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茅盾小说创作的转变 《蚀》三部曲是作者经历了人生后的结果,但这段人生并未经过理性的整理;《蚀》通过梅行素对革命的追求来改变《蚀》的暗淡包彩,但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有“突变”的痕迹;《路》和《三人行》希望给人物指明一条正确的出路,但仍缺乏生活体验,具有初期左翼创作的通病;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将生活与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走向了成功。  相似文献   

2.
1 茅盾小说创作的转变 《蚀》三部曲是作家经历了人生后的结果,但这段人生并未经过理性的整理;《虹》通过梅行素对革命的追求来改变《蚀》的暗淡色彩,但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有“突变”的痕迹;《路》和《三人行》希望给人物指明一条正确的出路,但仍缺乏生活体验,具有初期左翼创作的通病;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将生活与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走向了成功。  相似文献   

3.
1 茅盾小说创作的转变《蚀》三部曲是作家经历了人生后的结果,但这段人生并未经过理性的整理;《虹》通过梅行素对革命的追求来改变《蚀》的暗淡色彩,但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有“突变”的痕迹;《路》和《三人行》希望给人物指明一条正确的出路,但仍缺乏生活体验,具有初期左翼创作的通病;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将生活与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走向了成功。  相似文献   

4.
1 茅盾小说创作的转变《蚀》三部曲是作者经历了人生后的结果,但这段人生并未经过理性的整理;《蚀》通过梅行素对革命的追求来改变《蚀》的暗淡包彩,但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有“突变”的痕迹;《路》和《三人行》希望给人物指明一条正确的出路,但  相似文献   

5.
李平 《当代电大》2002,(7):10-12
1 茅盾小说创作的转变《蚀》三部曲 (《幻灭》、《动摇》、《追求》)是作家经历了大革命的实际运动后的结果 ,但在创作中对于这段人生并未经过理性的整理 ,自然主义的痕迹很重 ;在《虹》的创作中 ,作者希望通过梅行素对革命的追求来改变《蚀》的暗淡色彩 ,但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有“突变”的痕迹 ;具有“革命小说”特点的《路》和《三人行》则希望给人物指明一条正确的出路 ,但又缺乏生活体验 ,具有初期左翼创作的通病 ;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 ,将生活体验与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 ,终于走向了成功。2 《林家铺子》倒闭的…  相似文献   

6.
1 茅盾小说创作的转变《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是作家经历了大革命的实际运动后的结果,但在创作中对于这段人生并未经过理性的整理,自然主义的痕迹很重;在《虹》的创作中,作者希望通过梅行素对革命的追求来改变《蚀》的暗淡色彩,但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有“突变”的痕迹;具有“革命小说”特点的《路》和《三人行》则希望给人物指明一条正确的出路,但又缺乏生活体验,具有初期左翼创作的通病;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将生活体验与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终于走向了成功。  相似文献   

7.
1 茅盾小说创作的转变 《蚀》三部曲是作家经历了人生后的结果,但这段人生并未经过理性的整理;《虹》通过梅行素对革命的追求来改变《蚀》的暗淡色彩,但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有“突变”的痕迹;《路》和《三人行》希望给人物指明一条正确的出路,但仍缺乏生活体验,具有初期左翼创作的通病;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将生活与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走向了成功。 2 《林家铺子》倒闭的原因和林老板的形象 (1)《林家铺子》倒闭的原因不是因为林老板无能,而是那时的社会所造成的。第一,是由  相似文献   

8.
1 茅盾小说创作的转变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是作家经历了大革命的实际运动后的结果,但在创作中对于这段人生并未经过理性的整理,自然主义的痕迹很重;在《虹》的创作中,作者希望通过梅行素对革命的追求来改变《蚀》的暗淡色彩,但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有“突变”的痕迹;具有“革命小说”特点的《路》和《三人行》则希望给人物指明一条正确的出路,但又缺乏生活体验,具有初期左翼创作的通病;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将生活体验与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终于走向了成功。  相似文献   

9.
李平 《当代电大》2003,(7):12-14
1 茅盾小说创作的转变《蚀》三部曲 (《幻灭》、《动摇》、《追求》)是作家经历了大革命的实际运动后的结果 ,但在创作中对于这段人生并未经过理性的整理 ,自然主义的痕迹很重 ;在《虹》的创作中 ,作者希望通过梅行素对革命的追求来改变《蚀》的暗淡色彩 ,但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有“突变”的痕迹 ;具有“革命小说”特点的《路》和《三人行》则希望给人物指明一条正确的出路 ,但又缺乏生活体验 ,具有初期左翼创作的通病 ;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 ,将生活体验与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 ,终于走向了成功。2 《林家铺子》倒闭的…  相似文献   

