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我们对教学环节进行解剖就会发现,无论是课文导入、背景介绍、课文分析、语言品味、迁移运用等多板块的展开,还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知识点的落实都需要“体验”这个要素的介入。下面结合课堂教学略作说明。1.在词语中学习体验。我们可以让学生把一篇课文中的词语整合起来去理解和应用,在合成运用中加深对词的体验和感知。这比学习单个词语的效果要好得多。陈钟梁老师在教《背景》第一段时是这么做的:先讲“祸不单行”、“奔丧”、“变卖典质”、“惨淡”、“赋闲”等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根据意思默写词语,再让学生用有关词语复述课文。…  相似文献   

2.
在阅读教学中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引导学生从课题着手,质疑问难,引出正文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感知课文的谋篇布局,培养学生理解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并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结合上下文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低年级的课文内容虽然浅显,但有些词语的内涵却非常丰富。注意到了这点,就会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们清晰地听到词语“开花”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一、初读初读的任务是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学习生字新词。让学生一接触课文就认认真真地读书,很快地感知文章内容,这是培养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的起码要求。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主要方法有:①抓住课题的重点词语,捕捉课文内容。如《飞夺沪定桥》要抓住“飞夺”一词;例、站)要抓住“小”;《捞铁牛》要抓住“捞”来体会课文的内容。②从课后思考题体会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把阅读课后思考题做为阅读的一个内容来研究体会。③抓课文的重点。如抓住文章的重点段、总起段、中心句等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④归纳段意,研究课文的…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第二学段词语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如何让词语教学充满灵性呢?一、借助表演,感悟词义教学《金子》时,我首先让学生从课文一、二自然段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让学生把这些词语写下来。结果学生自读课文后写出以下词语:“蜂拥而至、一无所获、扫兴离去。”通过朗读,在基本理解词语意思的基  相似文献   

6.
绘形。有些词语所表现的景物,生活中不常见,教师可通过简笔画,勾勒物体形状,让学生来理解这个词语。如教“帐篷”时,我画了一幅示形图,然后指名来解释词语,学生解释得很好。   绘色。用彩色粉笔简单描绘现实生活中的有关景物,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如教“苍”字,我用彩色粉笔画了一棵青松,然后问苍松的“苍”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出“青色”的意思。   绘景。联系上下文意思设计简笔画,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作用,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如教《咏柳》一诗,我设计了一幅简笔画…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文言文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但文言文在词语、句式等方面,与现代白话文差别较大,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四读”法教学,效果颇好。一、引领学生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由于文言文语言的特点,要让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主要的途径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感受文言…  相似文献   

8.
讲解词语,重要的是要把词语的含义讲准确,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词语用法的基础。所谓把词语讲准确,就是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讲清讲准词语在具体课文里的真正含义,让学生对这个词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都有正确的理解。在学生的作业中,由于他们对词义理解片面而造成词语运用上的毛病并不是少见的。譬如,我在学生的作业中看到这样的句子:“天汾小学是举世闻名的。”“下课了,老师溜出教室。”显然,句中“举世闻名”、“溜”两词都用错了。“举世闻名”就是名闻全世界,用它来说明—个小学是大词小用;“溜”,是偷偷地跑开的意思,含有贬义,用它来说明老师走出教室就不恰当。学生这种运用词语的毛病,是与教师没有真正讲清楚这些词语的意思有关的。怎样把词语讲解准确呢?我认为,认真备课,教师先弄懂课文里词语的含义,是讲清讲准词语的先决条件。在备课时,教学参考书上的词语解释可以参考,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因为在一篇课文里,  相似文献   

9.
一、质疑——趣中感知课始,在理解“揠”字意思后,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我想知道是谁在拔苗?我想知道那人为什么要这佯做?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 问题源于学生,自然激起了学生求解的欲望。于是,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听,寻求答案,自然格外认真,从而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二、究图——趣中理解 1.利用图画诱思。学习课文时,首先要重视对  相似文献   

