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乙白莲 《教学随笔》2014,(10):48-48
“二”和“两”这两个数词从意义上说几乎相同,但用法不全一样。“二”表示次序,是序数,如“二月”、“二妹”、“第二”;“二”有时也是基数,表示事物的数量,如“二尺”、“二斤”。“两”除了“两点钟”外只是基数。  相似文献   

2.
二”和“两”都有表数目的“共性”。“二”的“个性”有:(一)表示第二,次第。如:二手货。(二)两样。如:心无二用;“两”的“个性”有:(一)表双方。如:两厢情愿。(二)表不定的数目。如:他真有两下。(三)市制重量单位。  “两”和“二”不仅在意思上同中有异,它们还在用法上有着微妙的“共性”和“个性”呢。  共同之处是:  一、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如“二斤”(但“二两”不能说成“两两”)。  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可用,但“千”在“万、亿”后,用…  相似文献   

3.
“两”在表数量时和“二”的意义相同,但用法不完全一样。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使用它们。⒈“两”是确数,表示事物的多少。“二”不但是确数,而且还是序数。如“第二”、“二年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两次革命”与“二次革命”的意思是不同的。⒉读数目字,读小数、分数时,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零点二”,“五分之二”。⒊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在“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  相似文献   

4.
据我了解,同桌就是一“犯二青年”,碰上“随遇而安”的我,两个人就都“二”了起来。于是乎,我们的大“二”生活开始了……  相似文献   

5.
“二”与“两”《祖国多么广大》(六年制第二册)写有“长江两岸”,《一只小羊羔》写有“第二天”。其中“二”与“两”在学生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常常混淆,有的学生误把“二”说成“两”,“两”说成“二”。那么“二”和“两”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二”指数目字。如五...  相似文献   

6.
漫谈用词     
一、数词“二”的贬义色彩“二”是表示序数的数词,它与其他数词一样,主要用来修饰名词,在一般情况下,表示实实在在的数目,例如,二分钱、二月、二人转、二年级等。用在对人的称谓上,往往表示这个人在兄弟姐妹中依长幼排列的次序,如,二黑、二妞、二叔、二哥、二姐等等。有趣的是,数词“二”在日常的语言交际中,一旦用在某人身上,便与这个人的内在品质发生密切的关系,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说某人有些傻气,做事有些鲁莽,就说他是“二百五”、“二虎”、“二傻子”、“二愣子”;某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称之为“二流子”;某人…  相似文献   

7.
2012年2月22日,中国的大学生们搞出了个“最二节”,纷纷在网上晒最“二”的照片,聊最“二”的经历。(据中新社电)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屈原“二湘篇”的主旨进行了探讨,从创作素材上看,“二湘篇”来源于民间传说,在表现手法上,“二湘篇”以客观描写为主,塑造了鲜明的艺术现象,从文章体制来看,“二湘篇”是祠神的祭歌,写得短小精悍。  相似文献   

9.
在表示被动关系时,二词用法相同,但“吃”更强调不幸;在表示因果关系时,二词均可用在因果复句中表示原因,但“被”还可以表示“结果”;“吃”常用于“遭受”义,而“被”没有这种用法;就总体而言,“被”常用作书面语,“吃”则带有浓重的口语色彩,故二词有显的野之分。  相似文献   

10.
1+1〉2     
汪澍 《少年读者》2008,(6):30-30
在数学王国里,“一加一等于二”确实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很多同学听到“一加一大于二”这个观点,可能会提出质疑:“一加一只能等于二,怎么可能大于二呢?”请大家耐心听我讲下去——  相似文献   

11.
从古代“仁者,人也”的定义可以看出,“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亦即是说,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那么在这种“二人”对应中,个体时时处在“他人”的定义与评价中,虽然我们表面上并不否定个体拥有自我评价的权利,但实际上这样的评价往往不具合理性,只有通过“人伦”关系或集体来定义“自我”才是合格的。用渠道化的“二人”关系去定义任何一个“个体”,单个“个体”的存在似乎没有合法性,也是不可想象的。照此推理,生活在这种个体无法逃脱的“二人”关系网中,被定义的一方也易于被企望做一个沉默不语的人,如果我们惯于相互定义,双方自然都会被物化,那么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人”。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文坛,张承志、张炜“以笔为旗”,大力张扬审美浪漫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本文试结合“二张”的文本。从“审美浪漫主义”和“文化守成主义”二方面考察“二张”的文化审美心理,以求进一步揭示出“二张”文化现象在当今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加速发展坚持“三上”投入“二次创业”朝阳区教育局职教科“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是近几年来朝阳区职教坚持的工作目标。进入90年代,我区职教又投入“二次创业”,在“提高”二字上狠下功夫,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一、上规模,完善“重点”,形成职教新格局我区...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一元二次不等式”,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希望提供给教师思考这些问题的不同维度.首先,介绍“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内容分析与定位;在此基础上,体会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主要目的;进而讨论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两种基本方法,并进行比较.目前,关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通常有三种安排,我们分析了这三种安排的利弊;最后,我们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畅 《教学随笔》2016,(3):142-142
在当代文化潮流下,人们所熟知的“二”已由单纯的数字义引申出“次等”义,又衍生出“愚笨”义而后发展出“呆萌”义,本文主要对“二”由一个数词发展为一个形容词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探讨“二”在当代社会中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熠熠生辉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6.
高中第五册课本第四单元“阅读练习”讲到古代诗歌的诵读时说: “我国古代诗歌的节奏,与句式有密切关系,一般四字句是两拍 (“二、二”式)五字句是三拍(“二、二、一”式);七字句是 四拍(“二、二、二、一”式)。”其实,古诗歌诵读的节奏,并 不如此机械呆板。 首先,古诗词的名式并不限于四、五、七言,还有短到二、三 甚至一言的。如《诗经·式微》:“式微、式微 胡不归?”《桓 灵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兼有一言的,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撞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长句则有多到八、…  相似文献   

17.
上法律课,我们法律老师有个癖好,喜欢提问,提问之前必高声重复一遍问题。有一次正在上课,突然老师又提高声音开始提问,所有同学都恐惧地盯着老师,唯恐被喊到。“25号!”老师点道。一片沉默(二呆正在发呆)……“25号———二呆!来了没有?”老师重复道。刷!整个教室的人都看着二呆。“没来!”二呆大叫。全班人愣了!不过很快开始佩服二呆的勇气了。“怎么没来?”老师又问。“他病了!”二呆无奈,只得撒谎,全班一阵哄堂大笑。“你是他宿舍的吗?”对于莫名其妙的大笑,老师也被搞糊涂了。“是的。”面对老师的盘问,二呆脸都绿…  相似文献   

18.
《江苏教育研究》2014,(4):F0003-F0003
“激智砺行”是南化二中的核心理念——“激智”,激发智慧;“砺行”,磨砺行为。学校的德育工作便是始终围绕“砺行”二字展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著”字的介词性质提出新解,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开始出现的介词“著”,它的含义不是语法学者们所讲的“在”、“于”的意思,而是“之于”二字的合音。当“著”字在未带宾语的动词后面时,则当“之于”二字来理解;当“著”字在带有宾语的动词后面时,则“之于”二字可省略其一,或当“之”字讲,或当“于”字讲。也即是说“著”即“诸”。文章用《世说新语》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他书籍中的诸多例子验证,无不如此。  相似文献   

20.
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校徽图案以“枝江”二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ZJ”组合而成,同时巧妙地融入了“1中”二字和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阿拉伯数字“1”和汉字“中”相辅相成,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