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畅  张志刚 《文化学刊》2012,(4):141-146
本文从女性导演、男性导演与同性恋阴性气质的导演关锦鹏三个方面结合具体导演及作品,对导演性别与女性主义电影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女性导演的作品不一定就是女性主义电影,一部分女性导演所拍的电影与在导演人数上占优势地位的男性导演别无二致的主流电影,而女性导演一旦表现起女性主义电影来就具备男性导演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大部分男性导演所拍的女性题材电影难以跳脱男性视角的束缚和父权意识的局限.男性导演唯有在影片中消除了男权中心的叙事视角才能拍出女性主义电影:而关锦鹏导演“第三类视角”的电影实际上是他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找寻,难以被复制?因此,导演性别与女性主义电影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人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生态恶化、资源匮乏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范达娜·席瓦作为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立足于本土知识文化体系的同时,又继承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框架,对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生态危机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对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展开了强烈批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生态观。席瓦的生态观丰富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为第三世界国家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沉寂已久的女性文学创作再次获得新生。笔者认为,无论是中国作家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译介还是自身的批评实践,都为女性主义文学研究题材的拓展以及形式的丰富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官场女性"这一题材就是在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视角日益生活化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范小青的《桂香街》很好地开拓了写"官场女性"的题材,立足女性视角,描写不仅深入最基层干部的灵魂深处,而且在传达人文关怀、展现情感记忆诸方面都具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1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将"锐实力"(Sharp Power)一词贴上封面后,西方媒体便打响了又一轮针对中国的舆论战。无独有偶,从早期的"黄祸"到"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再到今日"锐实力论"的出现都体现了西方媒体在全球传播领域对中国的持续性舆论炒作。虽然风波暂息,但通过"锐实力论"风波为基点,结合社会传播学视角追溯西方媒介对华舆论的传播手段和热度根源,可以剖析西方媒介所设议题里话语的真实意图,为我国应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最早起源于西方社会,这也是西方作家们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对女性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种思想启蒙,促使女性不断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在《恋爱中的女人》中,作者劳伦斯表达了他对女性的看法和思维变化。基于此,笔者简要说明女性主义,说明现代女性所处的困境,并就现代女性的未来之路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伟大著作。本文从黑人女性与自然、融入自然和远离自然三部分展开论述,探讨生态女性主义是如何在父权话语和种族歧视的前提下,在不同族裔、性别、人与自然之间建构和谐关系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化外译的背景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可能造成中国话语"有理讲不出,讲了对方听不懂"的尴尬局面;同时,西方世界通过自身的思维方式去解读中国话语,一定程度上导致对中国话语的误解和误判,加深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矛盾和隔阂。因此,加强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注重汉英文化交流中的思维方式差异、加强文化交流中理解和解释的研究、优化汉英文化交流中的对话三方面,以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深入探讨汉英思维方式差异研究对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利荣 《文化学刊》2010,(5):98-103
媒介的根本功能是交往,女性获得媒介话语权是实现交往的首要条件,但它并不是实现妇女解放的决定性力量。从历史视野来看,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是妇女解放的根本动力,如果生产方式适合女性的自然生理条件,女性对社会生产的参与程度就高,社会地位也相应提高。女性主义媒介批评致力于妇女解放的深层诉求,其文化意义在于对男权文化显示出颠覆性倾向,但妇女解放只能通过女性对社会生产和文化创造的参与程度来实现,通过提高自身生产能力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2016年内,继《中国新年》《中华的故事》之后,BBC又制作播出了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中国创造》(Designed in China)。这部纪录片不再如以往过多地涉及政治议题,而是借科技创新议题来呈现当代中国的新变化。从宏观的主题到微观的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中国话语的认同与承认,但同时也未能摆脱西方媒体对中国一向的刻板印象,也采取了"以抑补扬"的话语策略,对中国形象进行"双重"建构。由此看来,如何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他者化塑造,引导海外受众全面而客观地看待中国,依然是中国形象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境。只有破除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化、偏见化塑造,引导海外受众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中国,才能够最终实现平等的国际跨文化交流。这需要多主体全媒介综合发力,对经济、政治、文化多领域协调统筹,把握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的趋势,在国际世界培育自己的媒介品牌,拓展国际话语空间,向世界积极呈现最为真实全面的中国。  相似文献   

10.
与前辈相比,海外新移民女作家创作心态与处境大为不同,她们不再执着地表现漂泊的身世之痛,断根之哀,而是以一种积极进取的文化自信和超越二元对立的女性思维致力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她们通过对中国记忆里"女性"的叙事、跨族裔"两性关系"的表达、借"娜拉出走"模式对"身份认同"内涵的升华,表达了她们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对人类普同特质的尊重,对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理解沟通,以及平等对话的美好诉求。  相似文献   

