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天上自然课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同样都是萝卜,但是放到水中的时候,有的浮,有的沉。我们都对这种现象很感兴趣。老师让我们成立个小组,自己研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我的发现     
星期二下午,又到了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同学们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王老师拿来了两根红红的萝卜,一根大的,一根小的。王老师问我们萝卜放入水中会怎样,沉还是浮?有的同学说会浮,有的说会沉,还有的说大的沉,小的浮。王老师神秘地一笑:“是不是这样呢?”于是我们动手把胡萝卜放入水中,大的胡萝卜浮起来。小的沉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刘老师正在讲《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内容。刘老师为了让小学生理解“通过使用在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中的鸡蛋浮起来,从而知道通过改变水的密度能够改变水中物体的沉浮”这一科学道理,特意设计了一个课堂观察实验:给每个实验小组提供鸡蛋、烧杯、盐、水,让小学生亲自动手探索怎样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各小组的同学十分投入,认真地做实验,忽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我们组的鸡蛋在盐水中总是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浮着的。我把鸡蛋的大头朝下放在烧杯里,它又反过来大头朝上了。”我也发现了这种现…  相似文献   

4.
最近,听了一位教师的科学课,内容是“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之前,教师首先提出要求:“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木块、泡沫、塑料、铁块等材料,请各小组先挑选其中一种,然后在小组内合作完成物体下沉的实验。”话音刚落,各小组就忙开了。只见其中一组学生马上你争我抢起来,有的抢木块,有的抢泡沫,有的……  相似文献   

5.
《自然》第二册《水能溶解别的物体》一课中的两个实验改进如下:其一:课文第四自然段,其意思是让学生通过对灰锰氧放进水中的观察,得出灰锰氧放入水中是均匀分散的结论。学生在解释这一现象时会说:水变红了;灰锰氧溶化了。但总答不上均匀分散这几个字。其原因是缺少比较参照物。我在教学之中采用对比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我用搅拌好的鸡蛋放入水中(有沉,有浮,有的悬在水中)与灰锰氧溶液对比效果十分明显,学生很容易得出“灰锰氧溶液均匀分散在水中”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师:这是什么?(师出示马铃薯)生:土豆。生:洋芋、马铃薯。师(举起两个马铃薯):这里有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把它们放入水中,马铃薯是沉还是浮?[引导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猜测,从中获得新的发现。]生:两个都是沉的。生:两个都是浮的。生:大的沉,小的浮。生:大的浮,小的沉。师:让我们用实验证明一下。(将大的马铃薯放入清水中,小的马铃薯放入盐水中。)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大的沉,小的浮。师:为什么?生:大的重,小的轻。生:大的大,小的小。师:真是这样吗?(把大的马铃薯放入盐水中,也浮了;小的放入清水中,沉了。)[原先…  相似文献   

7.
在“水的浮力”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儿童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根据这一认知特点,我创设这样的情境进行教学: 师:(将带小钩的形状大小一样的小铁块、小胶块、塑料块、小木块依次放入水槽中的水里)你们看到什么现象了? 生:塑料块和小木块浮在水上,胶木块和小铁块沉到水底了。 师:有的沉,有的浮。(沉思状)这种  相似文献   

8.
借助物体在水中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并利用小试管、烧杯、铅粒、品红溶液、球形干燥管、50 mL注射器等材料,可制作两个物体浮与沉实验装置。两个实验装置分别用于物体浮与沉实验、重力与浮力关系模拟演示实验,可直观展示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刘老师正在讲《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内容。刘老师为了让小学生理解“通过使用在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中的鸡蛋浮起来,从而知道通过改变水的密度能够改变水中物体的沉浮”这一科学道理,特意设计了一个课堂观察实验:给每个实验小组提供鸡蛋、烧杯、盐、水,让小学生亲自动手探索怎样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各小组的同学十分投入,认真地做实验,忽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我们组的鸡蛋在盐水中总是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浮着的。  相似文献   

