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一切矛盾着的东西总是相互联系着的,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统一体之中,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数学题中的条件与条件、条件与结论之间存在着差异,差异即矛盾,解题过程就是不断地有目的地和有效地转化矛盾并最终实现解决矛盾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解题就是转化.对问题的转化通常有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2.
富赋 《现代语文》2013,(12):12-13
教育生态学,由美国教育学家劳伦斯·克雷明首次提出,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生”指有生命的、可以培育的生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存、发展、长大;“态”是指形状、样子。“生态”可以理解为可以培育的生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存、发展、长大的样子。在生态课堂里,可以培育的生物体既指学生,也指老师;一定的条件就是学生和老师围绕教学内容来共同营造的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3.
矛盾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狼在它与屠户这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屠户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它们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剩骨”就是这转化的武器,屠户不自觉地运用了它,赢得了转化的时间,而狼的小贪——啃“剩骨”,让自己跟着骨头走,使偶然的因素影响着自己的支配地位。一而再的“缀行”使屠户小失而大得,但却使狼得不偿失。假设狼一开始就向屠户发动攻击,把屠户“恐前后受其敌”由可能变成事实,那么结局又会如何呢?遗…  相似文献   

4.
"生态课堂"的基本涵义、特征及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生态课堂的基本涵义“生”是指活着的,有生命的可以培育的生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存、发展、长大;“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就可以理解为可以培育的生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存、发展、长大的样子。在生态课堂里,“可以培育的生物体”既指学生,也指老师;“一定的条件”就是学生和老师围绕教学内容来共同营造的学习空间。因此,生态课堂就是一种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学习生…  相似文献   

5.
转化是指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变,向着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变.在中学物理里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因素,如运动与静止、内部与外部、直线与曲线、常量与变量以及有限与无限等.如果我们能用转化的观点去看待上述处于对立关系的两个物理因素,恰当地运用转化思想,积极地创造条件,使这些矛盾相互转变,往往能够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生为熟的效果.刘徽和祖冲之把“无限”转化为“有限”,从而创造了“割圆术”,成功解决了圆周率的近似值.这是古人运用转化思想的很好例证.  相似文献   

6.
“生”是指活着的,有生命的可以培育的生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存、发展、长大;“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就可以理解为可以培育的生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存、发展、长大的样子。在生态课堂里,“可以培育的生物体”既指学生,也指老师;“一定的条件”就是学生和老师围绕教学内容来共同营造的学习空间。因此.生态课堂就是二种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学习生活习性的课堂形态。这样的生态系统是作为一个实践活动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系统。即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和谐、自由生长。因而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于其中并释放与升华生命潜能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光与实物微粒同时具有波动和粒子的双重性质,这种性质称为波粒二象性,这是量子力学的实验基础,是二十世纪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科学革命意义的基本概念.多年来在一些广为流传的教科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微观客体中的一对“矛盾”,有人说是一对“基本矛盾”,在这种矛盾中存在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即“波动性可以转化为粒子性,粒子性也可以转化为波动性”等等,笔者认为这些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一事物矛盾的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中论述了这一规律。他在分析事物对立的统一性时指出: 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如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  相似文献   

9.
矛盾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狼在它与屠户这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屠户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它们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剩骨”就是这转化的武器,屠户不自觉地运用了它,赢得了转化的时间,而狼的小贪——啃“剩骨”,让自己跟着骨头走,使偶然的因素影  相似文献   

10.
毛主席说:“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着的双方都不会转化。”我反复地思索要转化  相似文献   

11.
同一性的相对性与斗争性的绝对性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内容、唯物辩证法的一个科学原理,也是我们在哲学教学中公认的一个理论难点。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联系过去讨论中的有关看法谈些粗浅认识,不妥之处希望得到批评指正。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双方之间的两种属性。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结,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表现为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否定的趋向。同一性与斗争性是同时存在紧密结合的。我们所说的同一,乃是相互区别着、斗争着的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没有相互区别和相互斗争着的对立面,当然就无所谓同一,同一只是表示着有差别的东西之间的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同样,我们所说的斗争,乃是互相依赖着、  相似文献   