11.
正当今,西方传播学、文学批判、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经常使用的分析法叫"话语权"分析;也就是说,谁掌握了话语权,掌握了公关技巧和广告术,谁就能赢得任何形式的公共舆论战。所谓西方话语权究竟为何物,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同我们中华传统话语运用方式的异同在哪里,以及我们如何应对?东西方话语权争夺方式方法差异要在东西方的话语战中争得一席之地,需要先理解西方话语权的理论依据。"话语权"在东方民族的词典里是个新词汇。西方所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女性主义翻译视角考察1958年美国出版的《红楼梦》麦克休英译本。结果发现,麦克休姐妹作为具女性主义意识的美国女译者,在有意无意间运用女性主义翻译家Flotow所提倡的增补、加前言、"劫持"(删节、改写)以及再现等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成功再现且增强了作为女性赞歌的《红楼梦》原文本隐含的女性主义色彩,增进了该英译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玛丽苏"一词译介自域外,并在意义上产生了一定的变异。在中国,它指各媒介文本中一个处于中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过分强大的女性角色。这类文本的创作主体和接受对象主要是少女,其中包含了一种由少女参与、为少女专门建构的意识形态,兜售女性气质、强调爱情本位和歌颂女性美德。"玛丽苏"文本实际上是由在日常中接受了男权意识形态的少女用男性气质话语,以一种看似以女性为中心、实际上仍屈从男权的理念的创作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14.
正国际话语权不仅指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说话"的权利,更是指"说话"的有效性和威力,即权力。西方话语霸权中,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权发挥着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人们在认知和解读国际问题与现象时,往往运用西方国际关系学说进行解读,国际关系研究也为西方媒体传播提供了理论和议题双重引导。剖析西方国际关系研究构建的中国形象,对我们从理论层面研究西方话语关于中国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西方近五年来涉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偏重于审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经济、政治、社会、家庭、精神等方面所遭受的压迫,强调父权制使女性从属于男性并沦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牺牲品。本文拟从父权制的起源与含义出发,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小说《蛙》中的人物形象为标本,探析父权制下"强者"的生存与"弱者"的毁灭,然而,不管是"强者"或"弱者",还是男性或女性,都只不过是父权制的受害者。他们或由于懦弱失去生命和尊严,或在夹缝中苟延残喘,或在饱受摧残后奋力反抗,或在有意无意间沦为帮凶后因内心惶恐而备受煎熬,因此,女性主义研究的重点应脱离性别的二元对立,向超越父权制及其意识形态的领域拓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王维的《山居秋暝》及其五个英译本为透视焦点,从中国禅宗与西方身体美学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解读。为了展现出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代之间的跨文化联系与阐释,本文以"非二元性"为基础强调了中国禅宗与身体美学理论之间的共同性。在文中,"非二元性"不仅指对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概念(例如动/静、内/外、主体/客体、身体/精神、人/自然这些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已阐明的概念)的超越,也指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相互超越。本文把文本翻译的过程看作是一种跨文化的媒介交互作用的模式,这种话语模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口头与书面话语。  相似文献   

17.
电影《隐藏人物》和《相助》以温和的方式探讨了美国的种族隔离问题,刻画了坚强的黑人女性从隐忍到反抗、从弱小到强大的成长过程,展现了抗争中的女性光辉。本文将应用社会心理修辞学理论,总结和分析《相助》和《隐藏人物》中黑人女性的话语修辞特点,探讨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社会道德观念以及文化认知及其对黑人女性话语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影片中黑人女性的话语拥有温柔、顺从和幽默的修辞特点,这些修辞特点与当时的社会心理因素相切合,符合“适切”的原则。同时,论证了社会心理因素制约着修辞个体的修辞行为,约束着他们的言谈举止,对如何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媒介话语权角度透析媒介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媒介话语权的角度来剖析媒介歧视的本质和深层动因,因为媒介的话语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强势群体手中,而广大的弱势群体越来越难真正地接触到媒介,从而造成社会信息资源分配不均衡现象。媒介话语权的不平等是产生媒介歧视的实质,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危害的严重性,应对话语资源重新整合,并加强媒介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中国形象“自塑”滞后、“他塑”强势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面对西方对中国的污名化,中国应解构其话语霸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重建自身的对外话语体系。从故事上,应以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和全球中国为叙事对象,讲好中国的经典故事、发展故事和开放故事,从而增强对外话语的感召力、创造力、公信力;从话语上,实践中应从网络文学、游戏等多元叙事形态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叙述维度,并乘着全媒体、跨媒介的东风,通过IP运营实现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最大化,从而建构具有连续性、整体性与全局性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点论述电影的艺术属性,以艺术和电影的概念为切入点,从学科层面上论述电影是人类创造的既有审美情感又有形象特征的精神产品这一论点。电影在具备艺术性的同时,也具备商品和媒介的特性。从工业角度来说,电影与现代社会和工业紧密相连,是一种通过工业化、产业化才能实现的艺术样式。同时,作为一种电子媒介,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发达构成了电影存在发展的基础条件。但在分析电影属性时,必须看到电影作为一个整体的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