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曹丕与刘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批评的两大重镇,二都对理论思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从学批评角度观察,曹丕与刘勰联系十分密切。其首先表现为,在魏、陈思的优劣比较中,刘勰明显向曹丕倾斜,这在陈思优于魏已有定论的南朝,实属不易;其次,二在统领全局的宏观述思想方面,不无相通之处;更重要的,是曹丕关于批评主体要从学创作中剥离、独立的思想影响了刘勰。  相似文献   

2.
作为建安文学俊杰的曹丕,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有着开创性的建树与深远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对于曹丕的文学批评,如文气说、文士批评的态度、文章的地位与作用等,多予以甄采、肯定,并据以开创了其文体鉴赏批评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引人注目。其中,尤以开古代文学批评之风气的汉末魏初首屈一指的批评家曹丕与代表当时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新成就的南朝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最为突出。他们的批评理论与实践,对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说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当时文学理论成就集大成之丰碑,那么曹丕的《典论论文》就是古代文学批评荒原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山之斧。《文心雕龙》之所以被认为“五十篇之内,百代精华备矣”,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体大思精的理论名著并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除了我国悠久的文学历史所提供的大量色彩绚丽的艺术花果可供研究之外,还得力于敢于开辟批评界之荆棘的曹丕所探索出来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那么刘勰的《文心雕龙》则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集大成之作。它们都对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文学批评态度、“文气”说、文学价值与地位等方面,对《典论·论文》有着明显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典风格理论日臻成熟的时期。这和当时许多文论家的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学者在讨论时多标举曹丕,刘勰,而对钟嵘则很少提及,只把他的《诗品》做为一部单纯的诗歌批评著作来看待。其实,透过《诗品》对汉魏诗人的品评,读者便不难发现在钟嵘诗歌批评实践的背后,是有着系统的风格理论做指导。与曹丕,刘勰孤立地以才气论风格不同,钟嵘的风格理论,是紧密结合诗人的审美创作过程进行阐发的,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曹丕重视文学审美内容和本质──即重质重本,以意为主的批评观。全文分为五个部分:(一)界定了“本”“本同”的内涵和外延,阐释这一批评观的具体内容。(二)通过曹丕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品评,论述曹丕这一批评观的运用。(三)以曹丕对文学价值、社会功能的认识,论证曹丕这一批评观的延伸。(四)探讨了曹丕这一批评观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三曹,多成为后世评论三曹文学贡献的理论根据,多有可资学习借鉴之处。刘勰对三曹作品的批评,系将其安放到整个文学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去做动态的具体考察;对于曹操的文学成就,刘勰并无故意贬抑的偏见,但由于时代的影响,其对于曹操文学存在某些认识不足之处;关于丕、曹兄弟文学,刘勰认为应将政治地位等因素加以排除,这有其合理性,刘勰肯定曹丕乐府诗的特定贡献,认为其理论建树优于曹植,而在诗文创作方面,则给予曹植"独冠群才"的高度评价,都是合乎实际的。  相似文献   

