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作为校园环境的核心——大学生人际环境系统,冲突常常发生。大学生人际环境系统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的冲突和学生之间的冲突。无论是师生之间的冲突还是学生之间的冲突,都会影响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影响大学生所在集体的人际关系与人际氛围,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人际环境系统的管理。通常对大学生人际环境系统的管理主要采取科学管理、柔性管理和目标管理等三种管理方法。这三种管理方法对于大学生人际环境系统管理来说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对970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表明大学生出现轻度人际障碍者占36.9%,较重和严重者占3.9%,其中童年大学生与母亲的关系和大学生人际关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农村与城市大学生人际关系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人际状况好于非独生子女,排行中间的人际状况最差;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也有影响。学校、辅导员和心理咨询教师可以通过课程开设、个案咨询、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方式,对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进行调试与纠正。社会人士应重视童年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人际关系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积极应对大学生人际冲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简述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分析大学生人际冲突直接原因的基础上,从学校教育与管理的角度上,提出了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应对策略框架,为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宿舍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是普遍存在且很难避免的。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了宿舍人际冲突的来源,并进一步探讨了冲突管理的有效模式,以缓解当前大学生紧张的宿舍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5.
浅谈大学生人际冲突应对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开放的社会里,大学生遇到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不可避免的。人际冲突所带来的消极情绪,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本文针对人际冲突及其应对教育,浅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正大学期间,特别是女子院校,宿舍是除教室外女生呆的时间最多的地方;据调查有近半的学生一天中有60%以上的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宿舍是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冲突的多发地段,宿舍中的人际冲突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冲突的集中表现。人际关系问题尤其是宿舍人际冲突问题,几乎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面对的。女生宿舍人际冲突的顺利解决是女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与发展的重要体现。女大学生处理人际冲突的过程就是认识和分析冲突、寻求妥善解决的过程。如果冲突处理得当,有助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谐与否关系到和谐社会能否顺利实现。针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人际冲突、交往恐惧、沟通不良和沉迷网络等障碍,进行自我调节,就一定会建立和维持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人际交往是人的社会性的存在方式,是生活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际交往本质是一种思想实践。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瓶颈,出现了教育对象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方式虚拟化、人际冲突复杂多样等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人际交往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视角:在平等、倾心交往中自我教育,提高主体素质;运用人际关系平衡原理解决人际冲突,实现观念与行动的一致;强化多学科交融,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待人接物技能;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扩大大学生的"朋友圈"。  相似文献   

9.
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交流大部分时间都在寝室。寝室不仅仅是大学生人际交流的空间,更是他们将来踏入社会的基石。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冲突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面对的最苦恼、最难适应的问题。如何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寝室人际冲突,离不开老师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本文简述了影响寝室矛盾的主要因素和如何改善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几点建议,以及作为辅导员处理寝室矛盾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和谐的人际关系仍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人际关系问题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症段量表,对丽水学院体育专业不同性别、年级的42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人际交谈、人际交友方面的困扰相对较多;学生人际关系以年级为主呈现阶梯型;人际关系困扰存在性别差异,在待人接物、异性交往上女生明显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1200名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他们的人际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情况一般,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他们的性别与人际交往困扰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而年级和家庭教养方式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为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家庭教育中,应创建和谐人际氛围;在入学教育中,重视人际关系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际关系教育;在校园文化中,贯穿人际关系教育,从而为构建大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随着商品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大学校园因人际冲突而产生的暴力事件和自杀事件不断爆发.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宿舍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学习休闲场所,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最重要、最敏感的人际关系。能否处理好宿舍人际关系,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有个愉快的心境度过整个大学生活。笔者通过探析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原因,思考如何建立和谐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4.
冲突在任何领域都是普遍存在的,家庭冲突更是所有矛盾中最为突出的,父母冲突不仅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甚至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产生影响。文章从相关概念界定入手,阐述父母冲突知觉的概念,人际信任概念及特点,进一步分析父母冲突知觉对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情况,认为情感、心理的影响最后会作用于行为。分析父母冲突知觉在大学生人际信任环境建设中的问题,认为父母冲突升级带来结果的不确定性,父母冲突转移带来影响的延伸,父母冲突情感释压会产生投射效应,父母冲突习惯会释放错误信号,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体层面研究制定相应的策略,以期增强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信任指标,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  相似文献   

15.
和谐校园建设最重要的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当前大学生人际冲突频频发生,究其原因是由于他们的情绪不稳定、认知存在缺陷、交际能力不强、家庭环境差异、学校教育不同等内外在因素导致。本文从大学生人际冲突与和谐校园建设关系入手,对当代大学生人际冲突成因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本文以一堂心理选修课堂设计为例,探讨日常生活中,女大学生常有的人际冲突,人际困惑,并分析其中渗透的一些人际观念.  相似文献   

17.
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山西大同大学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山西大同大学学生人际关系基本正常,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困扰;(2)性别、是否正在恋爱等因素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均产生重要影响,女大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高于男大学生,恋爱大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高于非恋爱大学生,农村大学生高于城镇大学生;(3)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困扰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大二、大四、大三、大一;不同专业大学生人际困扰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文科专业、理科专业、心理专业。  相似文献   

18.
正确处理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可以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意义重大。此研究以安徽16所高校的235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冲突影响因素、应对方式与处理策略、冲突感受和后果、冲突发展趋势、高校管理者的工作重心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生活习惯差异是引发冲突的首要因素;学生具有很强的冲突化解能力,表现较理性,倾向于采用合作的方式应对和处理冲突,极少借助辅导员等外在力量;高校管理者调解冲突时最重要的工作是及时了解事情真相,主持公道等。据此,本研究从教育管理学角度提出冲突管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姚晓波  张亚男 《高教论坛》2011,(11):120-122
本文从心理和谐与人际关系困扰的研究入手,调研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人际关系困扰中性别与专业的差异显著,心理和谐中性别、年级、生源类别、专业差异显著,人际关系困扰中的人际交谈、待人接物对大学生心理和谐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最后探讨以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为切入点,促进学生心理和谐的可能措施。  相似文献   

20.
构建高校和谐师生人际关系是时代赋予高校社会使命的重要组成,也是高校解放教育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在这一时代诉求下,高校教师要针对师生关系日渐疏远的趋势,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利用课堂建立师生的信任平台,以真诚关爱拓展大学生课外的人际指导以及凭借网络强化民主、和谐、融通的师生关系,从而优化师生人际关系,促进教育和谐乃至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