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文学出版社近日推出了"典藏柏杨"丛书,以历史、小说、杂文三大系列,展示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历史文丛"的创作生涯。"典藏柏杨"小说卷首度引进收录了柏杨创作生涯中仅有的两部长篇和  相似文献   

2.
鲁迅对柏杨既有人格、思想上的影响,也有创作上的影响,有些是鲜明的,有些是潜移默化的。柏杨的著作,不管是小说、杂文还是历史著作,都可以看到来自鲁迅的“基因”。柏杨继承了鲁迅文学传统的正脉。  相似文献   

3.
在最后十年中,鲁迅把近乎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用来写“匕首与投枪”式的杂文。这是因为在激烈紧张的斗争中,使鲁迅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构思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4.
台湾作家柏杨在20世纪60年代,以独树一帜的"柏氏文风"创造了中国杂文史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次辉煌.其60年代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直言不讳、源事而发的创作理念;行云流水、不拘一格的文章结构;旁征博引、顺水推舟的写作技法;辛辣诙谐、冷嘲热讽的戏谑风格以及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杂文语言,共同构成了该时期柏杨杂文犀利深刻而又诙谐通俗的独特魅力,散发出浓郁的杂文味.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巴人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理论家,巴人在人格和为文上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他一生追随鲁迅并在鲁迅研究上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不仅严格捍卫鲁迅杂文的历史地位和倡导“鲁迅风”杂文,且在自己的创作中秉承鲁迅杂文文体多样性、对时事反应迅捷、寸铁封喉和言辞朴直庄谐的传统特质;同时继承和完善了鲁迅的乡土世界,其小说不仅力承批判暴露质素,并且提炼出两种新兴的劳动人民形象,并在创作中加强了乡土小说对绚丽环境描写的吸收和承用。  相似文献   

6.
鲁迅杂文不仅创造了一种杂文范式,更创造了一种杂文思维。它不仅影响了大陆杂文创作,台湾杂文亦深受其影响。柏杨、李敖、龙应台等作家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在自我意识、理性批判精神和情感透视方面,最能体现他们的继承精神。但他们在继承中,又有创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浅谈鲁迅杂文的形象化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鲁迅杂文艺术特色的研究方面,不少研究者把目光集中在鲁迅杂文中的形象塑造——如“媚态的猫”、“落水狗”、“叭儿狗”、“乏走狗”、“苍蝇”、“蚊子”、“山羊”等不同的类型及其特征的研究上,但对于鲁迅杂文的形象化手法却研讨不够。笔者认为,诗歌的丰富想象、小说的描写技巧和戏剧的动作化语言是鲁迅杂文形象化手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概括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动机。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长期统治下,中国民众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极度困乏,而且在精神上也陷入了危机,愚昧、麻木的国民灵魂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面对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决心要加以疗治。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作为二十世纪同以杂文名世的伟大作家,鲁迅和柏杨,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对安乐死予以正面的关注。所不同的是,鲁迅只是略有涉及,而柏杨则以专文详论。对此现象进行考察,可以看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巨大进步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鲁迅的作品中,杂文占了很大的比例,具有极强的战斗性。同时,他还创作了诗歌、小说、故事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1.
《文学教育(上)》2011,(17):158-158
新编33卷《鲁迅大全集》日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据介绍,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鲁迅大全集(套装共33卷磅为编年体全集,但采用了分“创作”、“翻译”、“学术”、“美术”四类编年的方式。其中,“创作编”包括鲁迅创作的全部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杂文、论文、序跋、广告等,也包括书信和日记,未经鲁迅审阅的演讲记录稿和同代人回忆中的语录也作为“附录”收入此编。“翻译编”包括鲁迅翻译的全部域外作品。“译者后记”和相关的说明文字也编入其中。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野史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史视野已经成为鲁迅观察历史和现实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鲁迅的野史思维。野史思维不仅影响着鲁迅的杂文创作,还影响着鲁迅小说和散文的书写。野史思维是鲁迅迥然不同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杂文的一面旗帜,聂绀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师。杂文大家夏衍在《杂文复兴首先要学鲁迅》(《新观察》1982年第24期)中,说他自己写杂文“先学鲁迅,后来是学绀弩,绀弩的‘鲁迅笔法’几乎可以乱真。”当我们把鲁迅先生的杂文《灯下漫笔》(高中语文第三册)与聂绀弩的《我若为王》(第二  相似文献   

14.
<正> 《热风》是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收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四年的杂文四十一篇。鲁迅写杂文开始于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以《新青年》的出版为标的思想启蒙运动,到一九一八年,已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鲁迅在它的感召之下,开始挥毫上阵,参加了五四“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一面创作小说“呐喊”“助威”,一面在《新青  相似文献   

15.
聂绀弩作为独具特色的作家和报人,评论界对其精神个性的与众不同及其古体诗、小说、杂文创作都作出了相应的评价,但与鲁迅等杂文大家相比,对聂绀弩的整体研究并不多见,实际上考察聂绀弩思想、精神个性和各种文体创作方面等对于推动聂绀弩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的乡土文学,是受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以及东北欧等国描写乡村生活小说的启发和影响而形成的小说创作潮流.20世纪的乡土文学创作开始于20年代,以鲁迅及鲁迅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为代表.之后,乡土文学逐渐发展成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小说创作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出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乡土文学逐渐走向成熟,可以看作中国小说走向文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入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作品中有“我”这个人物。小说创作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本来是作家创作时自由选择来完成作品的一种手段。但是,有人却认定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作者的化身,或者干脆说“我”就是鲁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提出管见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是以小说名家,后又以杂文著称。但除了创作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以外,鲁迅还有一种学术文化的贡献,这就是他对中国古代小说和古代文学的研究著述,以及古籍校勘整理。鲁迅在古籍整理方面的成就,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那就是“自成一派,俨然大家”。  相似文献   

19.
读了邢孔荣同志发表在《青海湖》一九八五年八月号的《论鲁迅的创作生涯》(以下简称“邢文”),毋庸讳言,很难苟同。邢文对鲁迅一生创作生涯的总结是:“失败的历史小说”,“非文学创作的《朝花夕拾》,”“生涩的译作”,“隐晦艰涩”的《野草》”,“表明鲁迅艺术创造力衰退”的杂文。作为现代文学奠基作的《狂人日记》,邢文认为是“模仿之作”。蜚声中外的《阿 Q 正传》,邢文又说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在邢文看来,鲁迅只有《孔乙已》、《故乡》等三五篇屈指可数的佳构。其它,则都“艺术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中产的智识阶级分子”“生产者”和“过客”三个层面切入讨论鲁迅的杂文创作和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鲁迅的知识分子式的主体意识在其杂文写作中的呈现为对知识分子的批判。知识分子意识对于鲁迅而言,不是身份意识,而是主体意识,他在变动的历史场景中坚持自我,又不断地丰富自我。而且,也正是因为鲁迅以主体意识对待知识分子意识,所以在鲁迅的杂文写作可以看到鲁迅主体意识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