8.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帝王文学家魏武帝曹探和魏文帝曹丕的批评,涉及到他们作为政治家与文学的关系、文学思想以及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对于魏武帝、魏文帝的文学成就,与沈约、钟嵘等批评家相较,刘勰有所偏爱,这同他儒家思想主导下取道帝王而实现自己"纬军国"、"任栋梁"的政治理想,有着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9.
建安七子是曹丕、刘勰共同的研究对象,前者是此研究的开拓者和权威,后者继承了前者的观点,并多处引用或复述前者对七子的评论。二人均将文体作为研究七子的切入点,并强调文气对文人和文章的重要作用。刘勰对七子的讨论较曹丕深入和详尽,并对曹丕的观点有丰富且重要的例证和补充,二人的研究也因此呈现出明显的互文特征,其研究多有相互印证之处。刘勰的建安七子研究不但是对曹丕的承续,更是对自身"弥纶群言"之志的明证。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对曹丕诗歌的研究与其父其弟相比显得较为冷清。在论及建安文学时虽以“三曹”并称,可是在具体论述时又往往回避或否定曹丕诗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从刘勰的评论出发,意在重新体认曹丕诗歌的价值,发掘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知音》篇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对文学批评方法的早期探索与尝试。刘勰认为文学批评中的误区大都是由于主观偏见造成的,所以力求提出一套客观全面的评定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标准;然而,对文学鉴赏批评的非理性、非对象化特点的认识,又使其批评方法走向直观感悟与理性分析的融合。《知音》篇揭示了刘勰对文学批评方法进行探索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后世读者对此论文不断地阐释、认同与接受。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在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及文学价值等方面继承并发展了曹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在《序志》、《才略》等十四个篇目中论及了曹魏时期的文学批评,涉及到了三曹、刘祯、应场、应贞等众多文论家及其文论思想。虽然,刘勰对曹魏文学批评的总体状况不很满意,但涉及到具体文论家和文论著作时往往能客观地评价其得失,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文心雕龙》的曹魏文学批评之批评,保存了不少业已散失的曹魏文论资料,为今人提供了一个值得信任的了解曹魏文学批评的窗口。  相似文献   

14.
曹丕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位以文论家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精神开展文学批评的文论家,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品评才性”上,也就是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人”论,也就是作家论。曹丕的“文人”论受儒家和道家及汉魏时期“才性”论与人物品鉴的影响,着重对“文人”的“才性”进行品评。其二是“文气”论。曹丕的“文气”论直接受到儒家和道家关于“气”的思想影响,注重探讨作家作品的生命内涵与生命特质,具体而深入地解释了“气”在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曹操是建安文学代表性的诗人,刘勰对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文心雕龙》中对于曹操文学创作的直接评价只见于《乐府》一章中,另外在《明诗》中对于曹操的诗歌创作只字未提,从中可以看出刘勰对于曹操的文学创作的评价是略带贬抑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与刘勰的生平环境以及其学术思想有关,也与曹操"古直"的创作风格有关。  相似文献   

16.
<知音>是<文心雕龙>中集中讨论文学批评问题的篇章,刘勰在该文中着重强调文学批评要理解和尊重作者的思想情感,但他同时又建构了一套比较体系化的客观批评框架,即"六观",这二者并不和谐.因此在<知音>中实际上包含了两套充满矛盾的文学批评理论范式,其一是以读者和作品为中心的批评论,其二是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解论.刘勰期望兼顾二者,一方面建立一套客观化、逻辑化的文学批评规范,另一方面又能在文学批评方面切中时弊.  相似文献   

17.
六朝是关于宋玉研究的重要时期,自晋至陈,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步走高,论者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一个由批评到揄扬的流变过程,并最终在刘勰的大力肯定下奠定了辞赋宗师的地位。随着文人对宋玉的推崇,其形象首次由楚襄王的文学侍从转变为绝世才子,而他所开创的经典文学意象在六朝文人笔下,也客观存在着一个由晋代悲秋到向梁陈女性题材创作集中的现象。导致这种流变产生的深层原因应是文学自觉向纵深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谢肇淛著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肇淛是晚明一位重要的学家,述多达30余种,其中诗集10余种。本考证谢肇淛述的种类、版本,讨论其诗集的编辑与刊刻,并着重研究明末刊本《小草斋集》、《小草斋续集》的版本、收藏情况。  相似文献   

19.
根据曹丕与建安文士之间不同的隶属关系,本文拟将建安文士分为三类:一是作为曹操属吏的王粲、陈琳、阮瑀、繁钦等人;二是担任过五官将文学的刘桢、徐幹和应瑒等人;三是作为曹丕政治智囊团的主要人物的吴质,通过钩稽史籍,论述曹丕同建安文士非同一般的文学友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