10.
1 茅盾小说创作的转变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是作家经历了大革命的实际运动后的结果,但在创作中对于这段人生并未经过理性的整理,自然主义的痕迹很重;在《虹》的创作中,作者希望通过梅行素对革命的追求来改变《蚀》的暗淡色彩,但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有“突变”的痕迹;具有“革命小说”特点的《路》和《三人行》,则希望给人物指明一条正确的出路,但又缺乏生活体验,具有初期左翼创作的通病;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将生活体验与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终于走向了成功。  相似文献   

11.
李平 《当代电大》2001,(7):9-11
1 茅盾小说创作的转变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是作家经历了大革命的实际运动后的结果,但在创作中对于这段人生并未经过理性的整理,自然主义的痕迹很重;在《虹》的创作中,作者希望通过梅行素对革命的追求来改变《蚀》的暗淡色彩,但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有“突变”的痕迹;具有“革命小说”特点的《路》和《三人行》则希望给人物指明一条正确的出路,但又缺乏生活体验,具有初期左翼创作的通病;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将生活体验与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终于走向了成功。  相似文献   

12.
1 茅盾小说创作的转变《蚀[三部曲是作家经历了人生后的结果,但这段人生并未经过理性的整理;《虹》通过梅行素对革命的追求来改变《蚀》的暗淡色彩,但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有“突变”的痕迹;《路》和《三人行》希望给人物指明一条正确的出路,但仍缺乏生活体验,具有初期左翼创作的通病;而《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将生活与理性分析结合在一起.走向了成功。2 《林家铺子》倒闭的原因和林老板的形象1)《林家铺子》的倒闭,不是因为林老板无能,而是那时的社会所造成的,第一,由于战乱,资金周转不灵,财源枯竭;第二,由于小铺的主要对象农民生活日益  相似文献   

13.
<正> 《子夜》是茅盾的成名作。在此之前他虽然已创作了《蚀》三部曲、《虹》、《三人行》、《路》诸小说,但那大抵都是写时代风雨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姿态的,是他“真实地去生活,经历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一幕”之后,有所感,而要“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光”(《从牯嶺到东京》)的结果。说到底,这些  相似文献   

14.
黄海林 《文教资料》2007,(24):96-98
本文从人物遭际、创作心声、生活体验等方面考察《雷雨》,认为作品蕴含着揭示人生残忍、悲悯生命冷酷的主题。作者因发现人生不可避免地遭受着残忍,由此而产生痛苦,生出怜悯和悲伤之情。作品暴露了人类生存的困境,引导人们去思考和体验残酷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中文自修》2005,(12):16-18
茅盾有自己的文学信仰,那就是文学要“反映人生并指导人生”,从20年代的《蚀》、《卖豆腐的哨子》到30年代的《子夜》《林家铺子》再到40年代的《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风景谈》,茅盾以他丰富的创作实践着“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绘制了一幅幅多彩的时代人生画卷。走进这些作品,走进作品中的人物,我们似乎仍能感受到那风雨飘摇年代的动荡不安,各色人物的苦闷和挣扎,以至最终摆脱困境,走向新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茅盾的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和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呈现出的是“经验了人生而写作”。中篇《虹》则是由“经验了人生而写”向“分析了人生而写”的转变。《子夜》、《林家铺子》、及“农村三部曲”,是茅盾创作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学发展的丰碑。  相似文献   

17.
刘慧 《现代语文》2009,(11):94-95
白先勇在他的小说集《台北人》中通过对琐碎的生活和普通的人生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不同人物背后所蕴藏的普遍人性和人生无常。而白先勇的这一创作特色的形成,是受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影响的结果,更是社会的变迁和他自己的人生阅历的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18.
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道理,每位演唱者在刻画歌剧中同一个人物形象时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与表现,但刻画人物形象绝不仅限于模仿,而是要在了解人物真实外表、性格、生活环境,人生经历等情况下,再通过自己娴熟的演唱技巧和表演去刻画,这样刻画出的人物才形象生动,深入人心。下篇将以歌剧《唐璜》的选段《让我们携手同行》为例,根据自己的演唱体会,讲述如何以(创作背景,作品分析,二度创作)三部分入手,成功刻画这一选段中采莉娜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9.
时代女性形象是茅盾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茅盾通过《蚀》、《虹》、《腐蚀》等小说的创作,真实地再现了“五四”落潮后的时代女性在新的历史转换中的人生演变轨迹。这一母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它与茅盾早年投身妇女运动、《红楼梦》女性现的影响以及作者深层的文化心理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传统研究者一般认为马致远的《汉宫秋)是一部忠君爱国剧.但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遭际、作者创作的思想倾向、以及《汉宫秋》的艺术手法及各色人物殊途同归的命运着眼则会发现.《汉宫秋》迫切要传达的是历史的虚无感与人生的悲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