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居渊先生研究焦循学术思想已20多年,其青年时代即受到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亲传弟子沈延国先生的教诲,后又得到复旦大学朱维铮教授、章培恒教授、潘富思教授等著名学者的传授与指导,加上居渊先生天资聪慧,刻苦勤奋,埋首耕耘,因此其对焦循的易学以及其整个儒学思想具有深刻独到的理解与领悟。焦循之学素称难治,然而当我们仔细展读陈氏所著《焦循阮元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一书,即可相当清楚明白地认识焦循学术思想的全貌,真正体会到焦循作为开启经学和诸子学新局面的领军人物,其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正如作者所指…  相似文献   

2.
虞翻易学依托《周易集解》得以留存于世,虞氏《易》注讲究卦变、互体、半象、飞伏等条例,《易》注术语丰富。这些术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位、中、应、承、乘、旁通、比等术语是对先秦易学术语的赓续,隔、半象、消息卦衍卦、成既济定说等术语和体系,则是虞氏对汉代易学的吸纳与新变所在,梳理虞翻《易》注的术语系统,有利于厘清虞翻易学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3.
在易学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被称为“宋易时期”。所谓“宋易”,乃是针对“汉易”而言,是基于宋学与汉学相对的易学学风和阶段的划分。宋学特别是宋代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对易学的研究分不开的。理学主要是心性之学.注重探讨性命义理,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就是《周易》的经传。  相似文献   

4.
杨慎没有专门的易学著作,但有大量的讨论易学的考论性文字。杨慎祖父杨春始治《易》,于是受业者相继,取科第不绝。其父杨廷和深于《易》,杨慎自己也以《易》中试。此外,在杨春教授之外,杨慎另得福建乡进士魏浚易学之传。他之所以不注《易》,乃以经传言性命之详,不愿屋下架屋,而以刊谬正误为意,认为此亦关系至理。杨慎易学以明象为先务,对《周易》字辞音义多有考订,多有独到之见,颇能启人之思,但又时有穿凿附会。他辨疑宋代易图,实开清辨易图之先声。他考订《易》韵读,创新古音学,在音韵学上承上启下,贡献良多,开清初顾炎武《易音》之先。杨慎伪作《古文参同契》,又创商瞿为蜀人之伪说,影响甚大。在易学义理方面,杨慎也有独得之见,如其性情不离之说即得力于易学。杨慎易学开蜀学之新风,在全国易学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道德“何以可能”是中外思想家思考很重要问题之一。孟子曾言“人与禽兽相异者几希”,这个“几希”就是人的道德行为。换一句话说,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人可以有自觉的道德行为;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法制和道德构成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两根“支柱”,在一定意义上,“道德”更具有根本性。  相似文献   

6.
赵宾是蜀地早期的易学大师,在易学史上留下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赵宾本人精通数理,长于思维,其象数易学在当时已轰动一时。历代学对他的易说的辩驳或阐释,既是时代风尚的一个折射,同时更反衬出赵宾是一位值得重视的易学大师。  相似文献   

7.
《周易》凝聚了中国古代先民理解世界的智慧,它奠定了中华明的根基,所以古人称赞它是大道之源,群经之首,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始终。历代贤哲非常重视对《周易》的诠释,解易之作汗牛充栋,可以说易学诠释史与中国古代明史的发展相伴随,由此可见对易学史的研究在中国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汪学群研究员所《清初易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版,47万字)为易学史研究园地增加了一朵新葩。  相似文献   

