图书馆过过书瘾。第一次去上海图书馆借阅图书的事我至今难忘。  相似文献   

20.
杨彧 《新闻采编》2007,(4):38-38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宣传思想战线改进和加强自身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要贴近就要有创新、有创新才能有贴近。从2005年4月份以来,山西日报“太原新闻”版推出了“走…问…”三组系列报道:2005年4月至5月推出了“走县区问三农”,共刊发12期,见报稿件40余篇;2005年11月至12月推出了“走社区问民情”,共刊发11期,见报稿件40余篇,2006年8月推出了“走市场问品牌”共刊发9期,见报稿件30余篇。这些报道以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省城新闻宣传的亮点。分析这三组“走…问…”系列报道,从策划组织到具体实施,有如下特点:一、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