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对新闻作品进行信息分析时,我们不能忽视其中很重要的一种信息——潜在信息。 所谓潜在信息,是指蕴含于新闻事实之中,对受众起情感作用,表现某种事理或倾向性的信息。潜在信息简称潜信息。美国学者赫伯特·甘斯在《确立新闻的决定因素》的著作中对此有过专  相似文献   

2.
新闻作品的结构是新闻作品的内部组织和整体安排。它包括新闻材料衔接过程中的过渡和内在联系,以及新闻材料的选择和整体排列构建。新闻结构是新闻作品的骨架,关系到新闻作品的整体风格和传播效果。结构的合理安排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否则会削弱新闻作品的表现力。视听新闻作品的结构包括三个层次:外部结构、内部结构和符号结构。无论什么样的视听新闻作品都应立足于对新闻事实内在关系的恰当反映;是否有利于新闻作品主题的表达;选择最合适的结构是否符合受众接受能力和习惯这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3.
现场短新闻,顾名思义,一是现场感强,二是篇幅短小(评奖文字作品要求不超过千字)。这样短小精悍的新闻作品,阅读省时,可读性强,读者喜欢;而且能够使版面增大稿件容量,以传播更多的信息,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新闻媒介的历史使命。那末,采写现场短新闻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一、选题要精当现场短新闻,毕竟是新闻中的一种形式。这就是说,记者在确定采访对象时,不能不考虑新闻事实是否适合用这种体裁来表达。有的新闻,现场感可谓强烈,但未必能短。中外新闻史上,都有这样的先例。1956年新华社采写的《当你们睡熟的时  相似文献   

4.
新近报界出现了一种“紧俏新闻”,叫深度报道.这种报道主要通过对新闻背景材料和新闻事实客观的解释、分析,深划地揭示出新闻事实的含义.它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超时空,不仅要说明现在,还要追溯以往,甚至预测将来;不仅要报道现场,还要注意现场的延伸与波及. 二是“全息组合”,带有多元性、偶然性,甚至带有不可知性的信息,在一个完整的理性框架中发挥出最佳效益。三是走向理性.它已不是把一人一事作为写作的对象,而是把与新闻事件有关的人与事,包括跨越数省数国的人与事作为现象  相似文献   

5.
细节是新闻作品的神经,好的细节能使新闻更逼近“真实”的内核有的时候,我们读完一篇新闻作品,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记住的,不仅是主要的新闻事实本身.还附带着那些生动、鲜明的细节。细节和事实血肉相连,彼此不可分割,构成了那些历史名篇不朽的画面。好的新闻作品,尤其是西方的新闻作品常常很注意细节描写。新闻作品崇尚简洁,但为什么还要给细节描写留有一席之地呢?因为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这些事实首先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其次是有权威性的。第三,还应当是具有可读性的。这三点一常常离不开细节描写。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可…  相似文献   

6.
何谓解释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是一种背景新闻,是通过大量使用背景材料,揭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深层意义的一种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在西方很流行,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介也开始较多地使用这一报道形式。解释性报道主要有四个特点:一、在新闻要素“五个W”中,着重点在回答“为什么”,也就是交代新闻事实的背景;二、提供背景性事实,用事实来解释新闻事件,这是与评论的不同2处;三、具有集中、整理的功能,使读者获得完整的信息,满足读者对一详细报道”的需求;四、由于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和说明,因此还具有通俗的特点。在目前清…  相似文献   

7.
王艳玲  郝雨 《现代传播》2004,(4):111-112
如今 ,在广播、电视、报纸等众多媒体中 ,编辑、记者们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 :把新闻做得软些、再软些。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在关注重大新闻事件的同时 ,还要注意日常的平凡小事 ;二是突出强调了新闻的表达形式问题。虽说电视新闻是一种客观报道 ,但事实报道得好坏、信息传播是否到位、是否给人以深刻印象 ,都与表达形式紧密相关。特别是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逐渐加强 ,现代的电视观众已不仅仅满足于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获得信息、知识 ,人们开始试图从中获得精神上的美感与视觉享受。甚至对于一个相对简单的新闻事件 ,电视观众也不满足于在…  相似文献   