8.
<正>五十余年,我学易研易论易,付出不少心血。而今退居珞珈山,安度晚年,于易学仍时有萦怀。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全国掀起的"周易热",我的《周易》研究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阐述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突出地位与作用,意在促使易学研究步入健康发展轨道。长期以来,《周易》文化价值受到严重的人为扭曲,在社会上被视为单纯的占卜之书,故不可不辨。为此,全面剖析《周易》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元价值的冲击,道德问题和道德信仰已经引起社会和学界的热议。传统道德信仰受到"文革"后期对神圣化的解构和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对物的崇拜的遮蔽的严重冲击。在这样的转型时期,道德教育却是后知后觉、缺乏正确的应对。其原因在于理论上未能给予人们形而上的回应,没有对人的终极关怀予以足够的重视:人为什么要过道德的生活?人为什么要信仰道德?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当下道德信仰建构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吴廷翰论道以《易》为宗,以孔子之言为准的思想,是对以往易学和经学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发展,其理论针对性是批评程朱以阴阳为气,以道为理的理本论思想,以及朱熹易学以图解《易》的治《易》方法。这亦是对张载、王廷相以来的气学理论的继承发展,体现了其经学与气学的结合,在明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中华传统道德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是一个不容绕过的严肃的历史性课题。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确认中华传统道德的现代意义的态度与程度如何,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传统道德与中国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力度如何,以及在关键性环节促进中华传统道德向现代化转换的深度如何,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快慢与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12.
正什么是理想人格,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想人格是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表现在道德典范人物(君子与圣人)身上的一定道德要求的概括和总结,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从理论上讲,它可以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共有,是人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的目标(辛亚民:《君子与圣人——论〈周易〉的理想人格》,《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而对于儒家来说,"君子"就是理想人格,是为人修身应该追求的目标,是终生  相似文献   

13.
论中华文化中和谐思想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中华文化中和谐思想现代价值吴来苏一个合理社会,人们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重视社会和谐与社会道德、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秩序关系等方面极为丰富的伦理思想,构成...  相似文献   

14.
《白鹿原》在对民族历史勾画中深藏着儒家文化内蕴,其中不乏对儒家文化道德性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又不可避免地与人类生存自然性产生冲突。这种既对儒家文化道德性认同,又追求人类生存自然性的纠结在主人公白嘉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本文以《白鹿原》的主要人物白嘉轩为切人点,浅析儒家文化道德性与人类生存自然性的纠结冲突。  相似文献   

15.
当生命与道德原则发生激烈冲突而无法两全时,是保全生命而舍弃道德原则,还是舍弃生命而维护道德原则?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干百年来,一批批志士仁人临危不惧、慷慨赴死,以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曲曲壮歌,体现了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精神品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舍生取义精神,对于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与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苟子说:“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苟子·正名》这话道出了人们喜生恶死的心态,反映了人们共同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儒家的道德之学方光华儒家的道德之学,大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分析了人的特性和人的存在状况人在宇宙中处在什么样的地位,人有什么特性,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共同关心的问题。各家各派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并不一致。道家庄子就认为,人在宇宙中好像毫毛依附在马...  相似文献   

17.
正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卒于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死时41岁。他早年师从梁人焦延寿学《易》,是汉代易学象数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元帝时《京氏易》为官方推崇,东汉光武帝所置今文十四博士中也有《京氏易》,由此可见京房及其学说在汉代的影响。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等书著录,京房易学著作十分丰富,但在后世流传中大都亡佚,今仅存清代王保训辑录的《京氏易》八卷、《京氏易传》三卷传  相似文献   

18.
瑞典杰出的电影导演英马尔·伯格曼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导演之一,他在30余年里导演的一系列情节复杂、寓意深刻的影片使其声誉日隆,遐迩闻名.他的影片均为自编自导,通过描写人与人、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探讨道德问题,具有十分独特的风格,堪称一代大师。英马尔·伯格曼于1918年7月14日出生在瑞典的乌普萨拉,父亲是路德教派牧师,他在极其严格  相似文献   

19.
从政道德,人们习惯地称为“官德”、“政德”,属职业道德范畴。它是每个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的反映。笔者以为今天的政治道德建设,需要挖掘与借鉴中国古代政治道德的有益经验。而这种挖掘与借鉴有三点是不可忽视的。一、不要忽视原始儒家倡导的“德于天下”。...  相似文献   

20.
儒家道德文化与现代化文献良道德作为调整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舆论控制武器有其政治价值与方法论价值,在政治价值选择和运用上,有严格的时空界线。同一现象,在不同时代,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与地区可能出现不同的道德判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