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臧克家是中国现代当代学发展史上的作诗人和重要散家。在70年的写作生涯中,他经历了由“诗压散”到“散压诗”的创作过程。评论界对臧克家散的研究远远少于对他的诗的研究。其实,臧克家在新诗体建设和散体建设方面均保持着清醒的体自觉,为散体的深化与发展不断开拓创新。他的诗没有散化,他的散却有诗魂,好似蓝田生烟的美玉,彰显着“建筑,绘画,音乐的美”的散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本从体学的角度,分析臧克家诗和散的体差异,阐释他融精炼,抒情,采为一体的散创作特色,揭示出“诗人散”的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无名的冯至     
接触冯至的诗,是在校园里不断耳闻目睹大学才子、诗人们调侃鲁迅的沉重,笑话朱自清为老爸暗洒的眼泪,将戴望舒的油纸伞诠释为“菲勒斯”的喧嚣、热闹之后的事。很偶然间,我见到了冯至的《十四行集》诗集,由《十四行集》又读了他的散集《山水》、小说《伍子胥》。[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一首许多人都熟悉和喜爱的诗歌。这首诗最早主要是随着南朝梁萧统所主编的《文选》和他所编辑的《陶渊明集》的流传而流传的。这首诗的第六句在《陶渊明集》的不同版本中,有作“悠然见南山”的,有作“悠然望南山”的,  相似文献   

4.
《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当代一位大诗人欣赏古代诗文的随笔文学集。他有长期的生活经验和60多年的创作实践,因而在剖析古代文学家、诗人的艺术选择与艺术独创性时显得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臧克家先生认为:“写作的条件与规律,是异代相同或相通的,作家的心灵也是旷百世而相感”。①读了这部著作确使我们感到他老人家和古代诗人、作家达到了相通相知的地步。中国古代诗文浩如烟海异常繁富,其中许多高明的手法,古代批评家未曾给以全面的总结和论述;中国古代文论中也有许多精彩的见解尚待进一步的阐述。臧克家…  相似文献   

5.
放飞孤独     
喜欢《独坐敬亭山》是有原因的。我爱山爱海,虽不是出世高人,但那种与自然相亲的感觉实在令我每一个毛孔都感到舒畅;我爱读诗词,“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所以,我与“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简直可以说是深情款款了。自己先爱,才能让学生爱。上课了,自然要加一些作料的。“有这么一位诗人,他的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使多少中国人眼泪汪汪;有这么一位诗人,他一生写诗无数,被后人称为诗仙;有这么一位诗人,他酷爱饮酒,斗酒诗百篇。他就是——”“李白。”《静夜思》《望庐山瀑…  相似文献   

6.
臧克家以诗人闻名,但也写过小说。他的《挂红》、《拥抱》、《牢骚客》等都曾在读者中留下深刻印象。“五四”,以来有不少大作家是文学体裁的多面手,如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等等。克家同志写诗,也写散文、随笔、杂文、评论和小说。我感觉他的小说(这些小说全部写作发表于解放前的“国统区”,而且比较集中在抗战胜利后的1946—47年)如同  相似文献   

7.
王珍真 《现代语文》2006,(11):59-60
朱自清在现代散园地里留下了多彩的美的景观,在中学语课本里,选取了充满深情的《背影》,生机勃勃的《春》,意境朦胧的《菏塘月色》,还有碧波荡漾的《绿》等等。本试图对朱自清散的美的特色进行全面赏析,以期对大家解读课有所帮助。朱自清最初是以诗人的姿态走进新学阵营的,他的散创作始于1923年,先后结集的有《背影》、《你我》、《温州的踪迹》、《欧游杂记》等。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个诗人,可是他的散仍能贮满荇那一种诗意。学研究会的散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外,之章之美就他了。”“,的确如此,在朱自清丰富多彩的散世界里,有鲜明的美学色彩,有情感的真实袒露,有情韵的微妙倾洒,有带着音乐旋律的演奏,有如画般的景物描摹,有如诗般的意境构造,有恰如栀子花瓣不浓不烈的清淡风味的流淌,亦有对绰约迷茫、含蓄蕴藉的风格的尝试。下面我们将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教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时,我不禁眼睛一亮——第25课是《杜甫诗三首》,编排了《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可以说,长期以来.对教材编排古诗词的方式一直感到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唐宋一些大家之作零零散散在各册各个单元.使我在教学时颇感不尽兴、不过瘾,也总是觉得学生在初中三年虽然学了不止一首的“杜诗”“李诗”“苏词”……但对这些“大家”的认识、感受却是零碎的.甚至于学一首忘一首,有时还会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9.
是僧!是俗?     
[案例]: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第3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贾岛,我向学生介绍道:贾岛是唐代的一位诗僧,作诗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以苦吟出名。接着又让学生快速阅读了本册教材第9课《推敲》.文中这样写道:“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相似文献   