8.
判断一幅图片是否有新闻性,就看它是否抓住了新闻事实中的典型瞬间。所谓典型瞬间,大致可分为四种,即:神态典型瞬间;动作典型瞬间;情节典型瞬间;环境气氛典型瞬间。一幅新闻照片,只要抓住一二个典型瞬间。再加上光线、角度和构图的恰到好处,就可以成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 —幅好的图片新闻,至少必须具备三条:一是正在发生或发展着的事物;二是要抓住典型瞬间;三是要有较好拍摄技巧。 纵观报纸上的图片新闻,政治方面的、外交方面的、体育方面的、社会方面的图片新闻的新闻性较强,而经济新闻图片的新闻性就差一些。如今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因此,研究一下如何增强经济新闻图片的新闻性很有必要。笔者不揣浅陋,愿联系实际,分析一下经济新闻图片的新闻性,找一找缺乏新闻性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新闻作品是否应读有主题? 新闻作品要不要、有没有主题? 有人认为,新闻作品是新闻事实的报道,如果提出新闻作品要有主题,会不会使新闻报道失去客观性?而有的报道,特别是那些很简单的事实的报道,很准谈什么主题。  相似文献   

10.
博览     
新闻五要素新说叶春华在《新闻写作》一书中认为:五个W不是新闻五要素,而只是“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这一基本要求的具体化。他认为,新闻的要素也有五个,它们是: 具体性,“指的是新闻必须是具体的,它是客观事实的报道,是用事实来说话的。”真实性,“指的是这些具体事实必须是真实  相似文献   

11.
新闻摄影是人们借助于摄影器材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形象记录,它真实、客观、不容虚构.然而这种客观性并不等于机械复写,而是摄影客体的自然物像与摄影主体的主观意志.理想和情感的有机融合.在这种融合中,情感的作用尤为突出,占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幅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除了用客观形象告诉受众以欲知、应知的新闻信息或事实外,往往能用情感的力量去感染人、征服人、震撼人的心灵,所以在遵循新闻摄影求真、求实、求新、求情、求意等规律时、摄影记者更应注意将新闻事实触发的个人情感灌注于新闻摄影中去.一、主体情感与新闻事实本质真实的内在统一情感是主体评价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种态度  相似文献   

12.
顾名思义,新闻摄影,一是新闻,二是摄影,是用摄影的手段报道新闻。换句话说,新闻摄影是用现代化的摄影手段,通过摄影者的观察、选择,用凝结在画面上典型瞬间的可视形象,报道新闻事实。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以为新闻摄影的基本特性有三:一、强烈的新闻性;二、浓郁的现场感;三、要具备新闻的“五要素”。强烈的新闻性新闻摄影和文字报道,都是报纸宣传和传播新闻的重要手段,各有互相不能替代的作用,二者的共同任务都是传播新闻信息,因而都要遵守同一的原则,即它们所摄取和报道的对象,必须具有强烈  相似文献   