10.
在低年级儿童心目中,观察实验是游戏,是玩。凡是有观察实验的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高。如在教学《浮和沉》一课时,在指导学生认识了什么是浮,什么是沉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周围的一些常见的物体,哪些在水中会沉,哪些会浮呢?请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后告诉老师。这时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抢“头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记录,紧接着是浮沉知识的应用:怎样让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与浮>第3课. 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学生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一课.本课的主旨是要学生认识到改变水的密度也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教材的编排思路是: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发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全浮,在另一个杯中全沉,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冀人版《沉和浮》一课时,让各组学生把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放入水中,观察汇报现象,有的学生说木块和小纸片浮,石头和铁盖沉;有的学生说小纸片和石头沉,木块和铁盖浮。问题出现了,于是就有同学自然地提出疑问:小纸片和铁盖究竟是沉还是浮呢?教师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再进而逐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一、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冀人版《沉和浮》一课时,让各组学生把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放入水中,观察汇报现象,有的学生说木块和小纸片浮,石头和铁盖沉;有的学  相似文献   

14.
对于科学课来说,一节上的成功与否与很多的方法都有很大的关系。下面,我就通过一节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来谈一谈在上实验课时,是如何准备实验材料的。了解科学课的教师可能都知道,《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虽然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与浮》第3课。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学生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一课。本课的主旨是要学生认识到改变水的密度也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教材的编排思路是: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发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全浮,在另一个杯中全沉,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也是通过做实验来体现的:实验一是取两个杯中的水放在火上烤,发现一杯水中可能有…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课本里有一个实验,要求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我们把胡萝卜放入水中,发现它是沉的,但课本上却说胡萝卜在水中是浮的。这是怎么回事呢?都是胡萝卜,按理成分大致应该是一样的。出现不同的现象,可能在于同体积的胡萝卜的重量出现了差异。而这个重量的差异,最可能就是胡萝卜含水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最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一节科学课《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运用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我事先准备了橡皮泥、鸡蛋、塑料尺、马铃薯、易拉罐皮等材料,让学生自己解决“怎样使它们浮在水面上”。选择塑料尺是因为在以前的课上,我发现塑料尺竖着放、侧着放会沉入水中,如果轻轻地平着放则可以浮在水面上。课上,我出示塑料尺,问:“把它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争论不休,有的说沉、有的说浮,这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我没吭声,拿着塑料尺竖着放入水中,塑料尺沉下去了,接着我让学生自由研究:想办法使沉在水底的塑料尺浮起来。学…  相似文献   

18.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师:这是什么?(师出示马铃薯)生:土豆。师(举起两个马铃薯):这里有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把它们放入水中,大家说说马铃薯是沉还是浮?[引导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猜测,从中获得新的发现]生:两个都会沉。生:两个都会浮。生:大的沉,小的浮。生:大的浮,小的沉。  相似文献   

19.
目的:l、了解水的性质。 2、了解沉浮现象。 3、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讨料:1各种水果、石子、铁制物。 2、胶泥.3、茶杯、碗、盘子。玩法:(一)什么东西会沉?什么东西会浮? 1、把各种水果放在水巾,观察其现象o 2、把其它物品放入水中(包衙百子、铁制物、胶泥等),观察其沉浮现象。 (二)用胶泥做船 1、观察一团胶泥的沉浮。 2、让幼儿想办法让胶汜浮起来。 3、用胶泥制作小船,使之浮在水面。 (三)碗、碟的沉浮 l、让幼儿自由地把茶杯、碗、碟』波入水中观窖其沉浮现象。 2、观察什么时候碗碟会沉(侧披)?什么时候碗碟会浮(平放)。 一1玩水游…  相似文献   

20.
浮沉子是初中物理浮力教学中常做的演示实验之一,操作时偶尔会出现无法下沉或下沉后不再上浮的现象。从三种配重不同的浮沉子浮与沉的实验现象出发,对浮沉子浮与沉的原理进行深度剖析,找到有的浮沉子不下沉而有的浮沉子下沉后不上浮的原因,为成功制作浮沉子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