10.
《死水》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诗歌之一。据今人考证,这首诗后而署的写作时间“一九二五,四.”应是“一九二六.四.”之误。这首诗不是写于诗人从美国返回祖国的前夕,而是写于诗人从美国返回祖国之后。诗人的好友饶孟侃在《诗词二题》中回忆说:“《死水》一诗,即君偶见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有感而作。”  相似文献   

11.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少数几个引人瞩目的诗人之一,是新月派的主要代表,他的诗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曾经风靡一时。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徐志摩的一生极其短暂,他的创作生涯不到十年,写过散文、小说、剧本,但主要致力于写诗。他却用自己的一生在追求爱、追求自由、追求美,并创造出了许多感情真挚、意境优美、让人过目难忘的诗歌。徐志摩共留下四本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相似文献   

12.
“胡屠户”虽是个杀猪的角色,但其知名度甚高。初中传统课《范进中举》,更是把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铭刻在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心中。他一直被称为“市侩”的典型——老师都这样说,《初中语课本第五册》(91年版)中该课的“自读提示”、《第五册语教学参考书》、《初中语教案第五册》也几乎异口同声地把他叫做“市侩”。最近,  相似文献   

13.
教科版《科学》三(下)第6单元第2课是《热胀冷缩》。教材第一课时设计的实验只是让学生探究液体受热体积增大.受冷体积缩小。若按照教材设计的实验开展教学,学生虽然了解了液体受热后体积增大、受冷后体积缩小这一科学现象,但也有许多学生普遍认为水受热后体积膨胀了。就是水多了,重量会增加;受冷后,体积缩小了,就是水少了,重量也会变轻。也就是说,通过围绕“热胀冷缩”这个“具体概念”展开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容易形成“热多冷少”和“热重冷轻”的模糊观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大胆地处理教材.对实验作了改进,把这节课定位成探究“液体受热或受冷时,体积变化.重量不变”的真正的“热胀冷缩”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是五四时期著名的诗人,他虽然不是最早用白话写诗的人,但他的诗却“远远的超过《尝试集》里的任何最好的一首”。无疑,朱自清诗歌创作的成就和影响都是比较大的。朱自清的诗除了收在《雪朝》中的十七首,其余的基本上都在《踪迹》里。翻开他的诗  相似文献   

15.
初唐诗人张若虚一生只留下诗歌两首.一千多年来,他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作者也因此“孤篇横绝。竞为大家”。诗中“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句.作注者大都认为“白云”为实写,如中学课文《唐诗宋词选读》中注为“白云一片悠然飘去”,而《唐诗鉴赏辞典》亦称白云飘忽,象征扁舟的行踪不定。其实,从全诗来看。此处“自云”如解为“白帆”更为妥当。诗人在此运用借喻手法。将远逝的孤舟比作飘行不定的白云。  相似文献   

16.
王若虚二十五岁考中进士,为当时文坛盟主近三十年,平生著作甚丰,有《慵夫集》、《滹南遗老集》传世。他主张诗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写诗要直抒胸臆,无需矫饰和扭曲;在“形似”和“神似”关系上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在文风上要扫除形式主义的骈体文风等。  相似文献   

17.
诗坛上竟有这样的怪事:因为一句诗而名扬千古,永垂不朽;而即使写诗数万首,文学史上却不承认他是“诗人”。晚唐诗人司空图在《争名》和《携仙录》中,两次提出“不朽才消一句诗”,原以为是夸大其词的说法,未免片面偏颇;但翻阅一些诗话杂录后,居然证明此说符合事理。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爱雕章琢句,白居易批评他“奥博,多溺于  相似文献   

18.
历岗 《小学语文》2007,(3):43-43
问:《古诗两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7课)中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有的老师说是“怀疑”的意思,还有的说是“好像”的意思。究竞应该如何解释?  相似文献   

19.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巧妙的方法导课,可以激发学生上好本节课的情趣,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一、利用时代背景导课 在教学古诗《赠汪伦》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了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汪伦当时很年轻,也很爱好写诗,他对当时有名的大诗人李白的诗产生了浓厚兴趣,很想拜访一下李白,但又怕见不着李白。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新课标《语》九年级上册第23课《隆中对》里.有一句:“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课本对“岩阻”作了注释:“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但未注释“保”。其他的古选本也未见有注释。也许编以为它就是“保住”的意思.与今天的意义无别.所以无须注释。其实.这种理解是以今律古.并不贴切。[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