12.
正视幼儿的生死观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生和死”问题的回避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大盲点,但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又不断地接触到生与死的现象,并由此产生困惑。这些困惑,体现了儿童对生命现象的敏感。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对“生和死”具有朴素的认识。所以,学前教育应正视儿童的生死观教育。生与死的问题不仅仅是科学认识的问题,更是伦理学的问题,孩子提出生死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3.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磁铁的南极和北极相互对立 ,相互依存 ,共处于同一个磁体之中 ;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相互对立 ,相互依赖 ,统一在同一反应中 .对立统一规律在数学中的例子也到处可见 ,举不胜举 .下面 ,我们通过一些典型例子来说明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指导教学所能产生的几个效应 .效应 1: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辩证法认为 :同一事物处于对立的双方 ,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实现转化的因素是条件 …  相似文献   

14.
生与死是生命中的固有矛盾,也是人生哲学之大题。古代西方先哲苏格拉底以其知、情、言、行昭示着对生与死的诠释。他的神圣之死引发了后人对生与死的不尽思考,激励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探寻。  相似文献   

15.
在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结构分析方法中存在着一条通往意识形态批评的路径。这条路径的开辟需要将结构主义分析中的逻辑张力解读为特定社会意识形态内部的矛盾,从而把结构无意识转化为意识形态斗争所造成的压抑的结果。运用这一方法解读《聊斋志异·乐仲》,可以看到,在该文本的深层结构中包含着肯定欲望与否定欲望、肯定母子血亲与肯定父子血亲两组矛盾,这两组矛盾之间存在着既是矛盾的又是可置换的关系。小说从佛教禁欲思想出发对欲望的否定在这里表现为对母子血亲关系的削弱和对父子血亲关系之权威性的巩固,它可以解读为是作者对封建伦理矛盾的一种无意识的和想象性的调和。  相似文献   

16.
数与元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具体地说,在解题时,将常数视为变量,从而达到转化矛盾,巧妙解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转化是指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变,向着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变.在中学物理里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因素,如运动与静止、内部与外部、直线与曲线、常量与变量以及有限与无限等.如果我们能用转化的观点去看待上述处于对立关系的两个物理因素,恰当地运用转化思想,积极地创造条件,使这些矛盾相互转变,往往能够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生为熟的效果.刘徽和祖冲之把"无限"转化为"有限",从而创造了"割圆术",成功解决了圆周率的近似值.这是古人运用转化思想的很好例证.  相似文献   

18.
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也就是教师创造一定的条件,引导学生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转化为自己的真知。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只有实现了这两个转化,才有好的课堂效益,教与学的矛盾是促进这两个“转化”的动力,但是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始终主导着教学过程的进展与发展方向,是影响课堂效果的最根本、最关键和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1化归思想的含义化归即为转化与归结。所谓化归思想,就是指在分析处理问题时,把那些待解决或难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求得原问题的解答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数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无论是在初等数学教学还是在高等数学教学中都应予以关注。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一切矛盾着的东西总是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化归思想正是人们对这种联系和转化的一种能动反映。任何一个数学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20.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与重--史铁生创作中的生死主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史铁生的全部创作中,生与死、命运与人生的思考一以贯之。本文通过对史铁生作品的文本细读和分析,揭示出作家通过文本所呈现出来的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和体悟。史铁生作品中对死亡似乎存在着颇为矛盾的两种态度,存在着一个难解的悖论:一方面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千方百计的选避。另一方面却是对死感到无比的亲切并以死作为无上的福祉;而“生”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既是荒诞、偶然、宿命,是不可克服的人类困境,更意味着一种过程,意味着认真地执著于活着而超越生死!于是,人在生与死之间进行着痛苦的拉锯战和艰难的抉择,认真地体验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