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引言:联合国是个似乎熟悉,却又十分陌生的地方。少部分有机会到过 纽约的国人,顶多也就是到联合国大厦参观一次,拍几张照片,立此存照。更 多的人对联合国的了解都是来自媒体的报道.而媒体的报道给人的印象不外乎 就是联合国机构臃肿庞大、会议繁多、效率低下、好事干不成几件、坏事也挡 不住几起.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不想方设法进入联合国,能当上安理会成员 则更是大家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安南的安理会改革方案不久前掀起的一场世界 性的轩然大波.至今,仍在人们耳边回荡。联合国到底为什么如此这般?其魅 力或者说魔力何在?这部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外交机器如何运行? 本刊特别约请长期跟联合国打交道的外交官陈伟雄带领读者进行一次 "联合国纸上游"。大家会发现,陈伟雄是一位出色的导游,他的讲述就像是在有滋有味地慢慢剥开一个橘 子,又像是缓缓展开一幅美丽的画卷;他带你从正门进去参观富丽堂皇的大厅,更难得的是他领你去欣赏 小巷背后的民风;他让那些鲜为人知的有趣的故事跃然纸上;他让各国外交官那些各具特色的表情栩栩如 生。他的介绍内容丰富.文笔犀利风趣.语言诙谐幽默。在世界上大家都离不开联合国的今天.欢迎读者 与我们一起进行一次难忘的旅行。 --黄友义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  相似文献   

2.
安理会是联合国内重要的政治机构,其工作具有“高度、深度和浓度”。凡在安理会内工作过的人, 都有一种明显的感觉,那就是安理会的许多事情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一切都是跟着时代的脉搏而动的。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作为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落户地,重庆和新加坡互动日益频繁。重庆经济上的快速发展是否投射到新加坡媒体的报道中,新加坡媒体涉渝报道展现的城市形象又是如何?本文选择2007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作为研究时段。十年间中国GDP总量由世界第四升至世界第二,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同时,国际媒体对于中国也越发关注。与此同时,该时段是重庆直辖后第二个十年,重庆GDP增幅位居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4.
安理会是联合国系统内最严肃的政治机构。按常理,安理会的会议也应该严肃无比。但我在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期间,通过细心观察,却像当年哥伦布那样,得到了一个“大发现”,即大家在安理会内并非循规蹈矩,而是活泼有余,不少人在会场内甚至我行我素,搞起了“小动作”!通常而言,如果安理会当天的会议议题重要,台上发言者级别高,且妙语连珠,座上听者必定精神集中,双耳“高”竖,目不二用。但如果会议只是讨论例行性的议题,发言者级别低,言谈毫无“亮点”,会议最后的结果也不会超出人们的预料,许多与会者就容易思想开小差。这时,大家在会场内便会情…  相似文献   

5.
常言道:“礼轻人义重”。赠送礼品,不是为了满足对方的欲望,也不是显示自己的富有,而是为了表示对别人的感谢。但是,我发现“送礼”这个词一到了安理会,就另有一番说法了。送礼——来者不拒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送礼之风也刮进了安理会!我在安理会工作期间,发现“送礼”似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每届安理会主席几乎都会在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1978年,中国的人均GDP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排倒数第七,但在短短40年里,全国贫困人口减少了7.4亿人。仅仅在2012年至2017年间,贫困人口就减少了6853万人。联合国报告称,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更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的脱贫攻坚战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也是在国际传播领域非常值得记录和书写的故事和传奇。本文从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等主流外宣媒体的对外扶贫报道中选取  相似文献   

7.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但中国的软实力和话语权或者说中国对世界的看法、观念和思考,并没有成为世界的主流话语。这并非一个可以用"钱"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人"和"观念"的问题。这从我们对法国总统大选的报道,即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今年的法国总统大选成为世界全球化力量与反全球化力量的一次角斗,得到了全球、主要是西方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而中国的媒体却较少关注法国大选的世界意义,更多的是因为欧美媒体的关注而关注。中国媒体的编译式报道只能起到传声筒的作用,很难引起国际舆论的注意。而要增强中国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关键是新闻话题的选择,中国媒体应该从根本上、即从对外报道的理念上进行必要的修正。同时,要做好对外舆论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形成一个正确的媒体战略,重新打造一个真正能够影响全球舆论的"媒体潜艇"。  相似文献   

8.
中国列居全球四大经济体之一,其经济状况、发展与走向对世界经济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有着160多年历史的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又译《经济学家》)是一份被西方世界认为较为专业和高端、以时评和新闻分析为主的周刊。分析《经济学人》的对华报道,可以管窥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经济的评价,探寻西方主流媒体的对华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9.
袁瑛 《对外大传播》2014,(11):24-25
正相比西方媒体,中国记者(来自主流媒体)关注并报道气候变化的时间其实并不长。记得一位比我早入行的记者前辈回忆说,2007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环顾四周,中国记者寥寥无几。而就在那次会议上,气候变化谈判因为达成了《巴厘路线图》而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两年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由于一百多个国家的政治领袖齐聚一堂,中国记者前往现场采访的人数已经有近百人之多,在那一年,气候变化成为了关注度极高的新闻话题。也就是从2009年开始,随着气候变化报道进入主流媒体的视野,中国媒体开始形  相似文献   

