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中对于“圆的面积”的认识过程相对单一,而且存在逻辑相悖的现象,因此需要挖掘适合小学阶段学生认知规律的课程资源,丰富关于“圆的面积”的认知活动。通过历史文献考察发现,关于“圆的面积”认识的基本思路是将圆形与直边图形建立联系,除了目前教科书中常见的长方形,还有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中熟知的正方形及三角形。这些直边图形都可以成为直观认识圆面积的课程资源,将此类内容融入数学课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有机会经历“另眼相看”的认识过程,帮助他们积累对以后数学学习有意义的基本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几何综合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几何综合问题做了界定和分类.图形的构成上存在两种形式:隐藏图形形成过程,图形呈现简化;图形的形成以运动变化的方式表述,图形呈现复杂.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归纳两种形式问题的解决策略——前者往往“先分析,再运动”;后者往往“先运动,再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由于受教材静态呈现的局限,以及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影响,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概念内涵和测量本质总是难以理解。网络画板作为动态数学软件和实验平台,属于数学学科的专用人工智能,融合在数学课程中,体现在“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的主题教学中,能精准实现图形运动的过程化、表象与思维的可视化,助力空间观念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信息的呈现方式的视觉化,网络媒介逐渐形成了以视觉性为中心的认知制度与价值秩序,促使了网络“视界政体”的形成.在网络“视界政体”中主体参与网络的行为转变为了“看”与“被看”.网络主体在凝视的“看”与表演的“被看”中迷失自我,被开放的网络媒介所控制.唤醒网络主体在“看”与“被看”中的主体意识,挣脱网络控制成为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培养网络主体“看”与“被看”的自觉意识和能力成为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5.
“运动参与”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领域,也是课程标准的首要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更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念与达成整个课程目标的载体之一。但是,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忽视“运动参与”的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6.
平移、旋转和对称是《图形的运动》部分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学习这些内容,能给学生一种数学的眼光,促使学生在探索和理解“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形成空间观念,积累几何活动经验。结合《图形的旋转》这一课时的两次教学设计及其反思,探寻《图形的运动》课堂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是《丰富的图形世界》.在这一章中,教科书设置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展开与折叠”、“截一个几何体”、“从不同方向看”、“生活中的平面图形”五节内容.初拿教材,感到困惑与棘手.不明白教科书为何如此设置,平面图形还没有学习,就开始了立体图形,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为此认真研读教学目标,领会教科书的设计意图,并进行大胆尝试.既然是“生活中的立体图形”,那就从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开始.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中,不仅课前大量搜集生活中的实物和图片作为教具,还一反往常教学方式,把学生…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中,在集体备课之外,更要深入探究学生学习中的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从而做细、做实教学环节.通常应该透过结果看过程,较真结果对而过程错的“似会”;透过表达看思维,较真想得到而说(写)不出的“假懂”;透过习惯看素养,较真思维定势下的隐蔽性错误;透过方法看领悟,较真概念形成的变异呈现.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下册P41~P43“平移与旋转”。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例,认识生活中的物体有进平移与旋转运动的现象,进而认识平面图形平移和旋转;会计算一个平面图形平移的格。2.使学生体会到图形经过平移和旋转后,是在位置上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变,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3.通过情景图的场景,体会生活中的平移、转运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中的数学无处不在。三、教学重点: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四、教学难点:计算一个平面图形平移的格数。五、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方格纸…  相似文献   

10.
曾德花 《湖南教育》2002,(13):28-28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标准》)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对“空间与图形”的要求是:“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具体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标准》在“数学思考”目标中的要求为:“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依据这些要求,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充分让学生看图形“横看成…  相似文献   

11.
小学音乐教学中,训练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一方面要坚持“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发展听觉作为首要任务;另一方面,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和音乐认知特点,通过音画结合,让听觉、视觉、动觉协同配合,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音乐感知学习。作为技能目标的音乐感知力的培养,其过程应当有美的体验相伴,最终的落脚点应当在“以美育人”上,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2.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3.1.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中,涉及到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问题,而教师在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立方体的展开与折叠中“二次折叠”问题的演示课件时,遇到了制作烦琐、演示过程不流畅等问题.我在这类问题的制作中,探索出了以一个关键点运动带动其他图形运动的折叠方法,这种方法制作简便,使用过程流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用转化的方式”解决图形面积问题,强调通过对比、转化等活动突显度量的数学价值和思想方法。笔者基于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概括了以下四方面的教学现象和误区:现象一:视角差异——空间直觉的牛角尖五年级的学生,受限于认知思维水平,缺乏空间知觉的加工意识与能力,对形体的表象描述还比较依赖于感觉器官的直观体会,还无法自觉建立图形在大脑中的正确映射与对应表征。在本案例中,  相似文献   

14.
动态几何型     
用运动的观点来探究几何图形变化规律的问题称为动态几何问题,此类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图形中的某个元素(如点、线段、三角形等)或整个图形按照某种规律运动,图形的各个元素在运动变化过程中互相依存、和谐统一,体现了数学中“变”与“不变”、“一般”与“特殊”的辩证思想.其主要类型有:(1)点的运动(单点运动、双点运动);(2)线段(直线)的运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内容分析法,时《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核心公民教育价值取向进行考察的结果表明:(1)《思想品德》教科书中,平等意识在新版教科书内容中得以初步呈现,“平等权”位居首位,着重强调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2)《思想品德》教科书中,中国民主的民族特色意识是民主意识本质规定性的特殊体现。(3)《思想品德》教科书中,民主意识内容的呈现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特征,是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有机统一;(4)新版《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核心公民意识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增强与稳定态势。  相似文献   

16.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是初中科学课程的“起始课堂”,是科学课程初小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不符合“新课标”素养立意的要求。因而提出强化概念整合,形成科学观念;重视认知过程,提升科学思维;提炼科学方法,提升探究能力;突出态度责任,彰显育人价值的教学策略,以期提升科学“起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教科书是“铸魂工程”的基础,是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融入教科书有助于学生了解党情,感知党恩,发自内心认同中国共产党,从而奠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社会共识。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12册)为研究对象,以课文为最小分析单位对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梳理,分析“党的领导”相关内容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现实样态,发现“党的领导”相关内容在教科书中呈现数量体现波浪式前进特征,呈现形式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呈现比例凸显语文学科人文属性。立足未来,促进“党的领导”与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科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功能需要加强整体设计,构建科学的内容体系;探究有效教法,增强育人实效性;课内外联动,追寻“知、情、行”统一。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41~42页。目标确定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2.在探索图形或物体的运动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9.
基于格式塔原理的图形创意课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刚 《教育评论》2012,(4):90-92
格式塔心理学中"完形"的概念强调的是视觉经验和判断中的整体认知。本文通过对完形概念及视觉思维的原理阐述,及格式塔原理在图形创意课程中的运用分析,认为空白与不完全、虚形与视觉混合的利用,是完善图形创意课程的有效途径。图形创意课程应深入研究格式塔理论及视觉思维的形式特征,随时代发展而赋予图形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编织了一条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进行互动的纽带,主题活动就是这条纽带的链接点,是课程内容的主要呈现形式.在价值取向上以知识习得为主要目的、在实施方式上以教师为中心、在活动空间上以课堂学习为主的活动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范畴.好的活动,从活动的选择和设计指向上看,应当研究“真问题”;从活动的实施过程指向看,应当是学生“真研究”;从活动的效果看,应当关注学生的“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