10.
和劼 《甘肃教育》2011,(2):68-68
一、在教学情境中感知美 1.凭借插图展现美。课文插图以形象、直观的画面展示了课文内容,恰当地指导学生看图,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学《西湖》一文第二自然段,我让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根据文章中的“绿”、“青”、“浓”、“淡”等词语,体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带给人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1.
如果将阅读教学按教学过程分为“感知”、“理解”、“运用”三个阶段的话,那么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个突出的弊端,那就是对第一阶段的教学即"感知"课文很为粗略。由于感知不够充分,学生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课文内容的表象,因此,接下来的深化阅读和深入理解也就失去了基础,长此以往,造成阅读教学“耗时多,效率低”。因此,在阅读教学第一阶段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形成课文内容的明晰表象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为了让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好习惯,我探索出随文识字“五步法”。下面以《天鹅》的第一课时为例,谈谈这种方法的操作步骤。第一步:找出处读句子,初步感受词语含义。我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请学生把需要学习的生字在书中圈出来。同时,孩子们也将带有“洁”字的词语“洁白”标了出来,引导孩子读这个句子,初步感知“洁”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采用以段落为界限 ,逐段讲解分析的方法行之已久 ,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课堂上多见这样的过程 :先让学生读一段课文 ,接着根据这一段内容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作出评价 ,随之板书有关词语 ,再问板书的词语是什么意思 ,如此循环 ,一段段地讲完课文。笔者以为 ,小学阅读教学完全可以冲破以段落为界限的讲读方式。这是因为 :学生拿到一篇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质疑和教师的适当点拨 ,在初读阶段就可以达到了解课文概貌的目的。一篇文章的分段书写 ,是为了显示文章的层次。在初读感知课文内容时 ,可用来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14.
设计理念西湖风光秀丽,人文底蕴深厚,学生早有耳闻,而《西湖》这篇课文,用优美简洁的语言为学生铺设了一条通向西湖的心灵之路。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要立足教材,放眼西湖,创设西湖文化背景,让学生、文本、风景、文化有机融合。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领略美1.扎实初读,感知语言。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两点。第一、要让学生充分熟悉语言。本课一共有23个生字,在初读课文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感知一些词语的意思。如:层层叠叠、放眼远眺、心旷神怡、典雅等。第二、把检查指导初读课文和学生整体感知领略…  相似文献   

15.
一、设置环节,鼓励质疑。学生有疑问,才会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安排质疑的环节。为此,我们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学生去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开始时我总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出这样一题: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请写下来,问题越多越好。起初学生只能提一些词语意思,或不着边际的问题。心里想想总觉得有点恼火,认为学生启而不发。  相似文献   

16.
〔教例〕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   2 指导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认识客观事物。   3 进行关联词语运用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破题开篇 ,介绍背景  板书课题后 ,引导学生理解“之”的意思。简要介绍课文的来源和三国时代的有关情况 ,如“三足鼎立”、“刘孙联合”等 ,帮助学生了解这次战役的起因和双方态势 ,以利于理解内容。  二、自读自悟 ,质疑问难  让学生各自朗读一遍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掌握生字读音 ,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然后再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一遍 ,边读边想…  相似文献   

17.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年级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级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怎样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呢?一、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理解词是语言的最小单位,它具有概括性。一些词语的意义往往在课文中已表达出来了。因此,理解这些词语,可以用书中的语言文字去理解。如《说勤奋》一文中,有一段描写生物学家童第周刻苦学习的文字:“第…  相似文献   

18.
怎样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呢?“以问促读”是个好办法。所谓“以问促读”,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熟读精思,不仅读课文内容,而且在读书过程中逐步具备独立阅读能力。下面举一例为证。本学期,我用“以问促读”法上了《将相和》一课,效果很好,整个教学分三步。第一步,设计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初步感知课文。简介时代背景后,我让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初读课文:1“将”是谁?“相”是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将相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是怎样和的?问题很简单,目的是让学…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熟练、饱含感情地诵渎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蝴蝶谷”名称的来历,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蝴蝶谷迷人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宝岛台湾之情.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知、体会蝴蝶谷的美.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情境,感悟文章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学生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已经读通、读熟了课文,课文中的这些词语大家还记得吗?(课件出示词语)  相似文献   

20.
过去,我在词语教学中,往往使用陈旧的教学方式:在讲解课文前或在教课中,把课文中的词语一一找出,解释在黑板上,让学生抄下来,在自习课时哇哇哇地死记硬背,并美其名曰“扫清课文中的障碍”。这样,一本书教完,学生抄的词语满本,背得学生头昏眼花。到了期中期末复习考试,很多精力也花在背诵词语解释上,浪费了时间,加重了学生负担,而学生对词语的意思,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