10.
资讯     
铁岭32名遇难者:死者无名他们算不上新闻人物。1600多度的钢水从意外脱落的钢水包中倾泻而出,将他们"浇铸"融化。32条生命瞬间消失,也只在媒体上小小热闹了一下。而16日美国弗吉尼亚的校园枪击案,呈现到中国的媒体上,却反倒比他们更热闹,更详尽。同样是32名遇难者,照片一一挂上中国的门户网站。而辽宁铁岭的32名钢厂工人,别说是照片,就连姓名也没有发布。幸好,几天前一家杂志报道了其中4名死  相似文献   

11.
于淼  刘妍 《对外大传播》2007,(11):20-23
200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提出了和谐世界这一重大国际倡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据此撰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一个重大的国际倡议》。 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内倡和谐社会,外倡和谐世界。中国未来几年中的对外政策无疑也是全球所关注的。《对外大传播》邀请王逸舟教授就“和谐世界”这一理念,以及如何解读报告中的相关部分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传媒巨头之一,1927年成立的英国广播公司(BBC)从早期的广播起家,发展到如今广播、电视和网络三头并进的格局,构成为英国和英语国家最具代表性的媒体。1991年BBC电视台国际频道成立后,BBC国际新闻的报道更是成为世界众多以全球民众为受众的媒体学习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媒体应该如何报道全球化下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如何充分、客观地向世界报道中国在危机中的经济调整政策和对世界经济恢复的贡献虽然世界经济危机初步得到遏制,但这些问题将是中国媒体人一直要客观面对的课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4.
正前几天,定居德国的亲戚打电话问我,现在国内不都允许生二孩了吗?为什么这边的媒体还在讲中国强制堕胎的事儿?我找来她说的这篇"大赦国际(Amnesty International)"的报道,原来,"大赦国际"担心,中国现在虽然让生两个了,但如果有夫妇想生第三个,怕还是会被拉去堕胎。可见,外媒对抹黑、指责中国,乐此不疲。一个人如果对某事有了一种带偏见的预设,改变是很难的。中国的崛起令西方紧张,西方媒体自然有自己的议程设置来妖魔化中国。有人说,中国一打喷嚏,世界就感  相似文献   

15.
2020年初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受到各国媒体关注。虽然目前最早的确诊病例在中国,但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蔓延,其他国家现存确诊病例早已超过中国。国际媒体的报道重心也由中国转向世界。《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财经媒体之一,也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保守派媒体之一。自疫情萌发初始,该媒体就对中国疫情持续发表了多篇报道。其中一篇题为《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的评论文章,明显反映出西方意识形态影响下,美国媒体人的傲慢与偏见,引发了中国网民的愤慨.  相似文献   

16.
言论集纳     
<正>中国新闻社驻泰国分社社长王国安在《传媒》2017年第1期(上)刊发的《创新国际传播机制的几点思考》一文中认为:目前我国的国际传播初步形成大合唱格局,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社、中国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以及有关地方报台、民营媒体都致力于向世界报道中国。其中,民营新兴媒体十分活跃,在国际舆论市场上已  相似文献   

17.
李滔 《对外大传播》2006,(10):50-52
笔者是中国网俄文版的一名编辑,由于工作上的关系,也因为本人的俄罗斯情结,一直很关注中俄两国媒体,特别是网上媒体的相互报道情况。整理近两年来随手记下的工作札记,笔者深深感到,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入,媒体报道的深度和广度都在良性扩展中,同时,媒体所承担的责任也变得越来越重大。而正在进行中的“中俄国家年”活动.更为两国媒体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去年以来到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不仅是世界媒体所"热议"的话题,而且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在各种场合的频频发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鲜活而有特色的话语也引起了国际舆论界的各种解读。习近平主席在博鳌论坛上的讲话,"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甚至引起了国外媒体的纷纷猜测,指的是谁?  相似文献   

19.
呼秀琴 《职业圈》2007,(8X):182-182,F0003
文章从经营媒体的角度,而不是从常规的媒体责任和新闻人责任的角度来探讨社会责任性报道给媒体带来的影响,论述了社会责任性报道带给媒体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处理社会责任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提出了媒体做社会责任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我在日本天天看电视新闻,给我的感觉是“日本老有事儿”,好像不知哪天会有横祸飞来,比如,我刚到日本那阵,日本菜地发生了泥石流,埋了14位在现场作业的工人,有关方面努力寻找遇难者的遗体。于是,电视台一天几次地报道寻找遗体的进展情况,今天挖出几具,明天又挖出几具,一直到最后,挖到第13具,感到没有希望了,这才收兵。10几人遇难,一亿多人都来关心,显示了日本民族的一种凝聚力,我作为中国人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问题在于大众媒体对事件报道的量和频度似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