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杨剑龙:今年是鲁迅逝世70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25周年,国内外都有一些有关鲁迅研究的学术活动。鲁迅及其作品已成为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化遗产,鲁迅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除了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都有一些有影响的鲁迅研究学者与成果。今天我们来讨论鲁迅,作为对于鲁迅的一种纪念。大家读了很多鲁迅的作品与研究著作,我们是否可以就如下几方面展开讨论:我心目中的鲁迅;鲁迅的精神世界;鲁迅的世界性意义;鲁迅研究的拓展。大家可以直抒己见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2.
郭倩 《中国教师》2012,(16):55-57
<正>有人曾抱怨"鲁迅的精神常青,作品却成教材的鸡肋"。教师们一教到鲁迅的作品就犯愁,学生不爱听,自己讲得也没有激情;学生们说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读完之后不知道他到底要说些什么。以往教师讲授鲁迅时,总是要先介绍鲁迅是  相似文献   

3.
前些时,我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青年教师现代文学作品讲课大赛”,当我看到抽到的是《药》时,心里非常矛盾。其实我很喜欢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也很希望学生由于我的引导从此和鲁迅先生结缘。但我又很怕给学生讲先生的文章,他的深刻思想及其作品的丰富内涵,特别是与学生认知的差距,让我感到压力很大。  相似文献   

4.
方舟 《文学教育(上)》2011,(23):152-153
提到鲁迅,大家脑中会闪现出"文学家"、"思想家"这样的字眼。其实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鲁迅"这两个字所代表的已经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我记得从小学开始,课本中便频频出现鲁迅先生的作品,而他的作品往往都是作为精读课文,甚至很多都要求背诵。说实话,当时的自己无法理解那些平淡无奇的文字到底在诉说什么,  相似文献   

5.
教材中选入鲁迅作品最多,学年跨度也最长。从初一到高三均有。在教学中,鲁迅作品反复出现。教材本身要求我们,对鲁迅,不能如介绍一般作者那样去介绍,对其作品,也不单单是讲好、学好某一篇就行。不论对作家还是对作品,事实上存在一个不断熟悉、不断认识、不断理解的过程。从另一方面讲,所造作品量大,时间跨度长,又为我们提供了选择适宜的方法从事鲁迅作品教学的宽广天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鲁迅精神及其作品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成为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精神食粮。它也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维吾尔族现代文学的形成,深受鲁迅作品及其精神的影响。关于这一点,一些老学者认为:早在30年代,鲁迅作品的维文版就已在新疆出现并且在40年代开始传播。①解放后,鲁迅的作品广为传播。我赞同这一观点。但是,我认为,应该指出的是:鲁迅的作品在“五·四”运动时期,即20年  相似文献   

7.
《铸剑》创作于20年代中后期,取材于中国古代“三王冢”的历史传说故事。鲁迅严肃地考察中国历史与现实,他从这个充满血腥的历史传奇中发现了一种充满勇敢决绝的牺牲色彩的斗争精神,它与鲁迅自青年时代起就努力倡导的启蒙主义文艺思想十分吻合。小说凝聚了鲁迅该时期深刻独特的生命体验,揭示了鲁迅对中国历史精神和实质的精确把握。宴之敖者是鲁迅所理解的战士、革命者形象,是鲁迅自我意象的象征。作品包含着鲁迅对革命斗争经验与革命者命运的深刻、独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曾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这句话在鲁迅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好的验证。在我的阅读经验中,鲁迅的作品无疑是最令我受益的,从中学到现在,每读一遍都有新的体会和感受,这大抵是和人的年龄、阅历和知识积累有关。更重要的是,鲁迅所留下的这笔精神遗产确实是中国人值得学习研究的宝贵财富。趁暑假闲暇之际,我又翻开了百读不厌的《鲁迅全集》,将杂文又细细阅读咂摸了一番,其中所投射出的那种锐利的智慧光芒真是直逼我的心坎。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们讲一讲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与焦虑。我已经发表过这方面的文章,现在炒一炒“冷饭”,是考虑到这个题目还是值得讨论,特别是对于年轻的大学生会有些现实的启示。现在有些同学可能不太喜欢鲁迅,也并不真正了解鲁迅。这不奇怪,年龄较小,少阅历,理解鲁迅会有难度。而且鲁迅的作品和一般流行的作品大不一样。鲁迅不是消闲的,平和的,优雅的,鲁迅是真实的,严峻的,鲁迅不适合作消遣,他总是激发思考,会让人痛苦,但也让人深刻而真实。鲁迅逝世几十年了,他提出的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他的问题仍然缠绕着我们。我们讲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无论如何是绕不开鲁迅的。你可以不同意鲁迅的观点,或者不喜欢他,甚至还要批评他,但你不能回避他。鲁迅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始终在观照着我们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拓展鲁迅研究的新天地徐中玉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整整六十年了。那时我21岁,正在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读三年级。我没有看到过鲁迅,只和鲁迅的挚友台静农(伯简)先生较熟,台先生给我们讲《诗经研究》课程。我读过鲁迅许多作品,对他的深亥.旧执着,坚强与韧性,非常敬...  相似文献   

