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常常会思考如何把这节课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但教师往往容易将生活中的某些概念与数学中的概念混淆,导致教学时出现偏差.如生活中的"变"与数学中的"变",前者更多的是指原本没有的事物突然出现了,而后者更多的是体现一种转化的思想方法."复式统计表"这节课的教学强调"变",即将统计表融入具体的情境之中,结合问题的条件产生复式统计表.  相似文献   

2.
我从阅卷中发现,一些貌同实异、貌异实同、仅一字或几字之差的应用题,学生最易出错。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某些概念的联系与差异不太清楚以及审题缺少警觉所致。《大纲》指出:“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弄清它们之间  相似文献   

3.
"试误",即"尝试与错误"。人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应用试误法:要能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要能巧妙设置试误情境,要营造敢于试误的氛围。  相似文献   

4.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些相似的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不容易掌握。在教学中采用类别教学法,利用生活中更简单、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概念来替代这些抽象、复杂的概念,会使学生学得轻松。  相似文献   

5.
杨晓霞 《考试周刊》2013,(99):126-127
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中有许多非常相似的概念,非常容易混淆,许多学生往往张冠李戴,如果老师不特别强调,不注意引导学生加区分,就会导致学生在解题时出错。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最容易混淆出错的几组概念如下:  相似文献   

6.
初中学生初学化学时,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对有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学生学习时不注意,区别在使用和描述时,不注意概念的准确性,有时乱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容易混淆概念的实验教学,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分得清、用得准,本文列举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区别,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对某些概念较难理解,对审题解答的步骤不够成熟,对所学的新知识与旧知识比较容易混淆,那就需要我们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8.
“比值”与“简比”的区别和联系马鞍山市师范附小胡岭梅“比值”和“简比”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小节中容易被忽视的两个概念。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学生容易混淆不清,往往将“简比”误为“比值”,或将“比值”误为“简比”,影响着许多习题解答的...  相似文献   

9.
正运用力学的概念解决物理习题时,经常会混淆有关概念的具体应用情境.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考虑力的不同效应,或者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便可以运用不同的力学定律解决不同的问题.通过下面这个题目的不同解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力学定律理解,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例质量分别为m1=5kg,m2=3kg的两个物体,用绳子悬挂在定滑轮上,如图所示,物体m1从距地面h=0.5m处,由静止开始下落.试求当m1落地后,m2离地面的最大高度是多  相似文献   

10.
<正>初中思想品德课改为道德与法治课后,增加了法治教育分量,教材中的法律观点与概念理论性较强,很容易引发学生畏惧心和距离感。而法治案例蕴含着丰富的情境且凝结了实践智慧,以案例为介质开展教学,可以让抽象的原理在鲜活的生活实践中找到落脚点,记忆和运用起来就变得容易得多。法治案例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汲取知识,也能够启迪生活智慧,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因而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也存在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11.
杨梅芬 《学子》2012,(10):45-46
一、误区的成因分析1.相近概念辨别不清造成的误区学生对物理概念没有完全掌握对相近物理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分辨不清,也不能构建完整的物理情境容易将它们混淆。如图1所示,物体被传送带由低处向高处匀速输送过程中,相对于传送带是静止的,学生将物体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滑动趋势的方向)等同于物体运动方向,认为摩擦力方向向下,产生"摩...  相似文献   

12.
周长与面积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几何概念。这两个概念,很多学生表面上能熟练背诵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周长、面积的计算,但却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一碰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有的学生就无所适从,不知问题是与周长还是与面积有关,两者混为一谈,乱做一通。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人身权”和“人身自由权”是两个重要的法律名词,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常常可以听到,而且是初中二年级《思想政治》学习中必然会遇到的一对很容易混淆的法律概念。“人身权”与“人身自由权”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现依据教材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概念时 ,对于一些本质不同 ,但表面相似的概念很容易混淆 ,造成了学习物理的困难 .为了使学生学好物理概念 ,我们必须分析产生的原因 ,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初中物理来讲 ,易产生混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有一定联系的概念容易产生混淆 ,例如 ,重力与压力、温度与热量等 ;二是名词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 ,例如 ,惯性与惯性定律、压力与压强等 ;三是名词相近的概念容易混淆 ,例如浮力与浮沉、二力平衡与二力相等、汽化与液化等 ;四是计算式相近的概念容易混淆 ,例如 ,液体压强的计算式为 p=ρgh,浮力的计算式…  相似文献   

15.
简易逻辑似乎给学习者以一种“少而简”的印象,它涉及知识不多,可问题情境十分广泛.某些问题之间又带有相近或相似的特点,所以,容易因忽视、混淆某些概念或受某些习得问题模型的干扰而产生错觉.剖析产生各种错觉的原因,对我们学好简易逻辑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数学中有一些概念意义相近却不相同,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变式、图示等策略,帮助学生找到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升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高中生物题型千变万化,解题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一种容易掌握且实用的解题方法却不多。"试误法"是基于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试误说"理论提出的,它是指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个体通过尝试与错误,从而在一定的情境和一定的反应之间建立起联结的学习方法。本文以"试误法"的分类为依托,最终落脚于高中生物解题,从而说明"试误法"在高中生物解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混淆"思维很容易带给学生误导,不仅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也会带来各种障碍。一、概念的"混淆"概念的"混淆"是初中数学课堂中非常常见的,随着学到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相关概念也越来越多样,学生很容易产生相关或相似概念的互相混淆。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必须做到概念的引入与呈现都清晰明了,让概念的本质更好地被学生们捕捉,让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更深入透彻。此外,对于相近或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正>小学生对某些概念较难理解,对审题解答的步骤不明确,对所学的新知识与旧知识比较容易混淆,那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什么是推理呢?推理是根据已知判断得出新判断的思维过程。一般来说,归纳推理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就是说,前提是个别性的判断,而结论是普遍性的判断。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个别性的判断。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几点做法。一、创设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人们经常发现儿童对某些数学概念或某些数学问题容易产生混淆,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产生混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七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