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第八条明确提出:“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新课标的《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综合探究活动,就是依据此目标进行编写的。这些活动课的设置一方面对教材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另一方而又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新增了"综合探究课"。在理解单元综合探究课程的基础上,将单元综合探究专题分为热点理论探究型、主题活动体验型和价值观引导型三类,每个类型又分别提出具体的实施方式。以此为载体,力求实现高中政治课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深化新课程改革,有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综合探究课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一个亮点。综合探究课强调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社会性,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讲,如何上好综合探究课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这是一个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在新世纪的初中课程改革中,我国一些地区改变以往历史、地理等学科传统分科课程结构,开始推行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十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表明,设置《历史与社会》课程有利于优化学校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公民教育和历史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教材作为我国中学综合文科教材,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方向.是新课程教改的一个亮点,给人以崭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在新世纪的初中课程改革中,我国一些地区改变以往历史、地理等学科传统分科课程结构,开始推行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十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表明,设置《历史与社会》课程有利于优化学校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公民教育和历史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是历史与社会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指导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的最根本依据。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是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编制的、系统反映历史与社会这门全新的综合学科的教学用书,[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历史与社会》课改变了原有的中国古代历史教科书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的体系 ,以专题的方式重新构建历史教材。新体例的设计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综合性的体现。综合不是简单的拼合 ,而是涵盖了打破学科壁垒、对课程整体把握和教材自身结构安排等三个层面。本文从综合性与体例创新的角度 ,叙述了教材的基本框架和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活动型综合性。哪些内容得到了综合呢?又从哪几方面体现活动性这一特点呢?我认为以儿童自身的生活为源泉.以课堂的主要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曹文柱 《学科教育》2003,(6):1-4,40
《历史与社会》课改变了原有的中国古代历史教科书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的体系,以专题的方式重新构建历史教材。新体例的设计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综合性的体现。综合不是简单的拼合,而是涵盖了打破学科壁垒、对课程整体把握和教材自身结构安排等三个层面。本文从综合性与体例创新的角度,叙述了教材的基本框架和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材共安排了七次综合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一般要求学生开展调查、收集资料、开展讨论等,可由于社会、学校、  相似文献   

12.
仔细翻阅高年级《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社)的课本,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有着大量的社会知识,以丰富学生的阅历,拓宽他们的视野,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必要的基础。但品社这门学科又有其必然的特殊性,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品德性是这门学科的灵魂。当然,品社教材中的社会知识,不论是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文学、地理知识等等,都隐含着一定的道德规范,承载着道德教育的重任。历史赋予我们善与恶的辨识与选择,文学闪烁着人性深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与社会》是新课程改革中推出的一门综合文科课程。这一课程在继承传统历史课程有益经验的同时,又对传统的历史课程内容及其组织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从而使历史教育的内容更具时代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沈旎 《湖北教育》2003,(23):5-5
时下教育界流行着一些时髦的词,其中“综合”这个词恐怕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对现有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要求打破原有的学科格局,增强课程的综合性。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这是就一门学科而言,重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旨在改变学科本位的现象。二是设置了综合课程。如科学、艺术、品德与生活等,而且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三是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一门非学科课程,但作为一门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是有其独特的定位的。  相似文献   

15.
综合文科课程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跨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文科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性和为学生提供多学科、多视角的优势,有助于学生认识人,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综合文科课程具有人文教育、公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历史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多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设置了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内容。初中历史综合探究活动课普遍低效。如何才能更好开展历史综合探究课程教学活动是历史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文章基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关于促使初中历史综合探究课有效开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综合性强,涉及学科内部综合和学科之间的综合,而教材提供的内容有限,是一本教材无法统揽的,而且教材的内容时间、空间跨度大,学生以现有的能力无法形成系统、有条理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改的带动下,现行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新增了“综合性学习”,这体现了语文由“实践”、“情境”到“体会、感悟”的特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中也对其提出了要求,“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由此可见,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科中用以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环节.而不是与学科课程对应的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满足部分地市义务教育五&;#183;四分段教学的需要,山东教育出版社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在已经教育部审查通过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基础上,对部分学科教材进行了适当调整、改编,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改编的《地理》学科教材在综合探究课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由此对初中阶段综合探究课的设置与实施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丁月 《教育革新》2007,(4):15-15
综合实践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是一门融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为一体的新型的活动课。它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经验可借鉴,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紧密联系.让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并与学生的生活、社会文化、科技等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上、课堂里,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探索、交流、参与和解决过程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