11.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是鲁迅先生杂文中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关于这篇文章的内容、结构及艺术特点,已有不少的文章专门论及了;这里,我只是从教法探讨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一、充分利用第一条注解讲解一篇课文,我们往往习惯于从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开始。其实,并非讲所有的课文都要介绍这些,不过,讲鲁迅的作品,则有必要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因为鲁迅是不同凡响的伟大的作家,而他的作品又都是和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文化斗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了解鲁迅的革命活动以及他写某一篇文章的社会背景,对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有很大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科书各册均有鲁迅先生文学作品选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觉得执教鲁迅文学作品,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突出鲁迅革命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精神的概括。执教鲁迅的作品要通过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突出鲁迅的斗士形象及其革命精神。而鲁迅的形象和革命精神正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这样,就要把学习鲁迅作品与学习鲁迅精神结合起来,使学生像鲁迅那样做人,像鲁迅那样奋战。  相似文献   

13.
人生识字聪明始柳斌(国家教委副主任)苏轼讲过“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是有学问的人对仕途失意的一种感叹。鲁迅讲过“人生识字胡涂治”,是对文人们搬弄谁也不懂的词汇、使文言文脱离了人民大众的一种批评。我想改两个字,讲一讲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叫做“...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诚哉斯言!鲁迅不少作品就带有自我解剖、自我批判的精神。收集于《野草》中的《风筝》,就是这样的一篇作品。  相似文献   

15.
世上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字可谓多矣,评价也言人人殊,极不相同,甚至有天壤之别。就拿忆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来说吧,那些亲历者所谈及的种种事实,单单从表面上看,就往往给人以矛盾之感。有人举例说鲁迅先生天真、宽厚、看重感情,有人举例说鲁迅先生多疑、刻毒、不讲友情,且所举之例又都是真实可考的。举个手边的例子吧,唐先生在《琐忆》中讲了一个鲁迅先生帮助一个并不太熟的青年人补靴子的故事,让你觉得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热情得简直到了发傻的地步。但王晓明先生在《鲁迅传》中也讲了一个鲁迅对待青年人的细节:“一位旧日的学生去拜访他…  相似文献   

16.
镜子     
主要是通过对鲁迅散文作品的分析,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哲理,并由此来透视鲁迅的爱国爱民之心和对国民的复杂感情,同时也希望得出鲁迅的思想和精神在当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先写“我”印象中的闰土,接着写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作者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鲁迅先生的作品,同时,还有一些作品与鲁迅有关。因此,在语文复习课中,通过作品探寻鲁迅的心路历程,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鲁迅其文、其人,进而感受鲁迅精神的现实意义,无疑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鲁迅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有二三百篇,涉及的名家不下一二百位。在这些作家中,鲁迅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个。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今中外所有作家,没有谁可以与他并提:出现的频率最高,入选的作品最多。一些作家在谈及鲁迅作品对自己的影响时所举篇目,大抵不出中学语文教材的范围。一些鲁迅研究工作者在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时,几乎都讲到中学语文教师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在宣传和普及鲁迅作品,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学语文课堂成为传承鲁迅这笔宝贵的民族精神遗产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将成为全民族绝大多数人认识鲁迅、走向鲁迅的主渠道,同时,也是中国知识界认识鲁迅、走向鲁迅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卢亮 《现代语文》2007,(6):48-48
鲁迅先生的《祝福》是高中语文课本必选、教师必讲的精典作品,此文人物刻画细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展示人物性格,呈现人物命运,研究、解读此文人物形象的文章也常使我获益匪浅,而不久前我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又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只是不同于以往的是,这次收获来自我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