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近代译界泰斗及古文大家的林纾,其古文理论之价值亦逐渐被学界所认识。他嗜爱韩柳文,一生沉潜玩味并多有理论阐发,其论韩柳文的涉及面之广、条目之多、论析之精,罕有学者匹及,在韩柳文研究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韩柳文研究法》一书更是较早罕见独以韩柳文作为整体以研究的论著,其研究方法在学术史上可谓道夫先路。但遗憾的是,学界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韩柳文研究法?一书,寄托了林纾为古文保存精华的理想,体现了他在文法与鉴赏两大版块突出的理论成就。文法论,是古文创作的技法理论:立意上,崇尚意在笔先、忌露贵掩;结构上,追求关合照应,制局有法;用字上,讲究锻炼字眼,因字见义。鉴赏论,是古文阅读与批评理论,主要表现为对揣摩创作心理和“博观”、对比等鉴赏方法的运用。?韩柳文研究法?是林纾古文理论的实践,问世后也备受关注,梳理其中文学思想,于文学写作、文学欣赏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近代著名古文家林纾,尝谓“生平不喜论文”。他说:“盖过于高远,必至诋毁古人;过于主张,又足生人攻击”。然而他却洋洋洒洒地发表了许多古文论。就目前所见,有《春觉斋论文》、《韩柳文研究法》,以及朱羲胄记录整理的《文微》。同时,不少论文见解还散见于文章、序跋、书评和信札之中。研究林纾的古文论(下称文论),是研究这位古文家不可或缺的工作。本文就此试作一些粗浅的评说。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桐城派古文屡遭世人的诟病。林纾虽为桐城派辩护,却也“论文不能不取法乎上”(《春觉斋论文·述旨》)。毫无疑问,林纾是想直接从古人那里寻找古文法程,他说:“即桐城一派,亦岂能超乎韩、欧而独立耶?”还引证钱虞山“当力追古学,勿流连今学而不反”的话(同上注),其“取法乎上”,明显具有探本溯源,力追古学的意思。同时,林纾在推奖桐城派之余,对此派文章也有微辞。如云:“桐城之短,在学归、欧”,作  相似文献   

5.
序跋是窥见学者学术思想、性情志趣及学界交游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林纾高度重视序跋的写作,“林译小说”的大量序跋是其启迪民智,探寻救国图存之道的重要载体。在林译序跋中,林纾提出了“变法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一系列重要的理念,是林纾渴求民族自立、自强的“强国之梦”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6.
林纾是闽籍作家,不识英文,却引介“西学”, 而且用的是文言,成为译界奇观。“白话”登台亮相,林纾却对“文言”情有独钟,故有“文白之辩”,因此被文学史疏远。所幸“文言”与“西学”在林纾笔下情投意合,称道者众,为“小说”扶正立下汗马功劳,又与新文学启蒙不期而遇,其文学修为举世瞩目。  相似文献   

7.
林纾与“学衡派”先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敌人,这其中有内在的联系。林纾对包括“新文化派”和“学衡派”在内的后辈人物产生过影响。作为他们共同的老师,不论学缘关系远近,影响大小如何,林纾总以言传身教,或作品流布来影响生徒和后辈。林纾与“学衡派”这种内在的联系可以通过考订三个关键人物对林纾的维护来确证。这三位人物就是吴宓、胡先骕、李濂镗。  相似文献   

8.
1899至1900年,在杭州谋生的林纾出版了首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与魏易合作完成了?黑奴吁天录?的翻译并为?译林?杂志作序。这对林纾的翻译和人生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受益于杭州地区的同乡社交网络,林纾依靠?茶花女?的出版摆脱了困扰其多年的“言说困境”并获得巨大的士林声望。与此同时,受当时学术风气的影响及“助译”等现实条件的制约,为了更好地言说己见,林纾关注的翻译对象渐由西方政史著作转向小说。在杭时期是林纾翻译的重要转折,也为其后来的人生路径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9.
林纾古文论研究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曾是名重一时的文章泰斗,他的文论著作极其丰富,但研究者们往往更关注他的“林译小说”。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结束之前,大陆地区对林纾古文论研究停滞不前,反而在港台地区蓬勃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林纾古文论研究在内容的扩展、方法的提升、角度的丰富都有不俗的表现,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厘清林纾研究中那些含混不清的问题,更准确地界定林纾在传统文学史上的地位,使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10.
安东阳 《考试周刊》2012,(36):16-16
林纾虽然开了外国小说评介的先河,但是其译作受到了鲁迅、刘半农等人的批评,钱钟书也指出林纾的翻译是讹译的代表。正因为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后人对林纾的印象贬大于褒。使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来描述林译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可引导人们对林纾进行合理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和客观的研究。本文分析了林纾现象存在的四方面表征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林纾的“口译者”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纾的“口译”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其实他们也是“林译”作品的重要参与,王寿晶,魏易,陈家麟,普宗巩等精通西,并有着一定的学修养,与林纾合作默契,为林纾能翻译出这些多优秀作品作出了重要贡献,还有其他一些“无名英雄”,我们也要肯定其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应有的地位,当然,他们对林译作品的失误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福州近代文化巨人林纾在民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是民国小说史的首席作家,是捍卫传统文化的反潮流英杰,是福州近代“能轻重时人而取信后世”的文化巨人。林纾应该肯定的不止是翻译,“译界之王”、“译坛泰斗”不足以概括他的历史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纾势将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无疑,林纾是福州近代的文化巨人,他与政治巨人林则徐、思想巨人严复一起,堪称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三巨人”。  相似文献   