13.
朱巍 《青年记者》2017,(6):29-30
眼下,新媒体内容制作的开放性和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已经使自媒体成为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不过,新媒体中的新闻作品侵权事件时有发生,已经严重影响到媒体融合的健康有序发展. 新闻作品并非没有版权 现在有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新闻作品本身没有版权可言.其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国《著作权法》关于时政类新闻合理使用的规定;二是关于社会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的理论基础,时政类新闻属于公众知情权范畴,不应予以版权保护.笔者对此不敢认同,理由如下: 首先,从立法目的来看,著作权法体系中的“时政新闻”应该指的是事实类新闻,主要是对新闻事件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等纯粹事实性质的描述.实践中,这类纯粹事实性描述的新闻信息占的比例并不大.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社会更关注的是事实类新闻背后的信息,诸如事件背景调查、深度访谈报道、人物报道、事件评论、专家观点等.这些新闻作品的成分比较复杂,大都是基于新闻事实性描述基础上的深入加工,不能按照著作权法体系的时政类新闻标准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4.
论文缩微     
新闻的“新五要素”梁衡在《青年记者》2006年第2 期上撰文说,他给新闻下了一个新定义,即:受众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信息的传播。共包括五个要素: (一)受众。受众在新闻定义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1.没有受众就没有新闻。2.受众决定新闻影响的大小,新闻的影响不靠生花妙笔。 (二)事实。新闻的本质是真实,文学的本质是艺术美感。新闻讲真实,生动则是可遇不可求的。那种“投文学之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作品中,新闻五要素是骨架,是必不可缺少的.但是,如果只交待这么几条,文章就很干巴、枯燥,可读性就很差.新闻事实的过程及其情节,与新闻事实相关的情与景是新闻的血与肉,只有骨肉相连,血肉相依,新闻作品才能丰满、鲜活、感人.要达到这样的写作目的,就必须把新闻写作视为一种再现事实形象的表达艺术,在新闻采写中注意五官并用收集事实形象性的素材,捕捉多方面的感受,并在文章中把自己的知觉感受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6.
新闻采访与写作中的信息观念,有两个基本点:一是承认我们捕捉和表述的是一种信息;二是要努力提高新闻作品的信息含量。随着信息观念的强化,中国的新闻在改革中趋向优化。大量的新闻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新起来、活起来了。名副其实的新闻越来越多。新闻优化,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7.
注意三个环节沈全梅(上海青年报记者):防止新闻失实,我认为要抓好三个环节:①采集事实。记者必须尽可能接近新闻源。排除各种有形无形、自觉不自觉的干扰、作正确而周详的观察。在采访中还要注意本身的态度、问法、角度等,使访问各观而有效地进行。②分析、鉴定事实。要用科学的认识论对事实进行归纳与分析。在这里,新闻人“本质真实”的说法是不妥的。本质总是通过现象去认识的,认识有错有对,无所谓真实不真实。新闻当然要反映事物的本质,但这  相似文献   

18.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特点。这一特性规范了新闻作品不同于理论文章:它不是通过论证来阐明道理,而是用事实本身的意义来说明道理。也规范了新闻作品不同于文艺作品;它有真实的门牌号码,是真人真事,不允许合理想象,不允许张冠李戴。怎样用事实讲话? 可以归纳成四种方法;选择法、概括法、描绘法、浓缩法。下面就新闻写作的选择法做些探讨。选择法,是指在搜集材料时要注意挑选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在动笔时要选择最佳新闻角度去表现。新闻价值是评价新闻素材重要与否的标  相似文献   

19.
从新闻作品内容构成探析新闻的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真实性是个老话题,但也是个难以说清的话题,为此人们总想作出自己的努力,试图说清它。本文试从对新闻作品内容构成的分析入手,力求对新闻真实性的探讨实在一些。新闻作品是作者对新闻事实认知结果的陈述,在这种陈述中,往往或明或暗地表达着作者对新闻事实的评价意见。可见,新闻作品的内容由两部分构成:对新闻事实认知结果的陈述;新闻作者对新闻事实的评价意见。显然,后一部分并不是新闻事实本身具有的信息,它不是新闻,因为学界普遍认为,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而非对事实的评价。前一部分是对新闻事实的陈述,符合我们对新闻…  相似文献   

20.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有个叫得响的开头,还得有一个精采的结尾。这样,才能让读者爱不释手,欣赏你的佳作。写好结尾,能使新闻作品富于严密的逻辑性,给读者以完整、丰满的印象。穆青同志曾在《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一文中,提醒大家:“新闻报道不仅要注意开头,还要注意结尾”。结尾是通常新闻结构中导语、背景、主体、结尾、标题五个组成部分之一。上乘的新闻结尾,不仅可以深化主题,而且还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要让新闻结尾具有深化主题、强劲有力、含意不尽、耐久回味的效果,应当掌握以下几点。紧扣事实不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