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曹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从曹禺的每部作品都能看出其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包括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契诃夫、易卜生及奥尼尔的剧作。论文从结构、命运和原型的角度来解读《雷雨》的古希腊悲剧血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特定角度对曹禺的《雷雨》进行了分析。首先论析了曹禺的文化构成,并以此入手,讨论了《雷雨》对封建性、资本性杂合的文化的批判,以及文本中表现出来的作家受到的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女性观是对女性的认识和理解。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从曹禺早期创作社会现实环境、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时代精神气候三方面入手,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为主要分析对象,对曹禺戏剧嵌性观的成因及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剖析,试图对曹禺作品人物形象、故事主题等与其女性观之间的联系做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女性观是对女性的认识和理解。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从曹禺早期创作社会现实环境、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时代精神气候三方面入手,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为主要分析对象,对曹禺戏剧女性观的成因及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剖析,试图对曹禺作品人物形象、故事主题等与其女性观之间的联系做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席勒的《兄弟阋墙》与曹禺的《雷雨》都深受古希腊悲剧的影响,在悲剧观念、结构安排、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都具有强烈的宿命色彩,遵循"三一律",采用"回顾穿插"结构模式,塑造了自私老成的卫道者与单纯冲动的少年形象。相比较,《雷雨》主题更具批判性,结构安排更巧妙,人物形象更丰满。究其原因,是因为作家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审美追求各异、接受的文化影响不同,因此,相同题材的作品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6.
《雷雨》的深层内涵与曹禺对人类命运的恐惧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从作品的人物形象上分析,还是从作家自身经历在作品中的投射来看来,曹禺剧作《雷雨》的深层内涵都不主要是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恶势力罪恶的揭露。对那时劳动受到的剥削和压迫时的反抗和斗争的展示,而是对冥冥中控制人类命运的那只巨手的感悟和恐惧,凸现出了曹禺别有的对人类命运的恐惧情结。  相似文献   

7.
曹禺创作的处女座《雷雨》,一经发表,名声大噪,传播至今,经久不衰,它如同一颗明珠,在文学史上散发着熠熠光辉。我们在品读他的这部作品时,最难忘怀的便是那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本文主要从周朴园和周萍这两个人物进行分析,浅谈《雷雨》的人物形象塑造特点。  相似文献   

8.
曹禺的戏剧继承了"五四"以来戏剧反封建的启蒙精神,擅长通过家庭矛盾来折射社会现实。本文通过曹禺的重要作品《雷雨》,从家庭伦理角度来阐述曹禺戏剧中的伦理冲突问题,探析伦理冲突表达的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9.
曹禺,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他在作品中刻画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的女性。回顾这些女性人物,我们不难发现,曹禺描写了大量的女性悲剧命运。本文从曹禺早期的"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进行解读,来分析曹禺是如何通过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描述,来深度探究悲剧形成的根源,对封建社会中遗留下来的愚昧落后思想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0.
《雷雨》是曹禺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之一,曹禺在《雷雨》中对语言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他的语言实力。《雷雨》中的语言简短但不贫乏,通俗易懂但不浅露,凝练含蓄,意蕴深厚,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这不仅是由于他使用了符合人物特点的独特词汇、独特语句,还有独特的语调节奏,更重要的是他使用了大量的模糊语言,在人物性格发掘和创造方面给演员无限想象的空间,也给了他们更丰富的素材,推动了戏剧冲突的发展,激起读者对人物性格的揣摩,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11.
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我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和其他经典性作品一样,《雷雨》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但它毕竟又是“剧”———一般地,我们就要用观察剧的眼光、剧的评判标准去赏析它、界定它,而现在,鉴于更深入地探讨和把握剧作文本的目的,笔者将从“诗”的角度谈谈《雷雨》另一独特之处———存在于剧作中的“诗化”现象。早在1935年4月,《雷雨》东京首演之前,在回答导演吴天、杜宣有关如何对剧本理解及演出处理等问题时,曹禺就业已明确表示:“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诗不一定是美丽的…  相似文献   

