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节庆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洛乌乡日都迪散及其"火把节"概况,随后分析节庆文化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现实必然性,最后提出节庆文化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社区的治理工作愈发重要。探寻适合各乡村社区特色的治理模式成为乡村社区发展的重点,文化路径成为了其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口。立足乡村社区的现实条件,解决乡村社区治理中的矛盾,根植乡村文化认同,以乡村物质文化建设为抓手,以行为文化为载体,以制度文化为保障,借鉴城市社区治理的先进经验,探索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型乡村社区治理文化发展之路,是当前乡村社区治理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广西大瑶山多民族民间口传文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儿童作品,在这些独具特色的民间传说、童话等作品中体现了儿童主体性、趣味性与教育性等"儿童本位"文化特征,这为未来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儿童文学的兴起增添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文化生态"作为一种文化范式,具有明确的内在复合系统,它衍生于特定区域历史、特定民族生存的地理空间,是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因。然而,乡村"空心化"问题动摇了乡村的"原生态"文化基础,文化生态环境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索鲁西北运河乡村生态文化重构策略,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相似文献   

5.
乡贤文化作为中国乡村的传统文化,积淀着我国千百年来治理乡村社会的智慧,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气象下已成为重要的文化内核和精神驱动。本文以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的乡贤文化建设为研究样本,探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乡贤文化的重构提升乡村文化张力、繁衍乡村文化内涵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必备条件,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依托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独有的地域特色,发展“旅游+”新业态是传统村落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手段。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乡村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大力推动乡村传统文化与其他产业的合作,借助数字经济开发文旅产业新业态,创新文旅产品,加强游客深度体验,可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思想植根和实践于革命和建设的每一个层面,已成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基因。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文化建设思想演进的100年间,始终担负着先进文化引领的历史使命。百年实践证明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把航定向,为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乡村振兴战略是塑形和铸魂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本文以乡村文化建设思想为研究对象,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的乡村文化建设思想发展进程,凝练了乡村文化改革创新的时代意蕴与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资源,具有多元价值。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本文将从重塑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的角度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唐之斌 《文化学刊》2011,(5):123-127
融合发展模式是根据系统工程的理论,对民族地区定居点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等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从而探索适合民族地区持续繁荣的现实道路的一种手段。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区域文化是指按照地域界定而出现的文化类型,是某一地区囿于地理环境和民族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形貌。我国的区域文化是在长期大统一的社会背景下形成,具有区域地理环境的独特性。民族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文化的发展依赖民族文化的发展。在融合发展模式中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需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后疫情时代,数字化成为现代生活的主体。数字时代的到来翻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西兰卡普非遗文化的传统传习方式亦受到数字化影响而发生了改变。“共享+协同”的理念、数字化的展示形式、创新的数字化营销模式、开拓性的数字化推广平台机制不仅推动了西兰卡普传习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文化经济的发展、乡村文化内涵的提升、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推动、乡村民族文化的国际化发展。可见,西兰卡普非遗数字化的传习亦能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临潭万人扯绳赛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前乡村公共文化式微的情境下,挖掘其蕴含的功能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临潭万人扯绳赛的社会交往、社会整合、经济和象征等功能表明,多民族共生地区,民俗文化对于民族关系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保护和传承乡村民俗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  相似文献   

12.
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布局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乡村振兴之魂在文化振兴,而古厝又是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笔者以乡村中的古厝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福州高新区水西林古厝的修缮保护及未来发展的情况,进一步研究其作为乡村振兴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独有的文化赋能作用,以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需要在乡村充实乡贤文化,并将其进一步传承与发展,这对于培养乡村文明新风、建设美好社会有重要意义。如今全国不少乡村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有着丰富的乡贤文化传承的好办法,但依旧面临着不少的问题,本文将在探讨乡村文化内涵与作用的同时,以安徽为例,深入探讨新时代乡贤文化的传承发展,并提出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层民间文艺团体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文化惠民的重要表现,是培育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笔者以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家庭型民间文艺团体刘家"文化大院"为例,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民间文艺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网络直播平台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乡村文化传播的新兴载体,这一变化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为乡村文化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该文旨在探讨网络直播平台在乡村文化数字化传承中的潜力和挑战。网络直播为乡村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为乡村文化传承者提供了新的机会,增强了文化的互动性,扩大了文化影响力。同时,乡村文化网络直播也面临着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例如硬件设施的落后、内容表达单一、市场商业化严重等。为确保乡村文化在传播中不失独特性和真实性,需加强创作者能力培训,丰富直播内容类别,鼓励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该文从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的角度出发,立足乡村文化振兴的需求,全面梳理高校智慧图书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问题。通过分析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架构,探讨高校智慧图书馆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以期为高校智慧图书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议,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Forceville等学者将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隐喻研究拓展到跨学科的多模态隐喻研究,这对我们的认知、艺术审美及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影响。因此,该文聚焦墨西哥的儿童绘本发展,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和Forceville提出的多模态隐喻作为理论框架,以4本墨西哥经典儿童绘本为研究语料,探究墨西哥儿童绘本中隐喻表征的意义构建,研究其蕴含的多模态隐喻类型,理解绘本中的各种模态所要传达的隐喻意义,从而更好地解读墨西哥儿童文学与民族文化,同时为我国的绘本创作提供借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推动乡村发展的精神力量之一。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在实现自身进步的同时,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力、提供了新方案,位于顺德区勒流街道的黄连社区通过推动文化建设纵深发展,带动乡村各项事业稳步提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乡村全面振兴之路。该文对黄连社区文化建设进行案例分析,梳理其对本村文化资源挖掘、活化及转化的先进经验,分析乡村的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环境升级改造的关系总结乡村文化建设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正向作用和路径选择,为顺德区内其他文化底蕴深厚的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推动农村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的中国乡村社会,文化及其中坚力量原本是长期稳定的,但在二十世纪,乡村文化中坚力量却发生了速度很快、幅度很大的变迁,这是我们认识乡村文化历史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试图从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非常状态、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长期失衡、文化人才与文化制度的反复波动等角度,揭示乡村文化中坚力量变迁的历史背景;梳理二十世纪前半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乡村文化中坚力量变迁的历史轨迹;概括与古代相比的复杂性、与城市相比的传统性、与他国相比的革命性,这样几方面乡村文化中坚力量变迁的历史特点;提出将增强乡村文化中坚力量置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突出地位、使乡村文化中坚力量与乡村其他文化力量协同发挥作用、让乡村文化中坚力量的发展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样几点乡村文化中坚力量的变迁的历史启示,以期在比较宏观的意义上为当代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一些思想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湖湘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机遇,可以有效促进湖湘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力传承与发展湖湘红色文化,将有效促进乡村发展,拓宽增收渠道,解决区域性绝对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同时湖湘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注入灵魂。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与湖湘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能有效实现区域乡村振兴和湖湘红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