13.
“林译小说”中优秀译作很多,其中不少是林纾与魏易合作完成的。魏易精通外语并与林纾合作默契,林纾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高超的文学感知力和创作能力,二人合作打造了“林译小说”特殊的艺术魅力。林纾的成就与魏易密不可分,他们合译的“林译小说”影响深远,在中国近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章士钊的《柳文指要》是一部“文革”期间出版,曾经风光一时的著作。《柳文指要》的中心是“扬柳抑韩”,而其论证方式,则是将柳宗元的思想和1949年后的“新社会”相互参证。就“作意”而言,《柳文指要》当有章士钊企图紧跟新社会形势、证明自己的学术水平、古文水平,以及他作为政客好议论政治等动机。在“文革”“破四旧”的环境中,这部以文言写就,极端推崇柳宗元的著作的出版,主要得力于毛泽东和章士钊的交情以及政治合作关系。《柳文指要》观点的极端性,受到时代的影响,且完全背离了章士钊早年主张“调和”的哲学。从内容到出版,都充分说明:《柳文指要》是一部深富政治色彩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5.
林纾在晚清学界以“狂”名著称,与林述庵及另一林某并称福建“三狂生”。林纾性格狂荡不羁,表现出不与世俗合作的态度,因此屡遭世俗的诽谤。林纾对此虽有所觉察,但狂傲之气至老仍未收敛。林纾青年时期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科举之路,有着很强的功名观念。但由于性格的孤傲、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清朝官场的黑暗,林纾追求功名之心逐渐淡薄,最终从“仕进”走向“隐退”。  相似文献   

16.
明·杨慎、梁佐《丹铅总录》:“李耆卿评文云:‘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这是用四个比喻以喻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的文章风格的评语。再看一则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天·韩柳欧苏》:“韩柳文多似:韩如美玉,柳如精金;韩如静女,柳如名姝;韩如德骥,柳如天马。欧似韩,苏似柳。”这里可以看出,韩柳多相似,成为一组;另外,韩与欧成一组,苏与柳成一组。后两组相似风格的作家中,各取一人,即韩苏。可推知韩、苏等人的风格是相似的,成语中便把他们两人作为代表了:“韩海苏潮”,言韩愈之文浩瀚如海,  相似文献   

17.
《新青年》作者选择林纾作为攻击的靶子,并不是因为对方是所谓“旧派”的代表,而是因为林纾是晚清以来融汇中西新旧文化的典范,《新青年》作者们力图建构林纾作为他者的镜像,一方面紧抓林纾旧派资格问题大做文章,同时也力图全面否定林纾译介西方小说的成就,《新青年》作者们将林纾从“亦新亦旧”的近代文化典范贬低为“不新不旧”的文化落伍者,在争论过程中,无论是《新青年》作者们还是林纾,都努力夺取“亦新亦旧”的文化制高点,而前者的胜利与后者的失势,则清晰地显示出,以《新青年》及其支持者为代表的现代新知识分子,成功地从晚清以来一直主导中国现代化潮流的新派士绅手中夺取了文化的主控权。  相似文献   

18.
林纾研究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相关研究文献众多。收集、整理、分析这些文献,可以对林纾研究的整个历史进行描述。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分析方法,涉及林纾研究的态势、分期、层级、内容,发现林纾研究的成绩和缺憾,并对未来的林纾研究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9.
林纾是清末民初最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学家.《东方杂志》是商务印书馆旗下最为重要的综合性刊物,在它的早期刊发了林纾大量的译作和诗文,成为林纾作品发表的重要阵地.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林纾与《东方杂志》都受到了陈独秀等激进派的严厉批判.林纾致力于译介西学,最终落得个“守旧”之名;《东方杂志》以理性之态度启导国民,介绍西学,也同样落得个不新不旧的“杂乱派”之恶名.  相似文献   

20.
以“林译小说”名世的近代著名文学家林纾,虽然没有写过系统的诗歌理论著作,但在文章、序跋中却发表过不少关于诗歌的见解,人们仍可从中窥见其论诗的宗旨。同时林氏还享有不小的诗名。有人说,林纾的诗、画远胜于他的古文,假使他不事翻译、不做古文,也能在中国名人席上占一个位置。因此研究林纾的诗论和诗作,对于研究林纾全人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本文试就这个方面作一些粗浅的论述,以就教于海内专家、学者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