12.
《日出》常与《雷雨》、《原野》一起被看作是曹禺的悲剧三部曲,此看法失于表面。从对曹禺的悲剧观念、《日出》的创作意图和文本的具体解读并细加分析,会发现《日出》并未延续《雷雨》的悲剧追求,而是发生了从个体到社会的现实转向,转向并非偶然,而是艺术创新、情绪驱动和舆论导向等多重因素相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文体被看成是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符号体系或者符号结构。改编自曹禺话剧《雷雨》的张艺谋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世人所瞩目,从文体学的角度比较分析《雷雨》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在表达结构、人物性格、主题蕴意等文体特点,更能直观地解读电影改编中借鉴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曹禺是中国的戏剧史上泰山北斗级人物,其一生创作的众多戏剧作品中,《日出》《原野》《雷雨》被称作“生命三部曲”.探究曹禺的童年生活及其早期戏剧创作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结合他一生的爱情生活历程及女性形象的转变,论证了这些情感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正是曹禺心路历程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5.
曹禺的悲剧经典之作《雷雨》一直是现代文学研究者给予持续关注的文本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侍萍、繁漪等形象的简要分析来透视《雷雨》的思想意蕴;并以此文本为基础,探讨作家内在的生命体验与其创作的渊源关系,表达了本人对人性、悲悯、叛逆等概念所包含的意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曹禺的《雷雨》语言精炼,在句式上呈现出"是"字句居多的特点,形成了其语言运用的一大特色。以《雷雨》作为封闭语料,从句法结构层面对所选"是"字句进行分类分析,从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中的"焦点"角度,来进一步探讨具体的封闭语料环境中的"是"字句。  相似文献   

17.
曹禺创作的戏剧作品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很难找出真正完美的男性形象。他们几乎都是懦弱无能、内心忧郁、不能自救、充满矛盾和痛苦的悲剧人物,《雷雨》中的周萍就是这样一个"懦弱型"的男子形象。  相似文献   

18.
<正>一、切入~①《雷雨》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等问题,人们对作品的看法不尽相同。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对《雷雨》、对曹禺的研究有新的突破,这个突破主要表现在对曹禺早期作品中体现出的基督教人文思想的研究上。此外,钱理群的《〈雷雨〉的多种阐释》、王蒙的《永远的雷雨》、刘再复的《关于人与文学的思考》等文中涉及的观点,都与原来钱谷融的《〈雷雨〉人物谈》、田本相的《曹禺评传》中的看法不同。  相似文献   

19.
要把《俄狄浦斯王》与《雷雨》这两部戏剧放在一起加以评述。一定会令人吃惊。因为前者是古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而后者,则是中国现代戏剧家曹禺的传世之作,二者在创作年代上相距遥远,反映的也是东西方两个不同国度的生活。但是,笔者在反复研究两部戏之后,发现这两部戏之间确实有干丝万缕的联系。再加上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又有着这样一种大家公认的说法,就是曹禺的创作深受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影响。但是曹禺究竟受了,他们哪些影响,还很少有人涉及。本文主要从作品比较的角度,阐释《俄狄浦斯王》与《雷雨》的关系,以便我们从一种新的角度来看待作家与作品。  相似文献   

20.
曹禺对雷雨意象似乎情有独钟,雷雨意象在其作品中频繁出现,在其代表作《雷雨》中更是高度集中。曹禺利用这一独特意象,多方面展示了雷雨到来之前的特有氛围;从光与声两方面描绘雷雨的强大声势,强化雷雨意象的特征;随着剧情的逐渐推进,写出了雷雨由远及近、由弱到强、渐行渐进的到来过程。追根溯源,《雷雨》中雷雨意象出现的文化根源其实是一种集体无意识——雷雨崇拜,更具体地说是雷崇拜。受古代一系列关于雷雨击杀罪恶之人经验的影响,曹禺在利用雷雨意象烘托人物、渲染气氛的同时,更重要的表达了剧中人物罪的意识、灵魂的审视和救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